孫鈺潔 王志偉
(江蘇省農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6)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農產品安全保障帶來了巨大挑戰,農產品產量質量、成本控制、運輸配送以及農業生產者安全等均面臨諸多制約。江蘇省創新多項舉措,堅持疫情防控和穩產保供“兩手抓”,著力解決好農業生產用工難、物流運輸難、產品銷售難、農民增收難等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受疫情影響,農產品產、加、銷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農產品生產者安全需要切實保障。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離不開生產者的勞動,農產品的生產大多在農村田間完成,由于農村環境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較城市薄弱,農民普遍文化水平沒有城市居民高,專業防控人員稀缺,這些都給疫情防控造成困難。農產品生產經營成本增加。疫情期間,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需要做好防控,增加了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一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戶和經營企業抗風險能力比較差,遇到農產品銷售市場發生變動,可能會發生資金鏈短缺,甚至面臨破產風險。部分農產品出現滯銷情況。疫情期間,一些路段交通管制,部分地區物流貨運癱瘓,造成農產品滯銷;春節期間原本是農產品銷售旺季,突發疫情造成大量農產品退貨滯銷,給農戶造成巨大損失。
保障農產品安全供給,必須做好農村疫情控制,保證農戶生產安全。農村范圍大,農戶居住分散,負責疫情防控人員少,管控難度大。針對這些問題,各地因地制宜,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連云港市海州區浦南鎮使用“互聯網+疫情防控”模式,各村組織工作人員在村莊重要路口,疫情防控監測點張貼二維碼,進行人員信息篩查。二維碼內含有個人信息出入登記表,要求掃碼人填寫完善個人信息、出入地點和交通工具等疫情防控重要信息。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農村的蔓延擴散,筑起鄉村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
疫情初期,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輿論誤導,各地出現恐慌情緒,出現了農產品搶購現象,導致一時農產品短缺,價格上漲。江蘇省各市適當擴大生產,豐富品種類型,滿足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增加生長周期短,便于運輸和保存農產品數量,保證市場供給。組織技術專家通過網絡平臺遠程指導農產品生產,遇到生產問題,及時從田間反饋到網絡平臺在線專家,幫助農戶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困難。
為了更好地應對疫情,保障農產品安全供給,蘇州市出臺了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渡難關蘇“惠農”10條,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支持,降低融資成本,免除政策性農業保險費,減免租金;鼓勵本地農產品線上銷售,并根據銷售額多少給予不同金額的補助性獎勵;對承擔市場保供的生產,生活必需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免費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
南京市多個單位共同主辦了“齊心戰‘疫’,送菜到家”直銷公益平臺。針對部分農產品出現滯銷的情況,該平臺倡議企事業單位積極加入,助力本地農產品銷售。對出現農產品滯銷的個體種植戶實行一對一幫扶,持續采購基地農產品,幫助農戶拓展市場。疫情期間,通過該平臺送菜到家數萬斤,惠及萬戶家庭,組建幾十個定向助農對接群,吸引了社會廣泛關注。該平臺幫助南京的農戶們把“滯銷”打通為“直銷”,讓南京市民足不出戶買到新鮮蔬菜。
針對疫情期間農村村莊封閉式管理和部分交通道路臨時管制等情況,無錫市錫山區出臺了《農產品保供綠色通行管理辦法》,對農產品運輸開通了綠色通道。該措施維護了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生產流通環境,保障了農產品市場有效供給。辦理《農產品運輸綠色通行卡》后,農產品運輸車輛和工作人員,在經過無錫錫山區疫情防控卡口時,優先檢查登記。此政策方便了農產品運輸,確保了疫情期間人民群眾能吃上質量保證的新鮮農產品。
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統籌抓好生產發展、產銷銜接、流通運輸、市場調控、質量安全等各項工作。加強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搞好調劑調運。產區要保證本區域“菜籃子”產品產得出、運得走、不積壓、不賣難;銷區要主動對接產區,保證“菜籃子”產品調得進、供得上、不脫銷、不斷檔。
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錯峰采收,解決蔬菜生產用工難、用工貴問題。大力發展工廠化育苗,縮短蔬菜生長周期,大中城市周邊適當發展速生葉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及時做好畜禽補欄,毫不放松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推進水產品綠色健康養殖,保障水產飼料和苗種供應。加大蔬菜農藥、禽蛋和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監管力度,切實守好“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底線。
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維護正常市場流通秩序。對糧油、蔬菜、肉蛋奶、水產品等農產品運輸車輛嚴格落實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等優先便捷通行措施,確保區域間快速調運。暢通農業生產資料物流通道,不得攔截蔬菜種苗、仔畜雛禽及種畜禽、水產種苗、飼料、化肥等農資運輸車輛。對承運的企業和車主,地方財政可適當給予補助。
支持有條件的加工銷售企業和冷鏈物流企業擴大鮮活農產品收購,有序組織市場投放,防止出現賣難和斷供。充分發揮流通企業、電商平臺作用,推進批發市場、物流配送和銷售終端互聯互通,實現從批發到零售的有機銜接和高效運轉。有序組織批發市場、商場超市、社區門店等商業網點復工開業,增加“菜籃子”產品貨架種類、數量,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及時將飼料、種畜禽及種子(苗)、屠宰、奶業、“菜籃子”產品等骨干生產企業納入國家專項再貸款和貼息政策支持范圍,嚴格名單制管理,組織開展銀企對接,細化實化具體措施,將專項再貸款和貼息資金盡快落實到位,確保專款專用。
疫情期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措施對今后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禽流感事件后,人們出于健康和風險考慮,飲食結構發生變化,活禽市場萎縮,凍鮮禽類廣受歡迎。參考非典時期,農產品出口中小型企業受打擊較大,個別抗風險能力強的大型企業抓住機遇,擴大規模發展,促進了整個農產品行業結構調整。所以在此次疫情過后,應根據市場反應,迅速做出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產品相關企業,調整產品品種,開創新市場。
全球經濟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物聯網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充分應用。農村作為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全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物聯網技術不能落后。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監管農產品的生產流程,在疫情期間節約人力物力,降低安全食品隱患。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疫情期間更要做好從源頭田間到市場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隨時隨地做好檢測、預防,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才能保證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質量信譽,穩定人民群眾恐慌情緒。
非典過后,影響農產品出口,此次疫情也會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在此環境下,如何調動內需市場,尤其是農村和疫區市場尤為關鍵。目前農村農產品消費市場比較單一,以自給自足農產品為主。疫區因為疫情期間封鎖交通,人員流通等問題,多樣化農產品缺口比較大。這時候打通物流,發展這兩個市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產品內需問題,幫助農戶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渡過難關。
疫情來襲,農產品常規交易流通模式受阻,網上交易格外活躍。網絡交易的弊端是銷售產品看不見、摸不著,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上和商戶描述不一樣,由此引起的交易糾紛頻現。所以需要培養一大批網絡交易執法人員,完善網絡交易法律法規,讓執法人員有法可依,讓網絡農產品交易無后顧之憂。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已經進入攻堅階段。應該在戰斗中抓住發展機遇,不斷加強農業生產技術革新,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讓更健康的農產品走上老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