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龍,李夢曦,李冬季
(廣西樂業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樂業 533200)
在新時期水稻生產工作中,推動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專業化技術人員的培訓培養,對水稻種植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具有突出意義。現代水稻種植生產工作,不僅需要農業科技的有效引導,也需要一大批扎根基層、服務農業的農技人員作為依托。尤其要立足于鄉村地區水稻種植的實際需求,準確把握種植生產技術人員培養的定位,提高日常培訓與中長期培訓的一體化水平,切實提高技術人員培訓的工作質量,對水稻種植生產工作具有顯著價值。為此,要深入探究水稻農技人員培訓的科學路徑,從鄉村地區水稻栽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地力保護、技術轉化等多個角度入手,切實加強水稻專業化人才培訓工作力度,確保水稻種植生產不斷取得新進展。
水稻種植是一個精細化、全流程的現代農業工種,需要農業科技的有效加持和支撐。農業科技的有效普及和推廣對水稻增收豐收具有顯著推動作用,而大量高素質、技能型的水稻種植與管理人員,則能夠帶動水稻科學化種植生產,提升水稻種植與管理效能,確保農業科技更好地惠及鄉村水稻種植生產工作。如行之有效的培訓、再教育、技術輔導、咨詢普及等,能夠提升農技人員、水稻技術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使之吸納更多水稻種植、生產、管理甚至市場銷售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而為農村地區的水稻種植生產工作服務。
例如,針對農村地區水稻種植與栽培特性,定期開展技術人員的水稻種植相關知識培訓,如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培訓、農業新機具與安全操作技術培訓、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晚稻育秧技術培訓等,能夠幫助水稻農技人員掌握新型農技知識和技巧,使之為水稻種植提供技術支持。以晚稻育秧技術為例,由于晚稻種植與栽培和傳統水稻栽培模式存在差異,因此,時令選擇、育秧技術與田間管理都需要精細操作、耐心管理。普通的農村水稻種植戶很難掌握晚稻育秧專業化技術,而通過對技術人員的有效培訓,可以將晚稻育秧技術進行實踐路線分解,進而提升技術人員的晚稻育秧技術水平,確保技術人員為鄉村農戶提供晚稻育秧技術輔導,推動晚稻育秧及栽培在農技指引下高效運行。從稻作農業的有效發展入手,開展定期、定點的專業化水稻種植栽培及生產技術的培訓,可以實現現代農業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夯實水稻農技的應用基礎,為農村地區水稻產業化與標準化種植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水稻種植與生產過程中,全面落實農業科技作用模式,目的是引導廣大種植戶在現代農技輔助下開展高效種植,把握水稻栽培與種植規律,按照科學方法開展選種、育秧、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割處理等工作,提升水稻生產流程化水平,確保穩產豐收。為此,培養一大批扎根鄉村、服務水稻生產工作的技術人員是當務之急。從周期性培訓的工作安排入手,針對農村水稻種植及生產的需求,確保農業技術與農技人員下鄉入戶,這不僅是精準扶貧階段惠農工作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鄉村振興與產業扶貧工作的重要環節。
開展有效的水稻農業技術人員培訓工作,對鄉村地區水稻種植與生產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要充分認識到開展水稻農技培訓與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力求在不同層面、不同范圍內提升農技人員培訓質量,建立完善的水稻農業技術人才隊伍,打造高效的水稻專業化生產與管理團隊,推動鄉村地區水稻種植的產業化與集群化發展。例如,針對水稻種植的產業鏈延伸與種植戶增收致富課題,可開展“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及產業鏈延伸”專題培訓,對相關水稻農技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傳授高產優質水稻的栽培、管理技術,重點對水稻產業鏈延伸和增收工作進行知識講授,提升技術人員的理念、認知和操作能力。
如,以綠色“稻+”技術培訓為引領,將水稻栽培與家禽養殖相結合,能夠確保農戶收入增加,同時保障水稻種植生產穩步進行。“稻+鴨”種養技術是將傳統的水稻栽培與鴨養殖相結合的一項農業科技,通常是在水稻移栽完畢后進行。將鴨養殖與水稻栽培相結合,可以實現“一田多用,種養結合”,不僅能夠提升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的水稻生產能力,同時能夠推進家禽養殖業的發展。以類似的新型水稻種植及生產技術培訓為重點,引導技術人員吸納全新農技知識,并開展下鄉入戶式的輔導與指導,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解決水稻栽培、種植中的疑難問題,確保水稻種植效益提升。
從水稻農業科技的有效應用入手,提升技術人員培訓工作質量,可以確保水稻農業科技向水稻種植生產的經濟效益轉化。尤其是立足于現代水稻種植生產的現實要求,開展“點對點”的人員培訓,引導農業技術人員精準對接鄉村生產單位,與村、組、戶形成“幫扶結對”,提升水稻種植與生產管理的技術服務水平,確保水稻技術培訓形成“反饋效應”,提高農業科技的指導效力,增強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通過制定、實施“短期+中長期”的水稻技術人員培訓方案,可以引導水稻技術人員更好地對接鄉村水稻栽培與種植需求,提升農業科技作用效率,確保技術人員在日常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立足于鄉村振興的大背景,從鄉村稻作農業持續發展的角度入手,建立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設計并實施中長期培訓計劃,依托水稻種植周期性目標,提高水稻技術人員的實踐能力和工作質量。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部分地區的水稻農技人員培訓工作實現了線上平臺操作,借助移動終端和無線通信技術開展點對點培訓,可以引導農技人員掌握水稻專業化知識,進而下鄉入戶為廣大水稻種植戶開展技術指導,提升耕作效率,確保水稻高效栽培。此外,借助新型信息化技術平臺,開展短視頻培訓、水稻栽培直播、水稻技術在線輔導等培訓工作,能夠極大提升技術人員的農技知識水平,同時引導廣大種植戶深度參與到農技學習中,切實提升農技知識的轉化率,使之為水稻種植生產提供有力支持。
總的來說,針對水稻農技人員的定點定向培訓,要建構長效機制,推動即時性培訓與中長期培訓的融合,確保技術人員掌握最新的水稻栽培、種植、管理與生產技術,進而為廣大種植戶提供針對性指導,提高農業科技轉化效率,為水稻高效種植、科學管理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農業科技在水稻種植生產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加強對農技人員的定向培訓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鄉村地區的水稻種植戶與廣大群眾缺乏現代農業技術的指引和幫助,水稻種植與生產效率相對低下,這不利于農民增收致富。為此,要加強對鄉村地區水稻技術人員的定向培訓,建立短期與中長期培訓機制,推動水稻農技下鄉入戶,確保廣大種植戶真正受益。要科學認識人員技術培訓對水稻種植生產的現實意義和巨大價值,切實推動相關培訓工作深度開展,進而實現鄉村水稻種植生產取得積極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