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弨
(遼寧省生態環境保護科技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1)
遼寧雙臺河口濕地位于渤海灣東北部,距盤錦市區35km,位于遼河、渾河、太子河、饒陽河和大凌河等河流下游,地勢低平,海岸線較長。雙臺河口濕地是我國北方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河口濕地之一,發育有良好的河口沼澤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目的地,是全球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全球斑海豹和丹頂鶴自然繁殖的最南限,生物多樣性價值突出。
當前,該區域內既有人工灌溉、收割的蘆葦濕地,又有極具區域特色的翅堿蓬紅海灘景觀,以魚蝦海參為主的漁業養殖在濕地內攔海分布,以灌溉—油氣開采—養殖為主構成的人為干擾是影響濕地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因素[1]。長期以來,因天然降雨減少、工農業用水競爭、城鎮化進程加劇等原因,濱海濕地生態系統衰退且脆弱[2]。因此,在雙臺河口濕地建設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開展長期定位觀測和科學研究,對于保護管理雙臺河口、開展我國北方地區河口濕地形成與演化規律的研究、完善全國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遼寧雙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建設項目(項目立項之初,雙臺河尚未更名為遼河)是以保護和科研為根本目的的建設工程,項目建成后,將實現雙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水文、氣象、土壤、動植物特性等的實時動態觀測,為闡明重點保護物種種群特征及生境要素觀測、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人為干預下系統健康以及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等方面的生態現象與過程提供數據支撐,對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濕地資源,提高退化濕地修復及瀕危物種保護水平,具有指導意義[3,4]。
遼寧雙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建設項目位于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區域,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涉及保護區實驗區。建設內容包括1座綜合實驗樓,1處標準氣象觀測場,2座綜合觀測塔,2處河流觀測斷面,6處地下水位觀測井及觀測道路1500m。項目占地面積總計5hm2。
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物類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對象為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水禽及其賴以生存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由于境內多為濱海濕地,生境類型相對單一,植物以鹽沼和耐鹽植物為主。保護區目前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包括濕地供水緊張、人為干擾加劇、葦田收割侵擾動植物生境等[5]。
結合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本項目重點評價區的2次生態調查結果可知,保護區內翅堿蓬處于退化階段,群落整體長勢較差,且樣方間的差異較大。蘆葦群落整體長勢和生物量都比較高,保護情況較好。從功能區劃來看,實驗區、緩沖區、核心區內的蘆葦群落平均生物量依次增高,各樣方間的差異依次減小,說明核心區內蘆葦群落生長情況最好,而人類活動強度較大的實驗區內蘆葦群落生長情況較差,且呈現出顯著的地塊差異。
本項目所建綜合實驗樓、標準氣象觀測場、綜合觀測塔、地下水位觀測井等大部分位于實驗區邊緣,單個項目占地面積較小,且實驗樓在原有宅基地基礎上進行建設,不占用或破壞周邊葦田。地下水位觀測井經過實地勘察和科學規劃,可保證工程質量。水井建成后,僅用于地下水位的自動觀測,不會對地下水位及質量造成較大影響。觀測道路結合現有的遼河油田道路建設,采用砂石路面,對下層土壤影響較小。道路主要用于日常數據觀測與采集的人員及設備的通行和移動,不會作為大規模開發的旅游線路,建成后人類活動影響較小,雖然道路建設會對地表產生一定的分割效應,但基本不會加劇生境破碎化程度。
項目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氣、揚塵、施工設備噪聲等污染均屬于短期影響,施工階段會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這種影響在項目竣工后也會很快消失。施工期間產生的污水和固廢會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參與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項目竣工后會對施工場地進行土地平整,并合理選用保護區內常見樹種進行綠化工程。
綜上,項目建設基本不會影響評價區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的格局、質量和服務功能。
本項目大部分位于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邊緣,主站綜合實驗樓利用原有宅基地進行建設,不會占用或破壞周邊葦田,且施工過程中會做到永臨結合;觀測道路結合現有的遼河油田道路建設,并采用砂石路面,基本不會加劇對地表的分割效應。另外,施工區域周圍的植物群落種類較單一,且均為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常見種和廣布種,加之均為人工葦田,本身人類活動就較為頻繁。因此,項目建設對評價區內植被環境的影響是有限的。
鳥類尤其是旅鳥和候鳥多集中在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沼澤、灘涂、水域范圍內,本項目建設區域大部分位于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邊緣,本身人類活動相對較多,并非保護區重點保護鳥類的主要棲息地,也不處在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上,周邊生活的鳥類多為常見種和廣布種。
本項目的施工對留鳥的繁殖、棲息和覓食有一定影響,但由于繁殖鳥類主要是喜鵲、麻雀等小型雀鳥,其主要依賴于植物微生境的變化,對交通影響會有習慣化行為。由于本項目局部施工面積小、施工周期短,且施工區域本就為人工葦田,平時人類活動相對頻繁,因此項目建設不會對留鳥的活動產生較大影響。
對遷徙鳥類而言,項目施工可能對遷徙至施工區域附近的鳥類造成一定影響。為此,必須合理安排施工進程,鳥類停歇點附近區段的施工應避讓開遷徙高峰期,并加強施工人員管理和施工揚塵、固廢處理,將施工對鳥類遷徙、停歇的影響控制到最小。
除人類活動和廢棄物排放外,項目施工中的噪音和燈光也會對鳥類產生驚擾作用,影響其正常生理活動規律。根據預測和同類項目施工類比分析,施工期噪聲在施工區域1000m基本上可以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1類區夜間標準[45dB(A)]。依據有關的研究資料顯示,夜間燈光對繁殖期的鳥類活動有影響,而對于處于休產期的候鳥影響較小。因此,施工期的噪音和燈光對鳥類的遷徙和覓食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大且時間較短。
項目建設區域內主要是一些嚙齒類動物以及蛙類等兩棲類動物。施工期施工人員的進入使該地區的人為活動增加,并產生施工噪聲,這些動物原有的生活環境遭到小范圍破壞,對其生境構成壓縮,種群數量暫時減少。但嚙齒類、兩棲類動物生境分布廣泛,同時食物來源多樣化,且有一定的遷移能力,項目竣工后,其仍可回到原來的棲息地。因此,項目對嚙齒類、兩棲類動物的影響是暫時的,施工結束后會很快消失。
本項目評價區內的自然景觀主要為蘆葦沼澤,生態群落結構較為簡單。由于主站綜合實驗樓在原有宅基地上進行建設,不會占用周圍蘆葦濕地,且施工面積較小、樓層較低,除2座綜合觀測塔之外沒有高大建筑物,故不會對景觀質量和功能、生態完整性和穩定性造成較大影響,植被的空間分布、異質狀況以及生物總量也不會有所影響。因此,本項目對區域景觀生態完整性的影響較小,是區域生態系統可以承受的。
根據項目特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特點分析,本項目存在的環境風險主要表現在施工期水質、固廢污染以及運營期的生態風險。項目施工期可能存在因施工隊伍環境管理不嚴而亂排生活污水、垃圾的現象,項目運營期的生態風險則來自綜合實驗樓工作人員亂排生活垃圾、科研觀測設備出現故障等。如果各類污水和垃圾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地表水體和土壤,或是科研觀測設備損害造成土壤污染,將會影響其正常生態功能,從而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
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水禽。本項目基本不會影響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鳥類生境的食物、隱蔽物、水要素等因子,所處的保護區實驗區邊緣并非保護區重點保護鳥類的主要棲息地,重點保護鳥類多在核心區及河口處活動。如,丹頂鶴喜歡選擇核心區內水域開闊、人煙稀少的蘆葦沼澤;鸛類主要分布于核心區沿河附近;黑嘴鷗則多在河口附近的鹽地堿蓬灘涂活動。從重點保護鳥類的遷徙與繁殖時間來看,會與本項目施工期重合。因此,對于距離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及遼河口較近的建設項目,應選擇在非鳥類遷徙及繁殖期進行施工,并對施工產生的噪聲、廢氣、固廢和廢水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將項目施工對重點保護鳥類的影響降至最低。
綜上,本項目對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鳥類的生存活動所造成的影響是有限的。
施工期間,本項目將采取的生態保護措施包括:合理安排施工布局,在鳥類遷徙高峰期避開距離鳥類停歇點較近的地段;生活污水與生產污水禁排,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并清運至指定地點處理;施工場地和道路每日應定時灑水,運輸石灰、沙石時用氈布覆蓋;加強聲源噪聲控制,避免夜間施工;優先采用環保材料,減少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的施工方法及技術;制定施工人員生態保護行為守則,設置生態警示牌;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明確禁止施工人員進入候鳥群主要棲息區,杜絕獵殺鳥類及撿鳥蛋的行為;項目竣工后的多余殘土統一運出,嚴禁向周邊林地內傾倒;項目竣工后立即修整和恢復建設過程中受到破壞的環境等。
運營期間,本項目將采取的生態保護措施包括:制訂專門的安全規章制度,確定責任人;所有電器、儀器設備要做好安全防護裝置,并制定安全操作規章制度,操作員應進行必要的培訓;合理選擇綠色節能設備,最大限度降低水、電、煤、氣等的損耗;建筑及實驗儀器盡量采用靜音設備,避免設備運行噪音過大對鳥類和獸類造成驚擾;嚴禁綜合實驗樓工作人員亂排生活污水與生產垃圾;制定嚴格的保護區工作人員行為守則和環境衛生管理制度,提升工作人員的生態意識、節能意識和環保責任感。
對于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的建設項目,在采取必要的生態保護措施和施工廢水、廢氣、噪聲、固廢等防治措施的條件下,項目建設對保護區蘆葦濕地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生境的影響是有限的,符合《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1—2020)》及《關于進一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環發〔2015〕57號)的要求[6,7]。項目建成后,可實現雙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水文、氣象、土壤、動植物特性等的實時動態觀測,提升保護區的科研能力,提高退化濕地修復及瀕危物種保護水平,促進保護區的健康發展,符合保護區的生態保護方向。
綜上,遼寧雙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建設項目具備環境可行性。
必須合理制定施工計劃、安排施工布局,不僅要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而且要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對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造成影響。項目建設過程中,應建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加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運營期加強日常巡查監督力度,對項目修復區進行詳細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