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中國自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有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1949 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2021 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正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正在踐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理想,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百年建黨崢嶸歲月,革命先烈拋灑熱血,我輩擔當繼續奮斗,繼往開來再鑄輝煌。
時間回到90 年前的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妄想征服的滿蒙要塞,成為日本帝國主義掠奪資源、以戰養戰的重要物資基地。正因如此,東北成為武裝抗擊日本侵略勢力時間最長的地區,成為抗戰的主力軍。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間構建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勢力的第一道防線。這道防線的一側是裝備精良、補給充足、武裝到牙齒的日軍精銳之師,另一側是只能通過游擊戰爭繳獲武器裝備、生活物資維持抗戰的東北抗聯。很多人不熟悉東北抗聯戰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經歷了這些的東北抗聯戰士大都犧牲在敵人槍口之下、病倒在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之中。
東北抗聯11 個軍,發展到鼎盛時期總人數不過三萬多人,到最后大部隊作戰失利,僅剩不足千人,但是這些人在14 年抗戰中到底面對和牽制了多少日偽軍?根據張正隆《雪冷血熱》一書中引用的材料介紹,14 年抗戰,抗聯牽制了65 萬日軍不能入關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支援了關內的抗日斗爭。“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在華兵力不斷增加,以每個團下轄2.4 萬人的甲種兵團為例,從1931 年到1941 年關東軍總兵力達到70 多萬,東北抗聯牽制的日軍難以計數。
(1)從后勤保障對比
古今中外的歷次戰爭中交戰雙方都會考慮一個問題:“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因為充足的物資供應是一個部隊沖鋒陷陣的重要保障,但是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相比,弱小到全國抗戰中唯一一個餓死的軍級干部就出現在抗聯部隊之中。
抗戰之初,抗聯部隊還能在游擊區周邊從百姓手中購買糧食、藥品等必要的戰略物資,儲存在深山的密營中,以備不時之需,伴隨著日軍對根據地不斷開展大規模的圍剿,特別是實行了篦梳山林政策后,幾乎完全切斷了抗聯重要的物資來源,切斷了抗聯與群眾的有效聯系,僅僅靠在作戰中繳獲的日軍物資難以滿足抗聯將士的戰斗、生活所需,缺衣少藥、餓著肚皮與敵人斗爭的抗戰環境日益惡化。
夏季還能在山上挖些野菜,打點野獸勉強充饑,到了大雪封山的數九寒冬,將士們扒下了樹皮,吞下了皮帶,我們聽到李兆霖將軍在露營之歌中寫到的那樣:“火烤胸前暖,風吹后背寒”,便會想象東北抗聯將士在寒風白雪中頑強戰斗的畫面,但事實上,在更多時候將士們為避免煙火引起敵人注意,不能點火更無法烤火。長期抗戰中,戰死、病死、凍死、餓死不計其數。
(2)從槍支彈藥對比
面對敵人空中飛機、地面大炮、手里步槍的先進武器配備,步兵、炮兵、騎兵、裝甲兵、飛行隊協調推進,抗聯將士大部分武器彈藥只能從敵人手中繳獲。像小汪清這樣有兵工廠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因原料短缺、技術落后等因素,也只能用簡易工具把損壞的土槍截斷制成手槍發給戰士再次使用,用把舊彈殼底火拔掉安上自制的底火再裝入火藥的方法生產子彈,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生產出威震敵軍的“延吉炸彈”也不過是利用鐵盒子安裝火藥和導火線的方法制造的。
1937 年后,東北抗戰與中國共產黨中央斷了聯系,在沒有任何中央的指揮和給養的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堅持抗戰。抗聯二軍政委魏拯民在給中共代表團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自1935 年秋,就完全斷絕了與中央的聯系,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體指示……我們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有如雙目失明的孩提,東碰西撞,不知所從。當目前偉大的革命浪潮洶涌澎湃之際,我們卻似入銅墻鐵壁之中,四面不通聲息,長期悶在鼓中……我們終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長期中斷了聯絡。”在失去聯系后,東北抗日聯軍一直堅持三大任務:無條件堅持抗日、找中央、自己解決問題。
東北抗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用抗聯游擊根據地做堅強堡壘,牽制、消滅大量日偽軍,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就抗日戰爭區域格局和領導體系而言,自“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后,抗聯堅持的東北抗日戰場是中國三大抗日戰場之一,即國民黨的正面戰場,黨中央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后戰場和從未得到過國民黨承認而又得不到黨中央直接領導、孤懸于東北并自覺追隨黨中央、獨立自主進行抗擊日寇的東北抗聯戰場。抗聯是東北淪陷區戰場的英雄部隊。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而言,是起始最早、結束最晚、唯一一個經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過程的戰場,抗聯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鋒。
長達14 年的抗戰歷史中,東北抗日聯軍和百姓時刻面臨著圍剿,在無數次戰斗中也涌現出了難以計數敢于斗爭、不畏犧牲的英勇將士,有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楊靖宇、有東北抗日聯軍司令李延祿、有中共滿洲省軍委書記周保中、有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五師師長陳翰章等高級將領,更多的是普通戰士和群眾,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英雄事跡卻讓我們無不為之震撼、緬懷和悲痛。
1933 年3 月,日軍龜岡村一從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四個縣日偽軍中調集3000 多兵力企圖對小汪清抗日游擊根據地馬村進行大規模“清剿”,抗聯將士頑強抵抗、殊死斗爭贏得了馬村戰斗的勝利,馬村戰斗也是根據地創建以來首個以少勝多、取得全勝的戰斗,大大鼓舞了游擊區軍民的抗日熱情。
1933 年11 月,幾經抗日游擊隊打擊的日軍又以警備隊為主,配合日本憲兵、警察、偽滿軍等1500 余人,編成三個攻擊集團,在飛機、大炮重火力的掩護下,采取堡壘戰術和焦土戰術向小汪清抗日游擊根據地展開圍剿,包圍小汪清抗日游擊根據地,切斷根據地的物資供應線,在持續十五天的圍剿中,1000 多名黨員、群眾被屠殺,1500 多人的根據地最后只剩下400 多人,日軍實行了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的“三光政策”,制造了罄竹難書的“小汪清慘案”。
在與日軍反圍剿小汪清的戰斗中,我們抗聯隊伍中有這樣一位母親——抗聯戰士姜春花。她背著自己年僅一歲多的女兒和群眾一起向山里轉移,孩子因感冒嘴唇潰爛,哭啼難止,為避免孩子的哭聲引起日軍注意,暴露目標,危害廣大群眾的安全,這位年僅26 歲的母親硬是將孩子緊緊地按在自己胸里,讓孩子無法哭出聲來,當敵人過去以后,他才發現懷里的女兒已經窒息而死。我們稱母親是偉大的,因為每一個母親都會將孩子視為生命、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她們在生活中最大的愿望或許就是盡自己所能,看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我們可以想象,此時的她眼看孩子死在自己的懷里,心情該是何等悲痛,但是她并沒有因此而忘記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肩負的使命,她要帶領群眾脫離危險,她只好含淚用顫抖的雙手與群眾一起就地用一些落葉和皚皚白雪掩埋了女兒幼嫩的身體,便重新投入到了新的戰斗之中。姜春花是一位母親、更是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抗聯戰士。
還有一位年齡最小的抗聯戰士金錦女,犧牲時年僅12 歲。1933 年,11 歲的金錦女懷著堅決參加抗日的強烈愿望,毅然離開家鄉,步行100 多公里找到抗日游擊根據地,參加了兒童團,并在由青少年女子組成的抗日宣傳隊中積極參加反戰宣傳活動,她還把自己一家6 口被日寇殘忍殺害的悲慘遭遇編成文藝節目,到抗日游擊根據地周邊進行抗日救國的演出,極大鼓舞了抗戰軍民對勝利的渴望和信心。金錦女在1934 年秋的一次戰斗中被日軍抓捕,那么小的年齡受盡折磨卻始終堅守黨的秘密,被日軍打死時年僅12 歲。12 歲的年齡在今天還是小學生,是父母寵愛的小公主,在87 年前金錦女卻為了民族大義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李學忠1910 年生于山東省的一個貧苦家庭,十幾歲時來到東北謀生。在吉林磐石一帶的反日愛國運動中李學忠開始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共青團。在1931 年到1933 年李學忠被組織選到蘇聯莫斯科學習,兩年時間李學忠系統地學習了革命政治理論,掌握了共產國際及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并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4 年以后李學忠回國并被黨組織派到東北地區負責東滿的抗日工作,李學忠為東滿干部建立學習班講課。他除了傳授馬列主義理論外,重點講了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特別是中共一二六指示精神。1935 年2 月下旬至3月初,在汪清縣蛤蟆塘大荒溝的東滿黨的特委擴大會上,李學忠當選為特委常委、組織部長,成為特委書記魏拯民的得力助手。
1935 年3 月到5 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成立,李學忠被組織任命為政治部主任。在成立大會上,李學忠針對當時的形勢指出,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加強部隊和政治思想工作,必須教育戰士堅定抗日必勝的信心,才能戰勝目前的暫時困難。在他的建議下,會議通過了《人民革命軍政治工作條例》,李學忠根據抗日形式代表第二軍發表了《告民眾書》和《告各反日部隊書》,謀求第一軍和第二軍的聯合,是1934 年中共滿洲省委根據東北抗日斗爭逐步發展的大好形勢作出的決策。
1935 年8 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各黨派、各界同胞、各軍隊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提出組織國民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八一宣言》稱頌了羅登賢等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和楊靖宇等戰斗在東北抗日第一線的民族英雄們,給東北抗日軍民以極大地鼓舞。東北人民革命軍積極聯合和組織隊伍,著手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各抗日游擊區不斷擴大,并努力打通相互間聯系。在這種形式下,第二軍決定首先打通與第一軍的聯系。但是,要想打通與第一軍的聯系,不僅要穿越人跡罕至的長白山原始森林,而且隨時遭遇日偽軍的前后夾擊,這樣就必須組成一支精干的部隊,這項任務十分艱巨,選誰帶隊合適呢?軍首長頗費了一番心思。李學忠自告奮勇要求任務,他說:“我年輕,身體壯,我也估計到困難很大,很可能會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難,但是,我是政治部主任,請相信我能把這支隊伍帶好,完成任務。”軍首長同意了他的請求,并決定挑選身體和政治素質好的第二團第二、第三連的指戰員組成了150 余人的遠征隊。1935 年9 月3 日濛江縣那爾轟抗日游擊根據地,鑼鼓喧天,彩旗飄揚,2000 余名軍民舉行盛大的軍民歡迎會,熱烈歡迎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遠征隊的到來。這是第二軍首次遠征南滿,率領這支隊伍的就是年輕的政治部主任李學忠。10 月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楊靖宇與東北革命軍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學忠勝利會師,組成東北抗日聯軍。1936 年1 月李學忠代表第二軍與第五軍軍長周保中會師,從此,南滿、東滿、吉東地區黨組織和軍隊實現了大聯合。
李學忠是黨的優秀政工干部,他帶領第二軍組織群眾抗日并且進行抗日宣傳,第二軍所到之處都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第五軍軍長周保中評價第二軍:“在東滿以至遼吉區域,是一切抗日隊伍中有威信的骨干部隊。”而這一切是與李學忠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分不開的。
1936 年7 月,李學忠參加了在河里地區召開的東南滿黨和第一、第二軍高級干部會議,會上李學忠當選省委委員。8 月9 日,李學忠在執行任務途中被漢奸李道善告密出賣,在大堿場密營被包圍。李學忠率部奮勇殺敵,身中數槍,仍然堅持抵抗,但是敵人數量眾多,李學忠部寡不敵眾,李學忠最終傷勢過重以身殉國,年僅26 歲。26 歲的東北抗聯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學忠為了自己入黨時的誓言,為了信仰和理想,為了中國4 萬萬同胞免受日軍侵略,永遠犧牲于吉林撫松縣的熱土上。
當我們追問東北抗聯將士為什么能夠擁有這樣無畏的犧牲精神,想起楊靖宇將軍在生命最后時刻對勸降者說出那句令所有國人動容的話:“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東北抗聯將士14 年櫛風沐雨、爬冰臥雪,把鮮血灑在腳下這片黑土,把生命奉獻給滿目瘡痍的國家,我們能從他們的身上找到一種力量——永不磨滅的信仰,他們堅信這個民族不能屈服,這個國家不能滅亡,這片土地不能放棄,他們堅信抗戰能夠勝利,勝利就在明天,明天一定美好。
正是抗聯將士在心中藏有一份: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的理想,為了中國解放而絕不投降的擔當,為了人民幸福而抗戰到底的信仰,他們才毅然決然地用自己的寶貴生命完成了偉大使命,信仰是托舉東北抗聯將士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堅持抗戰的內在動力。林海雪原里堅持斗爭的東北抗聯將士,他們為民族而不屈抗爭,是中華民族具有擔當精神的圖騰,是東北抗聯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
如今巍巍長白用天池之巔淹沒了戰火硝煙,滔滔松水用奔騰不息沖刷了血色光陰,那段歲月已經消逝,卻給我們留下了沉靜、厚重、莊嚴的抗聯歷史,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是東方雄獅在沉睡中蘇醒,還是中華民族在奮斗中復興,都需要有一種力量——永不磨滅的信仰精神,充滿了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對這份事業的忠誠、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奉獻、對世界和平的極度渴望,我們會因這樣的信仰而充滿力量,向這個社會揮灑陽光。
在百年建黨之際,作為我輩教師將弘揚抗聯將士信仰精神,將抗聯信仰精神傳承下去,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踐行抗聯信仰精神。我輩教師不忘為人民服務、為學生服務、為學校奉獻的黨員初心,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黨性,牢記莊嚴的教師使命,在講臺上教書育人,在工作中努力奮斗,在生活中勤肯奉獻。我輩教師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斗終身。我輩教師致力于終身提升師德師養,終身鉆研教學教法,終身為學生服務,為榮校報國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