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智芳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五年三赴吉林考察,親自為吉林掌舵領航,為新時代吉林振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吉林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東北抗聯”“四戰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圍困長春”抗美援朝等,吉林人民不屈不撓,英勇抗戰。其所凝練的革命精神既是時代的鮮明坐標,又是永恒的價值追求。這些優秀精神為東北振興凝心聚力,既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極繼承,又是對時代創新精神的不斷豐富,更是對事業的動力支持。作為在東北大地上孕育產生的時代精神,陳云與“四保臨江”精神必將成為加快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精神動力,不僅能夠有力提升吉林地區干部隊伍的素質,也能夠激發吉林人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使其全面投入到加快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事業中。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以來,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在東北大地上,吉林是一片飽經革命烽火洗禮的紅色熱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里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東北抗聯的重要戰斗地區。楊靖宇將軍在白山松水間浴血奮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戰四平”“圍困長春”浩氣長存,黨領導人民軍隊在這里奏響一曲曲勝利凱歌。抗美援朝時期,吉林是重要后方基地,有志愿軍赴朝作戰的兩條重要通道,為保家衛國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陳云同志在“四保臨江”期間表現的優秀品質及其“四保臨江”精神熠熠生輝,更是對加快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吉林具有重大意義。抗日戰爭勝利后,黨中央、毛主席審時度勢,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黨中央、毛主席提出“集中力量力爭控制和發展東北,以改變敵人在戰略上對我長期四面包圍的局面,并依靠已有的工業和資源,將東北建成我黨我軍的主要戰略基地,支援關內解放區的斗爭。”當時的東北地區工業基礎條件較好,事實上,爭取東北關系全國勝利,而爭取東北關鍵是掌握南滿。南滿地處東北戰略要沖,人口多,交通運輸發達,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對東滿和北滿具有輔助和支撐作用。因此,國共兩黨均圍繞爭奪南滿“做文章”。1945 年9 月15日,成立了以彭真為書記,以彭真、陳云、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的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的活動,并向山東分局發出了進軍東北的命令,抽調4 個師12 個團分散經海道進入東北,迅速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在東北戰場,國民黨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戰略方針,妄圖先攻占我南滿根據地,解除后顧之憂,然后再全力進攻北滿,進而奪取全東北。10 月,國民黨調集10 萬兵力分三路向南滿地區發動了瘋狂進攻,占據多座城市。四保臨江戰役發生在國民黨軍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我軍貫徹黨中央、毛主席關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等指示轉入戰略防御的關鍵時刻。在敵人步步進逼下,11 月初,南滿根據地僅剩臨江、長白、撫松、靖宇等狹小地區,形勢岌岌可危。是去還是留分歧很大,難以定奪,一時間整個東北乃至全國的焦點集中到了南滿。危急關頭,陳云、肖勁光等老一輩革命家主動請纓、臨危受命,親赴臨江。陳云同志用“交換、比較、反復”的哲學思想,通過簡潔、透徹、明快的話語,分析了堅持南滿和撤離南滿的利弊,當即拍板,一錘定音,統一了思想,凝聚了斗志,最后做出堅持南滿的決斷。“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是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戰場上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的重要轉折點,它粉碎了國民黨“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戰略企圖,徹底扭轉了東北戰局,改變了敵我態勢,為遼沈戰役奠定了勝利基礎,推動了全國解放戰爭進程。陳云同志所表現的這種在逆境之中絕地求勝、關鍵時刻果敢決斷,堅定執著、堅韌不拔、堅毅果敢的政治品格,是對共產黨人信仰信念最好的詮釋。所凝練的“四保臨江”精神體現一種忠誠擔當,展現了頑強的革命斗志,閃耀著高超的指揮藝術光芒,蘊含著“民為勝利之本”這一真理。無論何時,以忠誠擔當、艱苦奮斗、敢打硬拼、團結協作為內核的“四保臨江”精神,不僅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干事創業的引擎。
1.“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光芒。在大敵當前,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面對復雜而又危急的局勢,剛到臨江的陳云同志并沒有立即做出決定,而是下定決心到群眾中去搞調查研究,到干部中去搞調查研究。他還到各個縣去找當地領導干部逐一談話,從大局著手,分析形勢,解決一系列思想問題,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解決了當地的各方面緊迫問題。陳云的作風以及親力親為的工作態度在如今的振興吉林建設中仍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每個人傳承發揚。現如今的吉林,經濟雖然向好發展,但仍應該居安思危,領導干部應像陳云同志一般,做到魚水一家,官民同在。振興吉林的同時要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每個人都應如陳云同志一樣認真學習,注重實際,艱苦奮斗,為全方位振興吉林,全面振興東北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2.吃苦耐勞,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在“四保臨江”戰役中,陳云同志領導革命斗爭,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四保臨江”戰役歷時一百零八天,時值隆冬季節,滴水成冰,寒風刺骨。一保臨江時,部隊經常在零下40 攝氏度的野外行軍,由于根據地條件艱苦,部隊防寒裝備未能配齊,有些同志連棉鞋、被子都沒有,還有些同志干脆把草綁在身上御寒。戰斗減員嚴重,但是我軍以英勇頑強的作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如此惡劣的天氣里,人民群眾不畏嚴寒,參軍參戰,支援前線,與敵軍進行殊死搏斗,最終取得了此戰役的偉大勝利。滄桑鑄就輝煌,歷史譜寫華章。在“四保臨江”精神的鼓舞下,在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激勵下,臨江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吉林人民將不辜負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的希望,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鑄就臨江更加輝煌的明天,用臨江發展的新成績回報所有關懷、支持臨江的領導和各界朋友,告慰在“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的英靈。在如今的全方面振興吉林全方位振興吉林建設中,更應繼續傳承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寶貴品質,艱苦奮斗,勇于改革創新,吃苦耐勞。時刻告訴自己為了民族大義,個人的犧牲是值得的。
3.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杰出的領導才能。陳云同志發動土地革命,在四保臨江戰役期間,陳云同志認真貫徹黨中央“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戰略方針,為鞏固長白山革命根據地,在后方發動廣大農民進行土地改革。陳云同志到南滿后便把進行土地改革、發動農民看成堅持南滿的根本條件之一。在大軍壓境、戰局危急之際,陳云、肖勁光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審時度勢、堅持內線與外線兩條戰線密切協同,正面與敵后兩個戰場相互策應,運動戰與游擊戰兩種戰術靈活運用,一舉逆轉戰局、扭轉乾坤,不僅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光輝戰例,還書寫了一部我軍戰略指導、戰役協同、戰術運用的經典杰作。“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是東北戰場上的一個戰略轉折點,它打破了敵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戰略企圖,扭轉了東北戰局,從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為遼沈戰役奠定了勝利基礎,推動了全國解放戰爭進程。“四保臨江”是一場把控全局之戰,是一場扭轉戰局之戰,是一場奠基之戰。所以說“四保臨江”堪稱一招妙棋,妙就妙在高超的指揮藝術上。
4.運籌帷幄,彰顯了陳云的氣魄、膽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陳云同志到南滿后,軍事斗爭形勢十分嚴峻。一是從戰略全局來看,四保臨江戰役支撐“堅持南滿”戰略決策,鞏固發展了根據地,實現了東北戰局的扭轉。陳云同志認真地分析:“東北的敵人好比是一頭牛,牛頭牛身子向著北滿去的,在南滿留下了一條牛尾巴。如果我們松開了這條牛尾巴,那就不得了,這頭牛就要橫沖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就危險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敵人就進退兩難。因此抓牛尾巴是個關鍵。”①這是對“堅持南滿”的精準判斷和把握。二是從戰役指揮來看,四保臨江戰役與“三下江南”相互配合,以內線與外線作戰、運動戰與游擊戰相結合,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消滅敵人。戰役進程與之前東北局建議完全符合,這就說明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是正確的,只要依據客觀實際,就可以逐步擴大全殲、速決的效果。三是從戰術運用來看,四保臨江戰役我軍戰術適應性強,協同作戰能力顯著提升,部隊作風頑強,為爭取東北解放奠定了軍事基礎。對于四保臨江戰役,肖勁光總結道:“仗越打越大,越打越主動,傷亡也越來越小。一保臨江,敵我傷亡比例是3:1;二保臨江,敵我傷亡比例是4:1;三保臨江,敵我傷亡比例是9:1;四保臨江,敵我傷亡比例是14:1。”②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我軍在四保臨江戰役中的戰術是成功的,同時也說明了進程是復雜的,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自從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總書記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對實事求是,陳云同志踐行了一生。”同是那篇講話中,習近平在歷數陳云一生功績時還特別強調:“解放戰爭時期,陳云同志參加領導東北解放。”并且指出:“陳云同志身上表現出來的堅定理想信念、堅強黨性原則、求真務實作風、樸素公仆情懷、勤奮學習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紀念四保臨江戰役勝利,就是要響應習主席的號召,以便更好地學習陳云的精神,為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而不懈奮斗。
1.提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忠誠擔當新境界。思想不解放,一切易落后。解放思想就是要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現今,吉林振興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解放思想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從實踐的角度看,人的思想更需要走進新時代。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吉林人要堅決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守灘思想,大力提倡銳意進取、勇于探索之風,不能總按照老的思維總結問題、做事情。解放思想,最關鍵的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以激發人的干勁為導向,讓人更創造性地面對當前振興發展局面。而與時俱進不是盲目冒進,解放思想也不是一味地標新立異,而是把大膽探索的精神與求真務實的態度結合起來,讓主動作為、攻堅克難的要求更加深入人心。重拾起信念堅定、迎難而上、敢于擔當、團結協作的“四保臨江”精神,把陳云與“四保臨江”精神的時代性、規律性、創造性統一起來,力爭在振興發展和實踐中建立起豐功偉業。
2.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樹牢以人為本理念。我們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這就是最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實踐充分證明,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們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也只有滿足人民的需要,即不斷改善民生,才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才能擴大內需,才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更好的發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不務虛功、不圖虛名,才能真正創造出造福人民、無愧時代的振興成就。進入了新的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吉林的現實發展基礎就是廣大群眾最關心的教育、就業、養老、醫療、住房等問題的心理期待還有較大差距。所以面對群眾必須抓住“七有社會”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中最為關鍵的方面。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也不只在思想的層面,而要貫穿到我們的各項具體的政策措施中。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緊緊抓住“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人居環境等”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線,以黨建為重要抓手有效破解吉林的現實問題。
3.奮力創新實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觀念不創新,一切難創新。“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③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新形勢、新矛盾、新問題作出的有效應對。吉林的振興一定要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紅綠燈,用新發展理念統領新時代吉林經濟建設全方位,使創新成為吉林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吉林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簡而言之,新時代吉林發展,就是使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高質量發展,修正并照亮吉林省的人才之路。
4.立足吉林資源稟賦,構筑優質人才生態。吉林省共有62 所普通高等學校并擁有106 個國有研究開發機構,有一大批優秀的專家和人才。但吉林的人才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較低。每年流出的人中,最基本的是青壯年勞動力,而大多數是高校畢業生、較高層次的學者專家。這樣的青年人很多,構筑優質人才生態,就是要筑好企業這個巢,才能引來鳳。立足吉林振興發展需要,以科技創新平臺為巢,創業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會有很多年輕人觀眾,只有巢越建越大,高人才會一步步走來。而人才的構筑是一項長期工作,立足吉林資源稟賦,聚焦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為吉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在吉林長春阿里云(吉林)創新中心、星光空間、榴蓮咖啡眾創空間、一億中流上市加速器等不斷優化服務保障吸引優秀人才,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為推動實現吉林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政策措施,打造事業發展平臺,靠事業留住人才推進學科建設改革。
思維決定思路,思路引領前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的思想方法。”④信念堅定、迎難而上、敢于擔當、團結協作的“四保臨江”精神,是奮力推動新時代吉林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精神動力。陳云與“四保臨江”精神跨越時空,重拾起此精神,靠的是思維的轉變,找準思想方法,才能做出符合吉林實際的各項決策。
1.提升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能力。戰略思維是正確判斷形勢、科學謀劃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思維觀啟迪我們:實現新時代的戰略目標,首先要把握戰略思維精髓。戰略思維能力取決于戰略文化底蘊,這種能力是在豐厚底蘊積淀上的理性推斷和直覺感知。要以戰略高度、戰略角度來看待思考新知識新問題。其次戰略思維能力要善于不斷“復盤”自己的思維過程。做他人沒有想到的事,用創新的觀點去反糾慣性問題,經常性反思不足、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改進提高,通過經驗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方法不斷“復盤”練習,從而提升戰略思維能力。
2.增強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各項工作活力。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增強創新思維能力就必須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反對各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一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反對“本本”的迷信。任何“本本”,包括馬列主義的“本本”,都不能成為教條,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二是要破除經驗主義。經驗的確是寶貴的財富,而總結經驗是開展工作的有效途徑。對過去的經驗只能借鑒,不能機械地盲目照搬。經驗是來自過去的實踐,要超越陳規,而反對經驗主義,是創新思維的必然要求。三是要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客觀要求。破除對“權威”的迷信,不能盲信盲從,頂禮膜拜,或把權威視若神明,這會成為創新的障礙,不能激發工作活力,堵塞創新思維的通道。
3.堅持辯證思維解憂難。辯證思維能力是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哲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問題,探索問題的癥結,尋找事物的規律,破解發展的難題。一方面,找準問題的原因。現實問題的存在和發展,有著各種深層次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素。要通過細致周密地調查研究,盡可能全面了解吉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的現實情況及其變化。要加強調查研究,并對有關吉林的文獻進行仔細鑒別,力求占有材料全面、準確。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策略。做好對于各種問題表象的分析整理提煉,找到共性問題、主要問題及其有效解決方法。這些需要根據問題表現的類型和性質進行具體分析。學習領會辯證唯物主義,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立足當前吉林經濟發展的新特征,只有這樣,才能提出系統的、有價值的新觀點、新見解,用以指導吉林發展征程中新的實踐。
4.堅持底線思維守邊界。底線思維是我們黨和國家長期以來得出的實踐論,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方法論。底線思維的核心價值指向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做任何事情都存在不可逾越的底線,行事前要有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前提是找準底線,理論武裝是保證。不斷深入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馬克思主義,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生動性和創造性。底線思維是一種思維技巧,擁有這種技巧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擁有這種技巧的思想者會認真評估風險,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并且接受這種情況。
5.全面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更好地開創吉林未來工作。全面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就是以歷史的眼光來分析現實,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今天和未來。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的時間節點,準確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按歷史規律辦事,要警惕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注重從吉林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回顧過去吉林老工業所走過的青春與雄風,總結歷史經驗,用刀刃向內的勇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實踐也充分證明,產業是經濟發展的脊梁,要在歷史發展脈絡中順應時代前進潮流,讓吉林傳統支柱產業重新煥發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歷史證明:當年只有41 歲的陳云自始至終參加領導和指揮了東北解放戰爭,他的歷史貢獻是突出的,他高瞻遠矚、有膽有識,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風云變幻的復雜形勢下,對全國解放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陳云對東北解放戰爭尤其是四保臨江的勝利所建立的豐功偉績,這對今天加快推進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陳云同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高超的領導藝術以及他崇高風范和四保臨江精神,永遠激勵著吉林人民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注 釋:
①②蕭勁光著.《蕭勁光回憶錄》,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 年10 月第1 版,第167 頁.
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年版,第十二章:掌握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頁.
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 卷,外交出版社2017 年版,第19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