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日瑩 楊 晶
(吉林開放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中共長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華民族優秀精神的重要體現,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開發與保護,而且將這些研究成果進行轉化,可以更好地助力于社會發展。
紅色文化是我國獨有的特色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它對中國經濟和文化建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自進入21 世紀,國家提出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相關政策后,國內學者對紅色文化及其資源的研究越來越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觀點。而在研究紅色文化資源時,依然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概念內涵的界定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紅色文化研究方式方法單一,且具有明顯的同質化特征;三是研究思維局限,研究視野狹窄,缺乏比較研究,很難提出理想的研究成果,所以這就要求學者必須提出可行性的研究方案。一方面,要注重開闊紅色文化視野思維,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能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傳承與轉化紅色文化。
關于紅色文化資源概念的界定,學術界持有諸多觀點和看法,而且在使用紅色文化資源時也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別。現階段比較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資源界定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廣義、狹義區分法。廣義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符合歷史進步要求,順應歷史趨勢發展,能夠體現革命精神和弘揚愛國主義的一切人文景觀和精神;狹義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所有戰爭中體現的歷史足跡和思想精神。二是物質和精神二分法。它是指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物質載體和思想精神的總和。目前這種方法更具代表性,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三是物質、信息、精神三分法。它是對物質和精神二分法的進一步詮釋。總的來說,人們在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上雖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在學術討論中它具備一定的廣泛共識。比如“紅色”代表中國的政治屬性,“文化”代表其中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資源代表可以被保存、開發、利用的資源。只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合理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其價值意義依然會得到很好的發揮。
紅色文化資源發展與應用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建設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但就目前吉林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應用成果來看,仍是不盡如人意的。首先,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數量有限、類型不全等劣勢,再加上宣傳力度不大,導致其知名度不高。其次,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存,具有不可復制性、不可再生性,一旦出現損壞或流失,就會使紅色文化內涵消失殆盡,而吉林省對保護紅色文化資源采取有效措施有所欠缺,加之人們缺少保護意識,進一步減弱了相關資源的應用情況。最后,在應用紅色文化資源時,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導致人們參與紅色文化興趣不高、體驗性不佳。
吉林省地方紅色資源雖然種類少、數量少,但卻有自身特色,只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與利用,依然可以發揮吉林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潛能。然而造成吉林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應用效果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落后,認知水平不高,已成為限制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發展與應用的“攔路虎”。比如各級政府在開發和保護紅色文化資源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經驗,且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投入不足,常常出現投入與收益不平衡的情況。二是紅色資源的利用協調性、統籌性較差。各地紅色資源整合困難,不能被集中利用,難以形成合力。三是嚴重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由于紅色文化研究力量薄弱,相關課程、學術活動等較為欠缺,進一步限制了吉林省地方紅色文化朝向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智慧、精神。可以說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革命史、奮斗史、英雄史是根植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價值的開發與利用,將是時代發展與進步的必然要求。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來到革命地區進行視察,并提出了“務實探索紅色文化,合理利用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傳承好、應用好”的要求。在這樣的契機下,吉林省需要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價值的利用,尤其是要將其合理科學地應用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各個領域。首先,基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將其應用在大、中、小學教育中。通過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成豐富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得到良好教育,不斷提升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尤其是針對當代大學生展開有紅色文化特色的思政教育。如著名學者王炳林說,各地高校可以依據地域特色和研究優勢,將紅色文化資源有機地融入學科、課程、校園文化等建設中,不斷拓寬和延伸育人事業思維,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其次,基于本省經濟發展情況,應大力發展紅色文化資源旅游,在傳播和弘揚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獲取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針對吉林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而言,發展紅色文化資源旅游業可以成為打造地方形象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力。再次,加速建設紅色文化產業。立足于實際情況,不斷整合資源和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將本地紅色文化與科學技術進行有機融合,使“吉字”號的紅色文化品牌得以搶占市場,從而進一步提升形象力、競爭力。最后,基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思想價值,可以應用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公眾思想教育上。一方面,紅色文化中有鮮明的紅色政治態度,良好的作風要求等,可以增加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促進黨員遵紀守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紅色文化中有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精神,可以教化公眾抵制西方不良價值觀,積極貢獻崗位工作價值,從而使社會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總的來說,吉林省需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確保紅色文化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吉林省在發展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獲取更多的源泉動力。
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開始肩負建設國家的重任,而他們的思想意識和政治覺悟將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國門打開,信息技術的成熟與發展,各種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涌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些學生開始崇洋媚外,認為中國思想沒有西方思想先進。還有很多同學在“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下,樹立了錯誤的人生價值觀,將個人享受和金錢利益作為人生追求,已經逐漸忘記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精神。雖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跟進著,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很難發揮實質性的作用。而將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大學教育之中,能進一步充實思政教育資源和內涵,進一步詮釋中華民族精神,使學生收獲心得和啟發。比如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切體會在日本入侵東北時,楊靖宇、魏拯民、王德泰等英雄如何與日寇進行斗爭的革命事跡。紅色文化資源是熱血的,可歌可泣的,是具有較高涵養和價值的教育素材,所以高校要合理利用這些素材,將其與現代化技術進行融合,直觀地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不斷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對真實世界的理解,以及教會學生準確辨別是非對錯、善惡美丑,從而抵御西方傳來的不良觀念,粉碎敵對勢力企圖瓦解中國的政治野心。同時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喚醒大學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意識,促進他們樹立健康、完善的價值觀,努力發展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快速提升,使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感覺到國際地位受到沖擊,紛紛對我國采取有針對性的抵制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的發展。尤其是一些敵對勢力借助網絡散播一些誤導性言論,加強惡劣文化的輸出,給我國中小學生教育環境帶來極大的影響。而中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他們正處于開闊視野、發育智力、增長見識的關鍵時期,加強具有紅色意味的德育,對于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必須要讓紅色文化資源進入中小學課堂教育,這也是保證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能力提升的重要舉措。應注重推進中小學校園網絡德育陣地建設,將中小學打造成德育實踐基地,積極拓展革命思想、正能量、品德素質等教育途徑,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比如吉林省紅色遺址、遺跡100 多處,廣泛地分布在東部山林,而且與革命歷史事件相關的建筑也較多,如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四保臨江戰役指揮部舊址暨陳云同志舊居、烈士陵園、戰役紀念館等,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成為中小學生接受革命教育的前沿陣地。有關部門需要與中小學校加強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多紅色教育契機,以及提供各類紅色主題活動場所,從而協助中小學校德育事業的進步,使每一名中小學生都能得到紅色文化教育,收獲思想感悟和智慧啟發。
客觀地說,吉林省經濟總量在我國所有省份中排在較為靠后的位置。吉林省地處我國東北部,夾于黑龍江省和遼寧省之間,地理位置不優越,旅游業發展力不足,尤其是紅色旅游業發展更加滯緩。所以必須要找尋一條可以適合紅色旅游業發展的路徑。而相比于甘肅、陜西、貴州、安徽等省份,吉林省的紅色資源數量和種類不占優勢,且有很大部分紅色文化資源處于山林,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吉林省可以考慮轉變觀念,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的投入,持續開發與利用山林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將其打造成本地特色的紅色旅游區,發展吉林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加大宣傳力度,先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然后結合實際情況,設計精品的紅色文化旅游路線,如將通化、白山、延邊等城市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利用,逐步使之產生品牌效應。同時巧妙運用一些如楊靖宇、王德泰、魏拯民等英雄人物事跡,打造紅色英雄品牌,再配合當地的青山綠水和良好的自然生態,建設相應的紅色文化小鎮,以進一步拉動本地經濟,促進本地居民實現脫貧致富。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并且在全國GDP 總量中有卓越貢獻。而吉林省的文化產業結構不甚合理,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也較為滯緩,致使自身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因此,必須要加大紅色文化產業建設力度。通過加強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加快產業群化發展,逐步打造“吉字”號紅色文化品牌,快速輸入文化市場,才能有效提升吉林省紅色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知名度。同時吉林省要將打造文化強省作為主要目標,并以此為主線和靈魂,全面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比如長春電影制片廠是我國發展較早的電影制片廠,曾向觀眾輸出過許多部經典電影,但由于未產生良好的品牌效益,使自身影響力仍存有明顯不足。因此政府需要給予該電影制片廠更多的支持,鼓勵其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使得其藝術創作、影片制作都能打造特色品牌,從而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時,收獲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對公眾加大紅色文化宣傳力度,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等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意義,同時加強紅色文化宣傳還能夠提升公眾保護相關文化資源的意識。每一個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都是一段艱苦卓絕的奮斗史、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它有數不盡的思想精神,說不完的歷史故事,是公眾寶貴的教育資源。因此,必須要宣傳紅色文化資源,加強紅色文化的滲透,讓公眾切實感受到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意義,使之成為提升公眾思想覺悟和品質修養的重要工具。此外,基于在紅色文化發展與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吉林省需要制定和完善有針對性的改善辦法和解決措施,不斷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管理,不斷為紅色文化價值意義的挖掘與創造奠定基礎。首先,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條例,加大對現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避免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遭到破壞。其次,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力度。通過進行全方位的實地考察,合理應用先進技術,以及展開科學、嚴謹的分析,力求還原歷史真相。再次,立足于實際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科學的統籌計劃。通過做好組織協調保障,合理整合文化資源,以及完善考評責任制度等,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管理高質高效化,使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能認真完成工作任務。最后,注重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應用紅色文化資源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從各地吸收高校相關領域的優秀畢業生,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使其能夠發揮特長和貢獻力量。另一方面,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促進從業人員提升綜合素質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要求每個黨員都能身先士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紅色文化資源地區后,也提出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黨的建設和傳承紅色基因的要求。因此,吉林省政府應主動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積極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將反腐倡廉落到實處。通過結合實際情況,組織領導干部、基層干部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地區的考察與調研,在緬懷革命烈士的同時增強愛國、愛黨、愛人民的信念,將服從黨的領導和服務于人民作為自身工作的靈魂。例如吉林省的一些干部學院領導,應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各項要求作為重點目標。通過按照特色立院、紅色育院、教研興院、創新強院的思想觀念,逐步將干部學院打造成國家知名的干部教育培訓基地,以培育出更多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
結語:綜上所述,基于吉林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依然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但在國家大力倡導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要求下,吉林省必須要做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保護工作,同時也要加大本地對紅色文化資源價值內涵的開發力度。通過做好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將其更好地應用于各個行業,不斷為本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