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鈿源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8000)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世界歷史思想,作為基礎性的指導理論為社會和歷史的發展提供內在的動力及規律,為人與世界的否定性統一提升了理論標準。時至今日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仍然具有批判性的指導意義。然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所蘊含的形上關懷、思想內涵、以及深層次的意義需要重點把握與探討,以期深度理解馬克思學說對于社會現實的穿透性。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指出:“世界歷史在一般上說來,便是‘精神’在時間中的發展?!盵1]92也就是說,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主要有兩層含義:首先是理性的自我展開,自我把握的過程;其次是自法國大革命和地理大發現以來的世界歷史。馬克思則指出:“整個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2]540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仍然可以從兩層維度理解:其一,是出于歷史學的意義,用來概括整個世界的發展各階段;其二,馬克思將人和歷史的生成看作是同一的。從其二者對世界歷史的定義不難發現,馬克思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對世界歷史的起點進行了轉變,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不再是抽象地行動,而是站在了現實的人的勞動基礎上,圍繞著人的生產開始的世界歷史。由此可見,馬克思與先哲在世界歷史思想的不同之處,從起點上就有了徹底地轉變。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先對歷史和世界歷史做出了區分,馬克思指出:“世界歷史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生產力和人們之間交往發展的結果?!盵2]541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將歷史和世界歷史截然分開: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各個國家或民族生產力低下,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也僅限于國家或民族內部之間,這就造成了各個民族和部落之間無法進行交往,從而使得發展幾乎停滯。但是,當資本主義形成并發展時,由于交通工具的發展,地域的限制逐漸地減少,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交往逐漸密切,世界歷史也就開始了。
馬克思不僅看到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而且更深層次地描述了資產階級國家促使世界歷史不斷拓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產階級國家是按照自身的形態去開拓市場的。也就是說,資產階級國家作為“原子核”式的存在,位于世界經濟的中心點,而其他國家作為附屬國,則像“電子”一樣圍繞著“原子核”運動。馬克思已經看到“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3]也就是說,馬克思注意到了世界歷史雖然能夠使得各個民族之間加強文化交流,但是同樣地會造成發展中的兩極分化逐漸嚴重,最終導致先發國家完全統治后發國家的局面。這也是造成現代國家之間沖突逐漸加重的根本原因。在歷史轉向世界歷史后,雖然生產力逐步提高,交往具有了整個世界意義上的“總體性”,但是作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家依然會對發展中國家構成限制。這樣就會造成資產階級國家在發展中越來越快速,體量越來越大;同理,發展中國家由于受到了限制,則會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阻礙。
馬克思對世界歷史思想進行了闡述:“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建立的世界市場已把世界聯為一個整體,各個國家不再封閉孤立地自我發展,而是通過普遍的相互交往,進入了相互依存的狀態?!盵2]548不難看出,馬克思在世界歷史的創立上,把人的現實生產作為了歷史的前提條件,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作為了基礎。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上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范圍?!盵2]582也就是說,這種由于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范圍的物質交往,是世界歷史得以形成的核心。只有這樣,生產勞動才能作為世界歷史思想的基礎,由一個國家逐漸地打破交往壁壘,從而實現世界之間各個國家的普遍交往的情況出現。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正是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作為前提的。只有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在生產力大幅度擴張的前提下,才能使得資本主義的市場遍布全世界各個角落。分工是世界歷史成立的首要條件,當分工變的越來越徹底的時候,歷史也就逐漸地轉向了世界歷史,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界限與壁壘逐漸打破,生產過程變的逐漸國際化。這種分工,雖然限制了單個人的發展,使單個人不得不共同生產,卻可以讓生產力快速擴張。在這種生產力快速擴張的環境下,人們在生產中所受到支配也就越來越嚴重,人的勞動異化狀態也就愈發嚴重。正因為個人活動受到了外界嚴重支配,生產力不斷擴張,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也就越來越普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從現實的人出發,經驗了世界上各個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壁壘,從而又看到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內在本質。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闡述世界歷史思想的發源地,這一思想也凸顯出馬克思學說的歷史維度。正確理解世界歷史思想,務必要把握世界歷史思想的歷史意識,尋找到馬克思對于“現實的人”的形上關懷。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在通常的、物質的工業中……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以感性的、異己的、有用的對象的形式,以異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2]193在這一時期,馬克思以異化的角度看待歷史,將歷史的最終目標與人結合。也就是說,馬克思在這里將歷史看作是異化的歷史,將工人的勞動看成是異化勞動。馬克思是站在現實社會的角度上,對現實的人的勞動異化進行了批判。馬克思在異化勞動第三條規定中提出“一個種的整體、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2]162。也就是說,馬克思在《手稿》中對人的本質做出了“自由自覺的活動”的規定。這里有一個問題至關重要:馬克思所規定的人的本質,即自由自覺的活動并沒有在實際中證明。換句話說,“自由自覺的活動”是先驗預設的,是存在于觀念中的。顯而易見,這時馬克思看待歷史的觀點雖然與黑格爾看待歷史的觀點產生了差異,但是這時的馬克思看待歷史的角度,仍然是把歷史作為“形而上”的目的展開的歷史。歷史在發展過程中,人的現實生產勞動受到了異化,全部歷史就是異化的歷史,只有揚棄異化才能最終達到人的本質的復歸。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即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歷史觀成為了同樣的“形而上”的結構模式,只不過是用不同的詞句進行了替換。將理性自我展開替換成了“自由自覺的活動”。如果歷史的展開把人的本質作為最終結果,那么這種異化論的結構框架內,歷史是無法合理展開的。是不能透過歷史去探尋到歷史的本質、動力和規律的。這樣的歷史觀仍然是唯心主義歷史觀。馬克思用異化論的框架看待歷史,歷史的價值性和目的性就會消融在異化論的框架內,“大寫的我”就會消失不見。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就失去了方向性和內在的規律??偠灾?,可以這樣概括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形上關懷:歷史的展開不能以形上的人的本質作為目標,而是要真正穿透社會現實,在現實中找尋到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動力。
基于上述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為了解答“歷史之謎”,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內在動力,從而將“自由自覺的活動”消融在大工業生產中?!兜乱庵疽庾R形態》中馬克思開篇便提出了:“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盵2]519也就是說,馬克思在針對過去對于歷史觀中存在的“抽象的人”,做出了對現實的人的規定。現實的個人是其生產勞動以及整個世界。同時,馬克思還提出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2]519。也就是說,馬克思在探尋歷史之謎時,將邏輯納入到了歷史里,將實踐活動作為歷史的首要條件,將現實的人的生產勞動作為歷史的開端。與黑格爾不同的是,黑格爾所理解的人,是“理性”,是作為意識的存在,而馬克思將人放在了社會中進行了規定,是自然的存在。由此,馬克思不再用意識把握自身——自我意識探尋歷史,而是走向了自然主義對歷史進行了探索。馬克思重新恢復了人和自然的同一關系。
世界歷史思想是馬克思學說中的重要部分,是馬克思在揚棄異化史觀后重新探索歷史的本質時闡述的思想,時至今日仍然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對現實的人做出了科學的界定,將實踐活動和感性世界看做了現實的人。邏輯地看,世界歷史思想包含在馬克思學說之內,也就是說,正確把握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利用馬克思具有批判性的指導理論,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引領的作用。馬克思正是從“歷史目的論”的角度出發,探尋歷史最終展開的目的。世界歷史也就不再是“自我意識”的展開,而是變成了具有哲學驅動的科學。因此,世界歷史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斷擴展的歷史。廣義的說,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由于生產力引起的生產關系之間辯證運動的結果;狹義的說,世界歷史是物質生產的歷史,正是由于馬克思將人的生產活動作為歷史的開端,通過人們之間的交往、分工才能夠讓生產力快速發展,從而實現世界歷史。因此,對于世界歷史的思想把握,不僅要停留在世界歷史的內涵中,更要深層次的尋找到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歷史意識,即異化的問題。
馬克思在評價黑格爾異化理論時說到:“黑格爾只看到了異化的積極方面,沒看到異化的消極方面?!盵2]205也就是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提出的異化理論,并不是繼承于費爾巴哈的,而是繼承黑格爾的思想。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了異化的規定:“人(主體)的創造物同創造者相脫離,不僅擺脫了人的控制,而且反過來違背人的意愿,變成與人對立的異己力量。”[2]191也就是說,馬克思關于異化的理解是主體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到對象中,只有對象化以后才能實現自身的復歸。如果異化是絕對的否定性,諸如費爾巴哈的異化理論。在馬克思所探討的異化理論中,如果對象化的過程是完全否定性的而不能復歸,那么整個社會也就不能實現否定性的上升發展。因此,馬克思在探索人的本質這一命題時,為了拋棄先驗預設的弊端,拒絕異化史觀的研究范式,從而轉向大工業環境中,把人的本質消融在現實的生產方式中,從歷史和人的共同生成角度進行了探索。雖然馬克思學說最終的目標指向是人類的解放,但是人類的解放不能是一個目標,更不能是一個先驗預設的彼岸對象。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盵2]539也就是說,對于世界歷史思想的再闡釋中,應該深層把握馬克思的意指,即不能以異化史觀的方式看待人和歷史,而是要在感性世界的基礎上,現實社會的生產中,探尋人的本質,從而尋找到人類解放的所在。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和諧世界應該成為普遍理念,在快速發展的生產力建立起來的交往關系上,世界的和諧向度應該趨向正規化,從而真正地由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總的來說,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對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進行了合理的揚棄后,站在了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探尋到了歷史的合理規律,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合理內核、歷史維度、階級立場,賦予了歷史更加深刻的內涵和概念,從而創立了科學的社會理論。為當代社會的發展貢獻了積極的指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