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程程
(浙江警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2)
2016 年 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會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自此“課程思政”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成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
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理論的提出,這種富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革新教學理念,改進現階段教學方式,而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視角。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若單靠傳統的思政理論課程則很難將大學生引向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上來,這就迫切需要高校創新現階段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盡可能發揮“課程思政”的全程育人優勢,以保證大學生生態育人體系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傳統的思政理論課程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而言,“課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應對來自新時代及新形勢下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理論體系及行為的挑戰,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手段,積極運用現階段科技進步與發展的成果,轉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模式,以提升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
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可以說,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對生態文明社會建設得到進程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仍是思政理論課,其他課程則涉及較少;另外,很多高校教師也存在一種誤區,認為大學課程應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這也容易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實效性不強。此時,“課程思政”就以其獨特的優勢強化了思政課程的教育效果。“課程思政”是一種整體的以育人為核心目標的課程觀,貫通了不同學科和課程的特性,使得各學科和課程都能真正參與到育人工作中去,實現育人價值。[2]可以說,“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融合,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到各類課程中去,能夠使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貫穿始終,有利于強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智力、能力等在內的各方面素質的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全面發展。 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而且還能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賦予高校更多更新的文化內涵,也為大學生快速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無論是傳統的思政課程,還是基于“課程思政”的生態文明教育,都能體現出人類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深刻思考,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學會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社會活動中做到自覺抵制破壞環境等不良行為。這些都對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面對那些眼花繚亂的時尚消費品,不少大學生或因為心理不夠成熟或因為自制力較差,很容易受到攀比消費、超前消費等不良觀念的影響,形成不同程度的錯位價值觀,導致大量自然資源浪費與能源消耗,嚴重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加上現在大部分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也容易導致對國家、社會及家庭的責任感缺失,更不用說與他們沒過多關系的自然環境。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培養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激發他們的生態危機意識,增強他們為生態文明建設而盡心盡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高校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整個大學教育中,專業課占據了大學課程的大多數。然而在專業課上,由于專業的局限性,很少有教師講授其他學科知識,更何況是與專業課無關的生態文明相關的理論知識;另外很多專業課教師認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政理論課,專業課教師只負責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講授,這種教學理念在潛移默化中也會給大學生造成一種在大學期間只需要將專業課學好就行的錯誤認知。正是由于這些因素“課程思政”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不足,生態文明教學效果較差。
首先,生態文明教育內容較為單薄。盡管有不少高校都開設了有關環境保護類專業,并在培養環境治理人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對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及生態理念的教育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尤其是現階段報考與環境相關專業的學生并不多;加上高校也沒有對其他專業開設針對性的環境教育課程,使得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沒有系統性了解。
其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長期以來,無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他們的學科背景都主要集中在某一領域,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內容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且缺乏相應的系統培訓,因而對當前的生態環境現狀缺乏深度的了解,不能全面系統的把握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即使有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融入“課程思政”,也是迫于學校的要求,且生搬硬套,不僅教學效果不好,還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最后,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在當前的高校教學中,課堂講授仍然是教學的主要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大學生往往扮演著聽眾的角色,加上很多教師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內容也是現學現賣,并沒有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由于缺少生動性和趣味性,使得學生參與度較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教學成效較差。
首先,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高校的思政課程蘊含著較為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并體現在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個方面,因此需要高校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挖掘相關教學內容。
其次,要開展生態文明法制教育。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不僅需要道德輿論的力量,更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參與其中。因此,在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法制教育,既是理論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我們應該看到,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法制教育,既能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保護環境,又能使他們學會運用法律維護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成果,同危害環境、破壞生態文明建設等行為作斗爭。
第一,創新課堂教學形式。目前,思政理論課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這就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教師需要不斷的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首先,翻轉課堂。翻轉課堂這種教學形式改變了傳統的支配與被支配的師生關系,將主動權交給學生,使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情景模擬教學。情景模擬教學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情景,并讓學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擬情景過程,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情景模擬教學法突出操作性、講究趣味性、注重實效性,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4]比如拍微電影,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感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通過查閱相關的歷史文獻、觀看紀錄片等,讓大學生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第二,豐富課外活動。除了課堂教學之外,豐富的課外活動也可以成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式。比如開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競賽,通過知識競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相關的知識;還可以開展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講座,講座的形式和場所都可以根據知識內容進行選擇,以提升講座的吸引力,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高校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校園環境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高校要借助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首先,打造“綠色大學”。要發揮校園生態文化育人功能,就得“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5]因此,高校要建設有益于學生發展的校園文化環境,致力于打造“綠色大學”,以獨特的校園生態文化培養人。首先,充分利用黨團、學生會、社團等團體組織大學生開展“綠色大學”建設活動,調動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的積極性;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宣傳欄、指示牌等,將生態文明的相關內容以幽默詼諧的標語或者漫畫的形式進行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與生態文明相關的活動,比如攝影展、知識競賽等,以此來增強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吸引力。
其次,開展實踐教育活動。高校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綠色生活方式。比如在校園外,利用當地旅游景點,組織學生維護旅游地的環境衛生;在整個校園內,實行垃圾分類,設置舊衣回收處;在食堂,鼓勵學生自帶碗筷,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實行光盤行動,拒絕浪費。另外,鼓勵大學生理性消費,反對超前消費、奢侈消費、攀比消費;選擇綠色出行等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高校要加強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到“課程思政”中去,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融合,發揮“課程思政”在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能力和素養,為推動我國生態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