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平 ,郭士清
(佳木斯大學 a.學術理論研究部;b.機械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高等學校承擔著本科教育工作,而本科階段的學習也是青年學生整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的系統知識構架、專業知識掌握、思想意識成型、價值取向定位的關鍵時期。高校教育要在這一階段使學生建構牢固的知識體系、培養其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實踐能力,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具備頑強的意志品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和人生觀。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完成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課程交流,課程思政則是完成教學體系的根本途徑,本文就目前普通高等學校的課程思政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提出幾點看法。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等,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于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2]。用專業課程教育、思想政治課程教育與綜合素質課程教育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思政課程教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環節在于立德樹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能力[3]?!安耪撸轮Y也;德者,才之帥也?!比瞬排囵B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4]。2018年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再一次著重強調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5]。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6]。這些都在明確課程思政的建設是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是培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家國情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有責任、有理想的青年畢業生的重要方式。課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也是根本所在。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通過院校交流,以慕課、精品課等形式通過網絡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廣。但是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要充分認識并實施有效的改進措施,讓課程思政的建設在普通高校中不斷完善,達到高校辦學不僅要育才,更要育人的辦學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往往只重視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技能的積累,忽略對學生在思想意識上的精神啟蒙以及三觀的塑造。企業要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對人員招聘上注重學生的成績、獲獎證書、畢業生對專業技能掌握程度,學校為了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就業條件,則根據社會用人的需求偏重于對學生專業技術及技能的培養。學校、教師甚至到學生都認為專業課的學習是首要的,實用變成了一些普通高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從而使重“育才”、輕“育人”的現象普遍存在。課程思政是近年來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為了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它與幾十年的傳統專業教學存在較大的差別,部分學校和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接受以及重視程度不足。
高校的培養方案中有獨立系統的思政模塊課程,從課程分配角度上,高校的專業課程學分占較大比重,以某高校某專業為例,其思政模塊課程為16學分,總學分為178分,思政課程占比為8.99%。雖然思政模塊課程直接體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于所占的比重遠小于專業課程,無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此還是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育人”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思政模塊課程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任教師承擔,而專業課程是由各個獨立的學院、系的專業教師承擔,無論是在培養方案的制定還是在教學方面,兩面的教師都缺乏順暢有效的交流與溝通。部分專業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工作,與自己無關,自己的任務是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今后社會職業的發展即可。從而造成“各自為營”的局面,產生了專業學習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主體,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還要有完整的思政知識,并且能將二者自如有效的形成整體,在課程教學上做到“潤物無聲”的將專業學習與思政教育完美融合。高校專業教師大多不是師范類教育畢業,專業知識強、思政知識與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弱,從而導致思政教育能力和經驗存在差異,不能合理的制定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目標;挖掘不到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尤其是理工科為主的自然科學課程,教師認為課程內容以計算、設計及基本原理為主體,無法加入思政教育;即便加入思政元素,也是知識是知識,思政是思政,不知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過程。專業知識豐富的專任教師更易發揮專業特長,在教學中無形加大專業知識的教學,強化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從而忽略了課程思政建設。在教學中部分教師缺少與學生的互動,只管“教”不管“學”,教完自己的課,不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缺乏經驗的教師在專業授課中很難將二者融合并與綜合素質課程教育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政課程教育。
學生是課程思政學習的主體,也是課程思政的受益主體,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對課程思政建設起到關鍵作用。高校學生接觸社會少,青年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沒有達到成熟的狀態,對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識缺少正確判斷,有的對個人的人生規劃及目標不明確,不能很好地認識到高校的教育是育人與育才的融合,人才是德才兼備。如果學生受到重“育才”、輕“育人”的影響,注重自身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認為大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掌握專業知識,具備專業技能,從而獲得更好的前途,導致學生大幅度降低對主觀思想意識形態、精神方面的學習。甚至對教師已展開的課程思政教學存在抵觸情緒,認為學校和老師在“無病呻吟”。另外,一些普通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存在應付了事的現象,課程體系陳舊,知識更新慢,無前沿內容,上課照著書本、課件宣讀,缺乏對學生思維、價值的引導。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更無從得到思政教育。這些都阻礙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
課程思政是一個全社會、全校、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完整工作。學生的社會主義公民素質主要通過通識模塊課程得以培養,正確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主要通過馬哲等社科類課程完成,嚴謹的科學價值觀主要從專業模塊課程學習中提取。學??梢詮膶W生的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以及教學成果檢驗等多方面進行規劃和推動,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課程思政推進中以某高校為例,第一學期以獎勵、評優等方式激勵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將通過評估篩選優秀的課程思政進行全校的推廣學習。第二學期,每位教師根據自身專業和課程的特點,完成好一門課程思政建設。第三學期,所有的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并不斷完善。這樣教師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顯著提高,課程思政建設逐步改善。教師和學生逐漸接受并喜愛融入思政教育的專業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體現出新時代大學生的德才具足的風貌。
《禮記》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作為一個老師,要注重德才兼備,不僅要教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而傳德尤為重要。韓愈的《師說》有言:“師者,所以 傳道受業解惑也?!崩蠋熓强梢砸揽縼韨魇诘览?、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7]。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教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古往今來,教師的社會責任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這就要大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政能力,增強與學校的協同推進。具體實施中讓教師積極參與教學培養方案的制定、修改,在培養目標、課程規劃設置、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方面達到共識,優秀的思政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可以跨專業、跨學院進行交流與推廣。教學活動中加大課程思政研討比重。
每個人不同階段任務和發展方向不同,學生的第一要務是學習,其中包括文化知識和思想政治的學習,二者相輔相成、融會貫通從而形成有機的整體。教師是教書育人,學生也可以讀書育己。學校可以引導學生讀國學經典,例如《大學》《中庸》《論語》《道德經》等,學生通過讀書思考認識世界、明辨是非、具有獨立思想意識,達到“格物”最后到“致知、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8]4-5。學生可以通過評教、座談會等形式與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方面的溝通,促進教、學、育人多方面的良性循環。
總之,在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中,學校、教師和學生要不斷的進行提升改進,三者相互促進。只有不斷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專業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提升政治認知、道德素養,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