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建,張禹石
(1.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2.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這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了開拓性和創新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涉及道德與法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系列問題。在教育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蘊含了以實際體驗為主的審美內涵,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介體。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其研究成果日眾。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為主,這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著重要作用,但是關涉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詮釋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文化、審美表現的研究成果較少。實質上,思想政治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資源和意蘊,尤其關系到主體、內容、方法等要素。本文基于跨學科的探究方式,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議題,并且對其價值意義和實踐路徑進行探討,從而促進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并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體系的完善、豐富提供有益參考。
“善良和美都具有很高的絕對價值,美象征著道德,審美能力的不斷提升,對教育來說也是一種基本的價值方向。”[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教化,體現在人們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促進人們各個方面不斷地發展。這個功用的實現,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行為的外在保證,還需要審美的參與,使人的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實現這一目的,不可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屬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詮釋傳統美德觀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種更深沉、更持久、更基本的力量。”[3]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多年的發展,孕育了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被中華民族中的大多數人所認可并在實踐活動中實際奉行的習俗道德規范,其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者所具備美好的道德,是關于公正、善惡、敬業、誠實等方面的一種審美素養,它在教學活動中將行為和準則以審美的情感體現出來。自古以來,道德是人們的理性和有效性的行為,而美德是建立在人們心中的準則,并將這種行為以美的規律展現。換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美德的體現并不是通過機械方式得以實現的,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得到實現。
首先,由于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優秀文化成果,形成了今天人們所認可的道德規范及其相關體系。雖然這些道德規范并不具備強制性,但是它不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減,相反還會不斷得以創新和發展,并且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積極影響,這也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大學生作為民族的未來和期望,代表了我國文化創新發展的前景。擁有高尚品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人生的走向和未來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晰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道德責任。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應創造性地運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使思想政治教育行為既有審美性,又能表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行之美。并且,教育者應該以已有的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我,從自己肩負的責任中認識自我,使道德規范形成具有“美”的規律。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踐行和諧社會理念。長久以來,我國就有不少關于對社會和諧思想的論述。例如,不論是道家提倡的寡民小國,主張無爭、無欲,還是墨子倡導的“兼相愛”,亦或是儒家提出的“大同社會”,都體現了“和諧”的思想。這種思想已經沉淀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核心,在促進社會不斷進步與維護社會的穩定等各個方面充分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要實現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社會,使人們發展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已然成為中國人的理想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盡管真、善、美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了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但實際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這些要素都是不可分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指向是教育當中的“和諧”,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并且受“和諧”思想的影響而形成對他人有利的教育行為。雖然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的行為是其自由的選擇,但是這種自由的選擇始終規范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秩序之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借助審美的方式,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踐行和諧社會價值理念的有效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內容相當豐富,而且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從思想政治教育美學的角度來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領域主要體現在主體、內容、方法和環境四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教育者,還包括具有思維能力和主體能動性的受教育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4]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發揮組織以及決策的作用,充分展現人格美。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有關教育的一切都是教師人格的體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談舉止和衣著穿戴,都對學生有著顯著的示范價值。教育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行為舉止的優雅、得體、親切、自然,都會對學生產生情感優化和陶冶的影響;并且教育主體的思想、知識能力、品德等內在素質,對受教育者道德人格的奠定和心理健康的促進都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活動中,大學生不僅是自我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受教育者實現全面、和諧、自由的發展,將教學過程中學到的內容充分表現出來,體現自己自由的意志,按照美的規律去認識這個世界,并將這種審美的性質轉變為提升自己素養的動力,這就體現了受教育者人格的主體美。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活動,集中體現了主體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規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涵蓋多方面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喚起人的美感,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基礎。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客體的思想道德情感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互滲透,促進主體與客體之間理性與情感的相互轉化,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內心受到啟發、陶冶與同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對人進行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政治觀等要素的教育,它在人們對社會不斷發展的規律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使每個人對生活和世界都有正確的看法。因此,在大學生的教育中,必須注意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性,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貫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打造高質量的課堂,就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合理選擇,讓大學生在完善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趣味性。當前有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知識點枯燥無味,對這門學科不感興趣。為了有效改善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更多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比如,在講解法治觀的時候,可以選取教材中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案例展開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法律知識在日常中的應用,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法律法規的熱情和主動性。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個性的特點,科學地選擇課程內容,保障教學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真、善、美統一的表現。因此,學生在道德素質方面得到提高的同時,學生也得到了審美需要的滿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沒有明顯的規定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多變的因素。將外部影響內化到學生自身的結構狀態,從而確保學生知識和行為的統一,最為關鍵的是教育方法選擇的適當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即使有正確的教育目標和合適的教育內容,但是沒有合理的教育方法,那么就無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教學方法是一種藝術的方法,是受各種目的明智地指引的行動方法。”[5]這表明,教學目標的完成必須以富有表現力的教育理念為具體指導。由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面臨的情況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的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要求就變得更高。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人和策劃者,教師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在影響教學水平和學生素質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教學法,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相應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調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讓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造性和藝術性的運用,是正確引導學生追求美的主要舉措。隨著社會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這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成為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有著重要作用。
馬克思認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的本質。因為人們的思想情感與審美的情感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可以促進理性和感性的相互轉換。環境對人的影響,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和關注。人們的發展與生存、觀念和行為都和環境息息相關。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有助于大學生個人心理的調節和情感的凈化。良好的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形成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美的環境能夠熏染人、同化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主張對環境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意志形成積極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美的內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美以美的理論來觀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高校在開展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對教學環境實現有效的創新。在講解課程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教學的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從而強化教學效果。簡言之,教育環境美價值的創造和發揮,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提升教學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當前的學術語境下,對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維度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促進教育和學生的各方面發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被提上重要日程。但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發展而言,是隨著黨的發展而不斷進行完善的,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扎實深厚的理論基礎,積累了豐碩的實踐經驗。近二十多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科理論體系,呈現出鮮明的實踐性、時代性和針對性等特色,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和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提供了良性的人文環境。但由于社會發展和全球發展在不同階段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由于不同階層的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看法,致使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仍有弱化的趨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仍有削弱的傾向,這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意蘊的研究,對于理性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科學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理論學習,同時也關注教育實踐。雖然個體普遍具有審美修養的基礎,但也往往止步不前,沒有達到審美修養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功能。審美修養的形成是動態的,這種動態過程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與美合一”的方式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實踐是變革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引領時代變革的重要理論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基于美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須以審美教育理念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高校需要明確審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將審美教育的理念融于思想政治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從而實現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進一步深化。所以,從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視角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文化的意義,對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規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或許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社會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和途徑。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去鼓勵學生,通過美好的事物去教化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創新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特點,每一次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會對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緊隨時代潮流,開拓創新,才能滿足社會的審美需求。高校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充實教育形式,比如通過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傳統的美育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煥發新的生機;通過評選身邊的好人好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式的審美體驗中更加豐富多彩,不斷創新,力求感人、有效、生動。第二,激發共鳴,怡悅心智。“所有美麗的事物都是出自于心靈,沒有心靈進行映射,就不能稱為美麗。”[7]美育的魅力在于使人達到思想上的升華,其本質是以美來熏陶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由美的事物喚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陶冶人的情感過程,二者都具備共同的相互作用的情感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利用美的事物和形象說理,撥動大學生的心弦,激起大學生內心世界的情感共識,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三,寓教于美,與美偕行。教育部于2019年4月發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促進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的相互融合,與各個學科、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緊密結合。”[8]這為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取之于美,用之于美”,將帶有美術元素的電影電視、美術作品、優秀傳統文化、先進事例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將愛國主義影視賞析、音樂鑒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實踐教學和課堂中,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成情感的升華與心靈的凈化。
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路徑不是傳播知識,而是一種融會貫通。[9]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真善美有著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審美藝術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所以,應該切實發揮美育的優點,廣泛探索審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結合方式,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是文學藝術永恒不變的價值。藝術的真正實質是使人們的心靈受到洗禮,使每個人都能發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心靈之美。”[10]審美教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可以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凈化內心、啟智增慧。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質量,需要積極探求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路徑。立足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更好推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需要把審美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層面和層次,樹立以美育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教育機制上、形式上、目標上不斷探索,注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理念,以此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教育進行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浸透力和感染力,增強教育效益,引導學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當代的高校大學生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富有朝氣、創新精神活躍,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力軍。所以,在目前的具體實踐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提高自己各個方面的素養,尤其是審美素養,以自己人格、道德的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美育在大學生能力培養過程和各個方面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功能和價值。擁有美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創造巨大的教育能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思考和完善自身,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積極探索相關的美學理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導大學生有效開展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德,促使其樹立遠大的理想,讓他們在實際行動中踐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