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巍
(佳木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高等師范教育在教育系統中具有其特殊性,根本原因在于其培養的人才未來從事的是教育培養人的工作,必然有別于從事產品開發、生產的技術性工作。高等師范教育更應體現“人文與科學”的綜合性,而非工具化、非教養化及功利取向的職業性專業教育。在內容、實踐方式、性質和目的方面,應充分彰顯其獨有的本質特征。從而,在高校師范生培養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構建體現師范教育本質特征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就成為實現高等師范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教”與“學”的對立統一互動過程,正所謂教學相長的彼此促進,相互成就與持續發展的過程。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并非單純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學生也并非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而且這種建構是他人無法代替的。建構主義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的基礎上來建構知識體系,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社會性以及學習的情境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事物的意義并不是完全獨立于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而存在,而是源于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積極主動建構活動,每個作為社會主體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學實踐活動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僵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傳授,而應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生成新的知識經驗。
由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和學習觀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強調學習提高的過程都是借助原有知識經驗去積極主動建構新知識的意義與價值,而新知識意義與價值的建構不能從教育者那里簡單的接受,也不能由教育者進行簡單灌輸來實現,這種建構應該也必須由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的思維活動去分析和理解,建構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進而將新知識融入已有知識結構中去,不斷豐富和完善受教育者的知識經驗體系。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這種建構本身就蘊含了師范生培養的方法論意義,從而使這些未來的人民教師在其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中建構起比較科學的職業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同樣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的“主體間性”理論。主體間性又稱交互主體性,即是指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學生,都是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而且兩者之間具有相互性和統一性,是兩個或多個個人主體的內在相關性,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對話與交往。在主體間性理論視域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主體間的交往互動活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把教育資料作為其間的客體,而不是教育者的單向灌輸過程。
主體間性理論視域中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平等性。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在人格、尊嚴等方面是平等的個體,雙方都把對方看作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平等地參加“教”與“學”的對話中;二是互動性。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交流,相互影響,交互作用的過程。雙方的知識、認識、思想、情感在交往中相互傳遞并相互影響,具有開放性與發展性;三是包容性。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參與—合作”的關系,雙方彼此的積極建設性的互動,貫穿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從而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彼此理解,相互包容,以至相互成就。
無論是建構主義理論還是主體間性理論都強調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促進和互動統一,對高校師范生培養都具有方法論意義。
現代教育理論突出強調教學是一種“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彼此促進而達到教學相長,在高校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這種“雙向建構”的教學模式,對其未來職業生涯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
一方面,“雙向建構”教學模式強調受教育者的學與教育者的教的依存關系是雙向建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過程,是統一的。教因為學而存在,而學又依賴教來引導,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因而,受教育者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學習有賴于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教學。從而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一定要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而被學生所接受并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二者是相輔相成,雙向作用的關系。
另一方面,“雙向建構”教學模式強調受教育者的學與教育者的教的反饋影響的雙向建構。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被動接受與教師的機械灌輸,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在知識經驗和知識傳遞的建構過程中的學與教的相互影響與彼此促進,從而實現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上生成新的知識經驗和知識體系,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雙向建構”教學模式突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主體地位,有利于充分調動教與學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教育者主動思考教學的方式方法并不斷加以改進,激發教育者探究欲望和使命感、責任感;促進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對學習問題提出假設并驗證,主動對新知識和已有知識進行聯系與思考,進而建構知識意義。
“雙向建構”教學模式強化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問題意識,有利于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設置問題,引領受教育者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知識的傳遞和建構,而受教育者在學習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使學習變成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建構日益豐富的知識體系。
“雙向建構”教學模式強調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參與性,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密切配合,從而營造出平等、自由與和諧的教學氛圍,在這種積極建設性的氛圍中教與學的雙方才能良性互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既有認知與思維的參與,更有情感與個性的參與,而且是全過程的參與,必然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目標。
由“雙向建構”教學模式升華而成的自然就是主體間性的培養模式。
在主體間性高校師范生培養模式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采用一種開放式、雙向對話的方式來實現教育目的。對話式的教育是交流溝通和自我認識的有效途徑,對話的目的在于雙方達成共識并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育目標的達成既有賴于受教育者自主精神的養成和不斷提升,積極主動地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儲備與教育者傳授的知識內容進行對接、評價與選擇。通過主體內在理解吸收消化生成更為豐富完備的知識體系。更有賴于教育者不斷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言傳身教,教書和育人并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既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育教學理論,更要深入了解研究教育對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既要源于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所謂理論聯系便是聯系社會實際和教育對象的實際。教學實踐活動并非機械式運動,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塑造相互成就共同提高升華的創造性活動,自有其外人無法體會的激情與快樂。唯其如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主體地位,才能真正確立并和諧良性地運行。
主體間性高校師范生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受教育者主體性地位的切實確立,應是關注的重點和主要方面。不同時代,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個性條件塑造了鮮活而又具體的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受教育者確立主體地位,增強其主體地位意識,從而主動自覺地規劃自己的學習成長生涯,實現自身的全面成長成才,成為這一模式良性運行的重要條件。受教育者只有切實地增強主體地位意識,才能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深入地思考并勇于實踐,超越自我并善于創新,補差補缺。因為,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性和人類整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
總之,高校師范生培養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隨著時代的變遷,目標任務的引領不斷推陳出新,為國家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培養一代又一代合格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