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瀚,魏君英,何蒲明
(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對于鄉村振興而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既是現實的選擇,也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其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重中之重。在國外,一些學者很早就開始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Reinert[1]構建了農產品產出模型,并把生產性服務作為直接投入要素來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Poster[2]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加拿大1976—1977年農業對服務業的消耗,得出服務業對農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并且逐年遞增的結論。
中國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開始的時間相對較晚。韓堅等[3]明確指出,要想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郝愛民[4]深入研究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之間的關系,通過研究發現,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內,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都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此外,黃慧芬[5]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農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重要的發展動力。但是,大部分研究是關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而關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研究鮮見報道。本研究重點分析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并總結歸納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當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加快農業服務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6]。根據中國的基本農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小規模的一家一戶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的小農戶將長期存在。在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小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如適齡農業勞動力減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效率低下等,這些問題都是小農戶無法解決的。在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時,如果高度重視農業土地托管方面的業務,能夠幫助小農戶解決很多相關問題,并促進小農戶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方向發展。
伴隨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由最初的快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且對于農業發展而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7,8]。中國農業發展整體形勢較好,但是,品種不優、品牌雜的老問題仍未解決,甚至有些糧食作物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農產品質量不高、農藥殘留超標。發展全程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既可解決老問題,又能建設一條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的可行之路。
目前,中國進入了新的經濟發展階段,農業發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農產品價格不斷增長,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此外,資源環境也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需要盡快轉變當前的農業發展方式[9]。零散、一家一戶的家庭承包經營與專業化、標準化的農業規模化經營之間的矛盾始終制約著農業生產經營,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以解決這個困難。此外,開展品牌化、創意化等營銷增值服務可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戶收益。總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動力之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中國農業發展進入了非常關鍵的機遇期,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生產方式的推廣應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近年來,農村地區逐漸出現了全程托管、“田保姆”“N 統一”等多種服務形式,以機耕、機播、機收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全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得以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伴隨中國農業水平不斷提高,大大促進了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的增長,每年產值保持著約10%的增長速度。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09—2018年的10年期間,中國農林牧漁業產值從2009年的60361.0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13579.5億元,增長了88.17%;同時,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從2009年的2295.7 億元上升到2018年的5865.4 億元,增長了155.50%。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首要資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鄉村振興的新產業,生產性服務人員的人力資本質量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9》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8》相關數據,從2009 到2018年的10年期間,農村就業人口數從42506 萬人下降到34167 萬人。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及農村艱苦的工作環境,導致在農村就業的人數不斷減少。但是,在農村就業人數不斷減少的同時,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愿意從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人數不斷增加,從2009年的652.5 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747.4 萬人,年均增長約16.78%。隨著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不斷上漲,農村生產性服務從業人數占總就業人口數的比重也不斷提高,近10年內從2.73%升高到6.48%,提高了近4 個百分點,尤其是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當年增長率高達19.51%。
近年來,中國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提升,主要表現在:①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生產能力明顯提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高標準農田從2011年開始,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建設高標準農田0.4億hm2。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增加糧食的產能,還能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②農業機械擁有量快速增長,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0 億千瓦,拖拉機2240 萬臺,聯合收獲機206 萬臺。農業農村部的副司長李安寧明確指出,2018年,在農作物耕種收方面,中國的綜合機械化率約為67%,在糧食作物耕種方面表現更為突出,綜合機械化率已經達80%[10]。
通過與城鎮人口對比發現,中國農村人口普遍缺乏文化素質,此外,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相關統計數據可知,對于所有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的所占比重約為87.8%,文化程度為高中、中專的所占比重約為11.7%,文化程度為大專以上的所占比重約為0.5%,通過分析上述數據可知,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水平普遍較低[11]。由于農戶受教育水平低,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農業生產性服務。
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加之農村“壞賬”高風險的客觀存在,導致銀行資本對小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強烈的排斥性。隨著深化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穩步推行,農村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基本覆蓋了廣大農村地區,但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對農業經營主體進行選擇性貸款,導致農業服務性經營主體很難融資成功。此外,國有銀行在農村設立的網點有限,且已有網點提高貸款門檻、降低授信額度,小農戶貸款需要政府機構或公務員作擔保,涉農銀行的涉農貸款明顯減少。
目前,中國農業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高,并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發展為新的服務主體,但缺乏充足的服務能力。服務主體一方面面臨人工成本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只專注眼前利益無法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導致服務主體利潤降低,甚至出現虧損。
地方政府的服務職能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近年來,在鄉村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地方政府為了快速增加人民收入,大力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單純地認為農業農村貧困的原因就是缺少資本,忽視了農業農村內生力量,即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導致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緩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會阻礙其發展。
農民整體素質低下阻礙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地方想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應該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按照自身地域特色發揮特色產業,做好義務教育分流準備,構建農民教育體系,提升農民整體素質。政府部門應該對農業勞動者進行農業專業技術教育,培養出懂技術、愛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此外,加大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推廣,消除農民對新事物的抵觸心理,引導農民接受新的農業生產方式。
政府應大力支持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一是按照不同的經營主體以及不同的融資需求,為其提供差異化的財政支持計劃;二是加快農村商業銀行的建設,發揮農村商業銀行金融支持功能;三是發揮政府監管職能,降低信貸門檻,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四是推廣大型農機設備抵押融資,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支持;五是增加農業保險種類,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發揮農業保險支持功能。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生力軍。對農業服務主體要進行多元化培養,按照“創新支持制度、完善激勵機制、發揮中介服務功能”的思想,分類指導、典型示范、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批培育懂技術、會管理、愛農業的農業生產性服務人才。
地方政府應該樹立正確觀念,增強服務職能,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一是轉變思想觀念,從思想上確保政府人員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正確認識;二是落實中央相關政策,把中央對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落實是地方政府的義務;三是轉變服務角色,地方對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角色不應是管理者而是服務者,解決經營主體無法解決的事情,滿足經營主體的發展需求,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經營主體作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