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萍,陳玉玲
(海南開放大學 文法學院,海南 海口,570208)
村干部作為黨和政府在農村工作中的重要代表,“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實踐證明,一個村工作做得好不好,各項事業發展得快不快,與村干部的素質高低有著直接關系。“能寫、會說、敢干”是當下對新農村干部的基本素質要求。迅速、高效、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實用文書寫作,已成為村干部必備的素質修養。《實用文書寫作》是海南開放大學(下面簡稱“學校”)針對海南省農村干部大專學歷教育班各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日常文書寫作方法,提高其寫作能力、工作能力,需要對該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根據地方對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和學生實際,學校在海南省農村干部大專學歷教育班開設了《實用文書寫作》課,連續開設4學期,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法定公文、事務文書、黨務文書等實用文書寫作方法和技巧。為準確了解《實用文書寫作》課程教學現狀及學生學習需求,筆者于2019年1月21日至31日通過“問卷星”軟件,在2018級各專業班微信群里發放了“《實用文書寫作》課程需求調查問卷”,共設計了20道題,內容涵蓋對學習者的了解、對課堂教學現狀評價和要求等。回收有效問卷423份,為本文提供了真實、有效數據。
1.學校進一步高度重視該課程
近年來,隨著知識化時代的推進,文書寫作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村干部在基層開展工作中面臨農村法律文書書寫、民事糾紛調解、“三農”工作調研、工作總結匯報等都離不開文字運用。所以,不管學校還是學生,都越來越重視文書寫作能力培養。據筆者調研統計,99%的學生認為學習本課程十分必要,學生對學習《實用文書寫作》課程充滿濃厚興趣。
學校高度重視該門課程,將其設定為“一村一”項目通識課,4個學期均開設面授課,課時量也逐步增加,以滿足學生對各類應用文體學習需求。以2018級學生為例,該課程從原來僅第一學期安排2天面授14課時,增加到4個學期,第一學期安排2天面授14學時,第二、三、四學期各安排1天7學時面授課,共3天共21學時,四學期總計課時量為35學時。
2.學校“量身定制”寫作教材
學校于2017年成立了專門編寫教材的團隊,調撥專項經費,組織編寫了等10門“海南省農村干部大專學歷教育”項目系列教材,《基層實用文書寫作》是其中之一。編寫組在開展基層調研和征求意見基礎上,以夠用、管用、深入淺出為原則,確定了基層干部常用、實用的教材編寫體例、寫作文種以及章節字數,使教材成為專為鄉村基層干部、社區干部群體“量身定制”的實用教材,受到學生歡迎。
3.教學相長
農村干部大專學歷教育班學生的住校集中學習方式保障了面授課的到課率。較高的到課率便于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教與學的氛圍更濃厚,這與開放教育較低的到課率所帶來的授課效果不同。
一方面,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積極性很高,大大激發了任課教師教學熱情,推動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要做好充分準備,嚴肅對待課堂教學,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只為上好每一堂面授課。另一方面,任課教師通過教學實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實用文書的寫作技能與方法,教學成效明顯。據統計,88%的學生對該門課程教師表示“滿意”。
1.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寫作能力差
據調查,學生獲得高中或中專學歷時間距今較長,所從事工作對文字要求不高,加上語文基礎薄弱,長時間未得到寫作鍛煉,文化基礎差,且基層工作量大,學習時間、精力有限。因此,教學中教師講授某一文體,如通知、請示、報告等,學生在課堂上立即能掌握其寫作格式,但給其材料進行寫作時,就會常犯語言表達方面錯誤,如語言啰嗦、表達不通順、錯字連篇或不得體等。
2.教學課時有限、大班制教學,難以進行課堂寫作訓練
鑒于開放教育的特殊性:以學員自主學習為主,面授為輔。所以,學校安排每學期大班面授課一周。每班學員150至200人,第一學期安排2天面授14學時,第二、三、四學期各安排1天7學時面授課。使用的教材《基層實用文寫作》共8個章節48個文種,平均每學期要講2章12個文種,每課時要講1-2個文種才能完成教學進度。因此,教師面授時多注重講理論,講每個文種的寫作內容、要求和注意事項、講范例,這樣,盡管學校增加了該課程的面授課,但相對繁多的教學內容,學生寫作練習時間還是過少。面授課時教師講的多學生練得少,理論與實踐脫節。課堂上教師即使有時間讓學生練習寫作,但一名教師面對近200名學生,也難做到對每位學生的作業、練習進行具體指導和點評。
3.學生工學矛盾突出,學習時間有限
學生均來自農村基層干部,以2018級學生為例,其平均年齡在30至40歲之間。學生這個年齡正處于事業、家庭上升期,又正值全國大打脫貧致富攻堅戰,學生大部分精力用于基層工作,8小時以外時間也給了工作和家庭,留給自己的學習時間十分有限。然而,“天下至文血淚成”,《實用文書寫作》的學習是一項系統工程,無法一蹴而就,尤其是寫公文,寫作者不僅要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要掌握文體格式知識、寫作方法、寫作思維,同時還要了解本單位業務情況和相關政策法規。這就需要寫作人在崗位上摸爬滾打多年,多看多聽,多寫多練。據統計,學生每周學習實用寫作的占31.44%;每月學習1次的占25.3%;每天學習1次的僅占7.33%;不學的占5.2%。
4.教師仍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
任課教師對應用文寫作有較深的理論功底和實踐基礎,但均無基層實踐經驗,對基層學生工作情況和需要了解不夠深入,容易脫離學生實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如何更好地將面授輔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更好地將面授與寫作訓練相結合,學生需要什么,教師教什么,如何教好,值得教師去探索。
海南省農村干部大專學歷教育班學生都是成年人,對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等有一定了解, 又有實際工作經驗,特別是對文書接觸較多,對文書來往有一定感性認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當下政治、經濟、文化等現實背景,以身邊的典型人物、事件或工作情況為題材,讓學生進入案例角色,分析、討論、交流案例,然后模擬寫作,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如講授簡訊寫作,教師可結合學生參與學校組織的“團隊拓展”“冬交會”等活動情景進行寫作案例講解或課堂練筆。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工作、生活中情景,學習公文基礎知識,這樣,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枯燥的公文課堂變得更加鮮活。
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觸文書較多,用文書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也較迫切,但個人現有文化知識水平有限,寫作思維、語言理解和駕馭能力也較差。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實際情況,不以培養專科生為教學目標,教學中多引用篇幅長、有一定深度、學生不熟悉的范文作為材料,學生就不容易明白,不知所措,無法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從簡單、基礎的文書寫作由淺入深地開始教學,避免“高”“精”“深”講解。如從“通知”“請示”“函”等簡單文體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
成人學生具有一定自學理解能力,教師教學中講解要詳略得當,針對理論知識,點到為止;要加大實訓寫作力度,讓學生在課堂中即能運用所學文體知識進行現場寫作;講解理論知識后,要安排一定時間給學生現場練筆,根據村官工作實際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模擬某一文體進行寫作,并結合寫作素材,運用寫作方法,組織一篇文章。寫作是一項技術活,一項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斷練習。教師通過課上、課下寫作實訓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文書寫作,學生多寫、多練、多改才能有效地學習,才能成長為本單位的“筆桿子”,滿足單位工作中文書寫作需要。
《實用文書寫作》課是一門創作課,教學內容有寫作思維、素材、語言組織、結構安排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越受教師關注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對大班教學,小班教學學生少,教師較容易關注每位學生寫作過程,對其給予具體指導,對學生個體輔導到位,更利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現代教學手段多種多樣,根據成人學生特點,實用文書寫作教師課堂教學時可引入多媒體課件、視頻、微課、翻轉課堂等先進教學手段,提高授課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積極性。
《實用文書寫作》課是一門寫作技能課,僅依靠學生在校期間2年的4次面授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適應“邊學邊寫”的學習模式。為此,教師可以在課下與學生積極交流課程內容,借助電話、手機、郵件、微信、QQ、微博、騰訊會議平臺等載體為學生答疑解惑,開展習作解析,甚至推送相關公文業務信息等,為學生課下學習提供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用“工匠”精神開展寫作教學,讓學生在寫作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曾有人問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如何才能寫好文章,他這樣回答:“無它術,惟勤讀而多為之,自工。”“多為之”即多寫多練。“勤練筆”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修課”。學生僅掌握各文種的寫作方法是不夠的,更需要通過實踐,把寫作方法轉化為寫作能力。這就要求學生樹立在工作和學習中“邊學邊寫”意識,先從“小豆腐”“火柴盒”開始練習寫作,如通知、簡訊、請示、函等,由淺到深,反復習練,才會熟能生巧。
目前,學校《實用文書寫作》課程考核方式是以第一學期課程結束后的“大作業”(60%)+“平時成績”(40%)占比給予成績評定。那么,如何改變這種評定方式, 同時建立既符合學生特點又不違背教學規律的教學質量評價方式?
筆者建議,課程考核體系以學期為單位,分三個部分進行成績評定:一是課程結束后“大作業”的寫作, 占課程總成績的40%;二是平時成績占30%,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態度、出勤、課堂提問、能力訓練項目或任務完成等情況給予成績;三是實踐寫作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工作寫作實踐,由學生提交本人在工作崗位撰寫的文書為評分依據。
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建議學校多組織各學科教師前往其他高校和單位進行學習與交流。教師不僅學習其他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還可以研討學生的行為及習慣,從中有新的收獲和體悟。
學院或教研室可牽頭組織實用文書寫作課程教師集體備課,對各專業、各年級該門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課件等進行統一安排,避免任課教師各上各的課,各講各的內容,出現同一年級學生學習內容不同情況。另外,建議定期召開任課教師交流會(線下)、實用文書寫作課論壇(線上),教師暢談授課心得、體會或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或共享好的教學方法。
實用文書的起草離不開扎實的語言表達基礎,其語言要求準確、樸實、簡潔、易懂。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過:“辭不足,不可以成為”,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語言存儲量,寫作中才能如魚得水,才能寫出高質量的文書。這就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實用文書的寫作方法外,課下還要自覺加強語言基礎知識學習,如多看新華字典、詞語字典、成語字典、范文等,加強字、詞、句、篇的積累;學習語法規律,掌握組織語言的技能和方法,才能寫出語句通順,層次分明的文稿,并能推敲、修改,如此才能較好地完成一篇文書的擬寫。
綜上所述,“一村一”《實用文書寫作》課程教學,要積極研究教學設計,探究創新性教學方法,了解成人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