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素梅
甘肅省天祝縣農村經濟經營指導站,甘肅 天祝 733299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經之路。隨著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全縣農牧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甘肅省中部,祁連山東端,系河西走廊門戶,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屬甘肅省武威市,也是國家扶貧的58個貧困縣之一。全縣轄14鎮5鄉、18個居民委員會、174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4.1 萬戶23 萬人,有藏、漢、土等28個民族共同聚居,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7.1%,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海拔在2040~4874m,全縣有耕地5.67萬hm2,草原39.93萬hm2,天然林地19.13萬hm2。主要產業有“牛羊雞馬菜菌藜藥”八大特色產業。
天祝縣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貧困村為重點,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為目標,逐年加大各類涉農資金整合投入力度,努力實現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2018年全縣共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2120萬元,扶持壯大174個行政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其中,86個貧困村投入扶持資金9758萬元,村均投資113.47萬元,占全村4.9%,占總投資額的81%。88個非貧困村中,除7個村整村搬遷外,其余81個非貧困村投入扶持資金2362萬元,村均投資29.16萬元,占全村47%,占總投資額的19.48%。
2019年底,投入174個村級集體發展資金達13278萬元,較上年增加了1158萬元,其中86個貧困村發展村集體資金10900萬元,村均投資126.74萬元,較上年增加13.27萬元1.09%,81個非貧困村投入資金還未到位。
2020年對81個非貧困村投入村集體發展資金達8162萬元,村均投資100.77萬元,占投資總額的61.47%,比上年增加71.61萬元41.99%。隨著扶持資金的不斷投入加大,解決了村集體發展資金薄弱的問題,實現了全縣消除“空殼村”的目標,通過持續“輸血”,村集體經濟得到了壯大發展。
通過“輸血”方式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2018年174個行政村收入429.96萬元,村均收入2.5萬元,其中86個貧困村實現分紅收入240.64萬元,村均收入2.8萬元,81個非貧困村實現分紅收入188.96萬元,村均收入2.3萬元。
2019年,全縣174個行政村實現分紅總收入791.96萬元,村均收入4.55萬元,86個貧困村實現分紅收入625.23萬元,村均收入達到7.27萬元;81個非貧困村實現分紅收入188.96萬元,村均收入2.3萬元。比 2018 年同期總體收入增長362萬元,村均收入增長2.05萬元,占84.19%,86個貧困村收入增長384.59萬元,增長159.82%,村級集體經濟總體收入增長。通過“造血”強勁,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
2019年全市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退出驗收標準1.5萬元,全縣村均收入超出5.77萬元,明顯高于市級驗收標準,超額達到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退出驗收標準。
近年來,為了使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保值增值,為精準脫貧注入新活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穩定農牧民群眾收益,通過“扶持資金+龍頭公司+新型經營主體”模式,按比例分紅,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2019年將村級集體扶持資金8767.54萬元投入天祝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牛羊雞馬菜菌藜藥”中的金雞產業的蛋肉帶動周邊需求,按4.8%比例分紅,2019年村集體經濟分紅收入423.49萬元,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019年將村級集體扶持資金3505.49萬元投入發展較好的民俗文化公司,以民俗文化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如天堂鎮南拉民俗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等,每年按比例分紅,2019年村集體經濟分紅收入298.33萬元,消除了村集體空殼村的歷史,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019年將887萬元投入華藏寺鎮潤祥高原綠色農業專業合作社、打柴溝鎮康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大紅溝鎮巾幗秀旅游合作社等,以“牛羊雞馬菜菌藜藥”八大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每年以不低于8%分紅,2019年村集體經濟分紅收入70.16萬元,多種經營模式有效拓寬了集體經濟發展和增收路徑,助推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方式,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舊辦公用房、老校舍、集體草場等集體財產,探索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在政策范圍內,支持和鼓勵村集體合理利用四荒地等資源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利用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利用分紅收益進行再投資等,多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全縣大部分村“兩委”干部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缺少帶頭人,滿足不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村干部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大多數村沒有科學長遠的發展規劃,對發展產業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信心和辦法,對發展本村主導產業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無法帶動產業發展,創新創業能力不強,不敢把“三變”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總抓手,不敢嘗試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嚴重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制約了集體經濟收入的增加。
從鄉(鎮)到縣級,農經隊伍力量薄弱成為常態。大部分鄉(鎮)頻繁且隨意調換農經工作人員,造成鄉村兩級農經隊伍不穩定,工作銜接不夠,缺乏連續性。此外,鄉(鎮)農經業務人員嚴重缺乏,業務素質普遍較低,對農經政策法規、財務管理制度知之甚少,隨著村集體資金不斷壯大,投資分紅業務逐年增加,經濟發展日趨繁雜,現有業務人員隊伍不穩定,力量不匹配,與實際工作嚴重脫節,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村級財務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天祝縣大部分村組處于山區,全縣約20%的耕地資源屬耕地中的精華,約80%的耕地屬山旱地,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大多以靠天吃飯為主,雖然有大量土地資源,但多數資源較為貧瘠,當地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招商引資困難,想“走出去”和“引進來”投資困難重重,無法發展特色產業,村集體主導產業發揮效益不佳,難以壯大發展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造成農村落后的狀況突顯。
1.全縣農牧民受長期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農牧民“戀土”情節和小農經濟意識比較嚴重,滿足于現狀,小富即安。自有的資產、資源寧可閑置,也不愿投資入股,投資興業怕擔風險,務工經商怕丟地權,滿足于守土經營的現狀,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分享收益的意識淡薄。
2.剩余的20%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華,也是他們的命根子,部分無力耕種農田的農民,寧愿將這部分耕地閑置或交由他人代耕,也不愿將這部分耕地結合“三變”改革入股“種養大戶”搞規模經營,不愿使資源變資產,農民變成股民而分享收益,更害怕入股以后政策有變化,自己將失去這部分耕地的承包經營權。
村干部是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的“領頭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好壞與“領頭雁”密不可分。
1.加強村“兩委”班子的建設。真正選出能夠當家作主、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兩委”班子。
2.加強“兩委”班子的業務技能培訓。提升村“兩委”班子發展集體經濟能力的水平,拓寬發展思路,把“三變”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總抓手,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培育發展本村主導產業。
3.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積極引進投資經營和產業發展方面的實用人才,到村上任第一書記;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就業創業,提高當地整體知識水平,培育本地的致富帶頭能人,指導和帶領群眾發展產業。
加強農經隊伍建設,是保證黨的農村政策落到實處的前提,也是做好農村經營指導工作的重要保障。隨著農經業務工作的拓展,全縣農經隊伍建設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根據全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會議上縣委分管領導指示精神,按照大鄉(鎮)3至5人、較小鄉(鎮)2至3人配備農經業務工作人員,目前全縣19個鄉(鎮)已配備農經業務人員72名,縣級農經編制增加至20人,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人員調配,使得農經隊伍得到了不斷的加強和壯大,為全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定發展發揮了較好的作用,為建設天祝新農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除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外,拓寬村集體資金投資渠道,結合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獨立申報涉農項目;鼓勵整合各類資金和農戶自有資金、資產、資源,通過入股龍頭企業、村村合作、村企聯手等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充分利用各項扶持政策,積極培育“資源開發型、資產盤活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增收型、鄉村旅游型、社會幫扶型、股份合作型”等發展模式,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1.投資前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檢驗被投資方的資質、實力、風險承受等能力。投資時,要求被投資方提供可最大限度規避風險的有效抵押,同時簽訂資金流動信息共享協議,以防企業不按時支付分紅資金,努力將資金風險降到最低,保障投資方的知情權。
2.建立司法服務隊伍。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因素,組織建立專業的司法服務隊伍,在出現違約、不及時分紅、到期不還款等情況時,司法隊伍能夠及時跟進并提供有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