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凱文,李賦中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興旺,必須通過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構建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管理體系,提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三要素生產力,來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向體制導向轉化,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能夠推進科技成果應用,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此,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是否良好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專業大戶包括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等,這里主要指種養大戶,其生產規模要大于分散經營農戶,而且專業程度較高。區分其與一般農戶的標準,主要有兩個維度,即專業化和規模。特點就是所生產的農產品種類較為單一,參與市場流通比較被動,但生產效率比普通農戶有所提高。
2013年,“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指具有農村戶籍的農場經營者,主要勞動力為家庭成員,主要經濟來源為農業收入,經營規模達到一定標準并相對穩定[1]。具有較先進的生產設備,較高的生產技術、專業化水平、生產效率和較大的規模化。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自愿結成的一種經濟互助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遵循的是“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模式,相互協作,發揮“抱團取暖”的優勢,使生產經營形成一定規模,逐步做大做強。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朋友自有、自管、自我謀利的組織,組建方式多樣化、經營業務種類比較多。因此,生產效率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較前三種新型經營主體來說,龍頭企業具有經營范圍廣,組織化程度高,專業水平高等優點。優化了經營模式,主要有“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更加有力的促進企業和農戶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生產經營效率。
眾所周知,欠發達地區有著自然環境惡劣,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后,經濟投資不足,市場化改革緩慢,人口出生率低,負擔重,人口素養低等特點。因此形成了高人口增長—高負擔—低教育投入—低勞動素質—低發展水平的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經營主體面臨以下幾方面的障礙:
欠發達地區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工作人員大多是綜合素質低,文化水平以初中、高中或中專為主,缺乏應有的技術技能,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差,不愿嘗試應用新技術,害怕其會帶來可怕的風險,嚴重影響了對先進技術和資源的接受和整理。缺乏信息化技術,就不能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和農業經營有效結合起來。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都擁有電腦且接入寬帶,但無線網絡覆蓋率占比不高,由于部分農業經營信息獲取需要收取一定費用,農業經營主體不愿意為信息付費,而且多數農業經營主體缺乏信息獲取技能,即使有網絡也只用來娛樂消遣,并不能將信息基礎設施用于提高農業經營上來。
我國是農業大國,現有的農業經營主體仍以傳統農戶為主,農業經營規模小、集約化偏低,阻礙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我國的土地屬集體所有制,給土地的流轉帶來了很大困難,這也再一次阻礙了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經營。
1.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農業經營主體要從各個農戶手中租到土地的使用權,由于當前農村對土地流轉的管理,缺乏統一規定,土地流轉操作不規范,并且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土地流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地方法規也不完善。土地的流轉過程大部分是口頭協議,沒有有效的書面合同,在某些方面不具備一定的法律效力。缺乏法律約束和規范的操作流程,大多數農村土地流轉操作過程帶有盲目性,導致農業經營主體在土地的流轉中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加大投資失敗的機率。
2.欠發達地區農業經營主體無法達到規模化經營。農業規模化、高效化、集約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農村土地集中使用,能大力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經營生產率。我國欠發達地區地形特點是蜿蜒崎嶇,山地居多,土地零碎不連續,山路交通不便,諸此種種原因,不利于經營主體進行機械化作業。雖然土地掌握在多個農戶手中,但由于缺乏相關的土地租用政策保障,一部分農民不想將手中土地進行流轉,導致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供應不穩定。鑒于農業收益率比較低、農業項目開發面臨著自然和市場兩方面風險的特點。因此,企業投資農業開發項目時會特別慎重。而引進從事農業開發的企業中又存在產業趨同,品種單一,項目選擇不準,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缺乏經濟實力等問題,真正堅持下來并取得較好效益的企業不多。農業收益低,資金周轉周期長,想要規模化經營就需要長期承擔較高的土地租金,而真正有經濟實力的投資者對農業開發經營則極為慎重。目前已有的農業開發投資者取得的效益不高,并且不能長期經營。有的甚至投機取巧,只想獲得政府的經濟支持,缺乏專業的管理和經營,多以失敗告終。伴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土地的租金也呈上漲趨勢,高額的租金成了限制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模化經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快速,在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上投資較大,對農業的投入不足,雖然政府提高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率,但投入資金多數用于公路建設等普惠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上面,很少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經營主體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中,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由于資金缺乏,其發展也出現了不確定性。因此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來源主要途徑就是金融借貸[2],一方面,農業經營主體的辦公和經營場所大多是租來的,如果作為抵押去融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會面臨很大風險。另一方面,農業經營大多需要大額長期貸款,借款則不能很快還清,并且由于時間流逝,抵押物價值也會不斷流失,這無形間加大了銀行的損失。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和經營主體之間沒有良好的信譽關系,經營主體就很難從銀行或金融機構得到大量資金,嚴重影響了規模化經營進程。
1.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中介機構。土地流轉中介機構是實現農村土地有紀律、低風險、高效率流轉的有效保障,欠發達地區在土地流轉中要積極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運行機制,規范土地流轉市場,形成統一的農村土地流轉保障機制、土地流轉價格標準、農村土地流轉規范操作章程等。特別強調的是,如專業的土地資產的評估機構、土地流轉所需要的融資機構、法律法規的咨詢機構及土地保險機構[3]等。
2.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土地流轉法律法規。首要任務是在現有的《農村土地使用權》的基礎上,加速制定并細化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化土地流轉全過程,包括土地流轉操作流程、土地流轉價格機制、土地流轉交易規則等方面的法律約束[4]。
1.提高政府補貼力度。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經營主體對資金投入的希望是迫切的,但政府的補貼力度不夠,且不能全覆蓋,又限制補貼額度。為了方便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第一就是要擴大政府補貼力度,調高貸款額度值。更好的發揮財政貼息的作用,真正降低其融資成本。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資金不能傾向于公路建設等普惠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上面,要設立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加大農業經營主體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2.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目前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多數是以農村信用社、農商行為主,獲得貸款的途徑單一。一方面,要建立專門的評估機構保障農業經營主體租來的辦公和經營場所的價值,保障農業經營主體有去銀行抵押貸款。另一方面,因農業經營主體短期內還不上大額貸款,銀行等金融機構承擔著很大的風險,上調了貸款利率,要想降低這一融資成本,就需要政府部門為這些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補貼,減輕銀行貸款風險,從而保障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保障。
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信息基礎建設尤為重要,必須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實現互聯網、無線網絡的全覆蓋,拓寬農業經營主體獲取信息的途徑[2]。通過培訓、網課等形式,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意識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可以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信息管理中心,由專門的信息技術人員定期指導監督農業經營主體學習使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當前農業經營主體獲取信息的途徑單一,多數是從政府門戶網站上獲得,獲取的信息沒有針對性,應當鼓勵市場相關部門研發適合農業經營主體文化層次的簡單易懂,針對性強,獲取途徑簡單的信息發布平臺,拓寬其獲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資源配置率,滿足經營主體對信息需求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