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浩楠,原茜倩,覃 凱*,張持晨
1.山西醫科大學管理學院,山西 030001;2.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
傳染病具有傳播性和流行性,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隨著交通、物流等日益發達,人群流動性和聚集性增加,各類重大傳染病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概率大大增加[1?3]。高校作為特殊的社區,學生集體生活,人口高度集中,目前全國很多城市建有“大學城”(高校園區),多所高校連片建設,加之周邊人口相對密集,一旦發生傳染病,極易迅速傳播、流行,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和教學秩序[4],且存在向社會擴散的風險[5]。大學生在校內長期處于緊張的學習狀態,自身壓力較大,加之社會生活經驗較少和健康知識缺乏等原因,易成為各類傳染病高危人群[6]。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傳染病認知水平和健康相關行為等,旨在為高校建立有針對性的傳染病防治策略和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按照分類分層原則在山西高校園區選擇理工類、師范類、醫學類和藝術類高校各1 所,每所高校按照年級再分層,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各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500 份,收回有效問卷1 374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1.6%。
1.2 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的大學生傳染病認知水平與健康行為調查表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大學生對傳染病關注程度和基本知識知曉情況、大學生日常健康行為和習慣。采用Cronbach′s α系數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測量問卷可靠性,結果顯示問 卷Cronbach′s α 系 數 為0.721,說 明 問 卷 信 度 尚 可。采用抽樣適合性檢驗(Kaiser?Meyer?Olkin,KMO)和巴特利球體檢驗對調查問卷進行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 值為0.817,P<0.05,說明變量間相關性較高,調查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 2016 軟件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大學生一般人口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率(%)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大學生基本情況 1 374 名學生中,男544 人(39.59%),女 830 人(60.41%);理 工 類 334 人(24.31%),師范類320 人(23.29%),醫學類419 人(30.49%),藝管類301 人(21.91%);低年級(一年級和二年級)459 人(33.41%),高年級(三年級和四年級)915 人(66.59%)。
2.2 大學生對傳染病關注程度和基本知識知曉情況
2.2.1 大學生對傳染病的關注程度 1 374 名大學生中僅有761 名(55.39%)大學生對“平時會有意識地了解一些傳染病常識”這一條目選擇“非常關注”和“關注”,613 名(44.61%)大學生選擇“較少關注”或“完全不關注”;僅有206 名(14.99%)大學生在某種傳染病高發時,愿意主動注射疫苗;209 名(15.21%)大學生對“是否需要在校內組織開展一些傳染病知識講座和健康教育”這一條目的選擇為“無此必要”。
2.2.2 大學生對傳染病基本知識知曉情況 305 名(22.20%)大學生不能準確回答何為疫苗;393 名(28.60%)大學生不能正確回答“甲型流感病毒(H1N1)”指什么;669 名(48.69%)大學生不能準確回答甲類傳染病包括什么;757 名(55.09%)大學生認為患流行性感冒后需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療。大學生對常見傳染病的基本認知情況見表1。

表1 常見傳染病基本認知情況(n=1 374)
2.2.3 大學生的傳染病自我防護意識情況 “防護傳染病的意識”項目評分從最弱至最強依次計為0~10分。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傳染病自我防護意識自評均分為6.62 分,不同性別和不同年級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專業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醫學類大學生得分最高,為(7.13±1.87)分;師范類大學生得分最低,為(6.18±2.09)分,見表2。
表2 大學生傳染病自我防護意識得分情況(±s) 單位:分
項目性別 男女年級 低年級高年級專業 理工類師范類醫學類藝管類人數544 830 459 915 334 320 419 301得分6.52±1.89 6.70±2.01 6.56±1.96 6.67±2.03 6.53±1.92 6.18±2.09 7.13±1.87 6.58±2.08統計值t=?1.725 P 0.085 t=?1.035 0.301 F=14.949<0.001
2.2.4 大學生獲取傳染病相關知識的主要渠道(見 表3)
2.2.5 大學生最喜歡的傳染病相關知識宣傳渠道(見 表4)

表 4 大學生最喜歡的傳染病相關知識宣傳渠道(n=1 374)
2.3 大學生日常健康行為和習慣情況 大學生在日常健康行為方面習慣相對較好,但仍有加強空間。1 223名(89.01%)大學生能做到“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1 191 名(86.68%)大學生會“經常保持室內通風”,1 176名(85.59%)大學生能做到“不隨地吐痰”,1 058 名(77.00%)大學生可以在“傳染病流行季節減少在人員密集地區活動”,973 名(70.82%)大學生會“經常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上述5 種行為在不同性別大學生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大學生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表7。

表5 不同性別大學生日常健康行為和習慣比較 單位:人(%)

表6 不同年級大學生日常健康行為和習慣比較 單位:人(%)

表7 不同專業大學生日常健康行為和習慣比較 單位:人(%)
3.1 加強學校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對傳染病的認知 已有研究表明,提高傳染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做好個人自我防護可顯著降低傳染病發病率[6?7]。本研究顯示,大學生對傳染病的關注程度較低,僅有55.39%的大學生會非常關注或關注一些傳染病常識,其對傳染病相關知識掌握率較低,22.20%的大學生不能準確回答何為疫苗,28.60% 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回答“H1N1”指什么,48.69%的大學生不能準確回答甲類傳染病包括什么;同時,大學生對山西省高校系統重點監控的傳染病(如艾滋病、肺結核等)缺乏足夠認知,對肺結核、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基本知識知曉率低于國家要求[8?9],不利于高校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實施。大學時期是人生樹立正確健康觀念、逐漸養成終身健康行為、生活方式的關鍵時期[10],大學生是傳播健康理念、引領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人群[11],學校對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傳染病知識健康教育,提高傳染病相關知識知曉率,這既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措施,又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12?14],對樹立良好的全民健康新風尚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
3.2 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對大學生開展多元化健康教育 網絡教育可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將文字、圖表、圖片、視頻、動畫等有機組合在一起,使靜態與動態相結合、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易于人們接受和理解。同時,網絡教育還可突破時空限制,保障受教者能隨時、隨地訪問網絡資源進行學習。表3、表4 顯示,大學生獲取傳染病相關知識的渠道比較豐富,互聯網是其獲取傳染病相關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大學生最喜歡的傳染病相關知識宣傳渠道。高校可在校園網、公眾號、視頻號、微信群、第三方網絡平臺等大學生群體廣泛關注的網絡和自媒體平臺,借助靈活、多樣的形式,多元化地進行傳染病相關知識宣傳和教育[15?18],提高大學生主動了解傳染病相關知識的興趣,增強傳染病知識掌握效果。
3.3 利用高校教育陣地,將傳染病相關知識植入教學活動 表4 顯示,除互聯網外,醫務人員、專家和學校課堂、講座是大學生較為喜歡的傳染病相關知識宣傳渠道。高校可在教學中增加傳染病教育相關內容,如通過開設傳染病相關知識選修課、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增加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在實踐教學活動和第二課堂社團活動中加入傳染病防治有關內容、開設傳染病防控系列專題講座、設立主題宣傳欄和繪制板報、進行傳染病應急模擬演練等開展傳染病健康教育[19?21]。有關部門可創設醫院學校聯動機制[22],將醫院和高校一對一結合,邀請醫務人員走進校園,參與課堂教學或進行專題講座;組織大學生走出校門,參加醫院、社區傳染病防治宣傳教育和演練活動。通過豐富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對待傳染病,知曉并掌握傳染病預防措施,幫助大學生糾正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4 加強傳染病防控管理,實施精準干預 高校是傳染病易傳播之地,但只要防控得當,也是傳染病易防控之地[23]。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傳染病關注程度不高,其傳染病自我防護意識自評均分為6.62 分;從大學生日常健康行為和習慣來看,大學生在日常健康行為方面習慣相對較好,但仍有加強空間。高校管理部門和廣大師生要進一步加強對傳染病防控的重視程度,建立和完善傳染病防控體系,保障傳染病防控制度化、科學化和可持續性。高校制定傳染病防控具體措施時要有針對性,關注重點人群,做到精準干預。如非醫學院校可增設醫學常識選修課、傳染病常識選修課,利用醫院學校聯動機制定期邀請醫學專業人員幫助在校生充分了解傳染病并認識傳染病防控的重要性;針對男女生活習慣不同,高校應制定不同防控策略進行精準干預,幫助大學生改變不良健康生活習慣,增強傳染病防范意識,提升防范能力。
高校傳染病防控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作,社會、學校、學生必須充分認識到傳染病防控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健康教育,提高認知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堅持長效管理,以實現有效預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