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云
在我國肝衰竭主要以慢加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為主,而乙型肝炎病毒是導致肝衰竭的重要原因[1]。當前臨床對肝衰竭主要采取人工肝支持系統干預,其中血漿置換是常用干預措施[2]。但是臨床應用過程中發現其存在置換不足及血漿資源緊張等問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為此,本文對本院收治的41 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實施雙重血漿吸附聯合血漿置換治療,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現就研究相關內容作出以下闡述。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41 例。常規組女12 例,男29 例;平均年齡(43.08±4.69)歲;疾病分期:早期10 例,中期31 例。實驗組女13 例,男28 例;平均年齡(43.12±4.72)歲;疾病分期:早期11 例,中期3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經臨床檢查后均被確診為肝衰竭[3];②所有患者均因慢加急性乙型肝炎所導致的肝衰竭;③患者及其家屬存在知情權,在了解研究內容后表示自愿簽署相關文書。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者[4];③有藥物性肝損傷以及酒精性肝病者;④伴有其他病毒性肝炎者;⑤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同時采用去除黃疸、護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常規組患者予以血漿置換治療,干預前于股靜脈留置單針雙腔導管,利用Future F20 型血液凈化設備及VLPLasma 血漿分離器(自健帆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時置換血漿總量2000 ml,設置流速90~120 ml/min,血漿分離速度25~30 ml/min。開始治療前使用葡萄糖酸鈣及地塞米松預防過敏,使用體外肝素化抗凝。實驗組患者予以雙重血漿吸附聯合血漿置換治療,其中血漿置換方式與常規組相同;血漿置換完成后利用血漿分離器再串聯陰離子膽紅素吸附柱及HA 樹脂血液灌流器(自健帆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施雙重血漿吸附治療,液體治療總量6 L,利用體外肝素化抗凝。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實施心電監護,均持續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肝功能指標,分別在上機前、上機4 周后及隨訪12 周后對兩組患者血清總膽紅素、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實施檢測。②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肌酐及血細胞水平,分別在上機前、上機4 周后及隨訪12 周后對兩組患者肌酐、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實施檢測。③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有顯著改善,同時凝血酶原活動度>60%屬于效果優異;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有所緩解,同時凝血酶原活動度在40%~60%屬于效果一般;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無變化,凝血酶原活動度<40%屬于效果差。總有效率=(優異+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肝功能指標比較 上機前,兩組血清總膽紅素、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機4 周后及隨訪12 周后,實驗組血清總膽紅素低于常規組,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肌酐、血細胞水平比較 上機前及上機4 周后,兩組肌酐、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2 周后,兩組肌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2 周后,實驗組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肌酐、血細胞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肌酐、血細胞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2.68%高于常規組的75.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肝衰竭發病機制目前臨床還尚未完全明確。對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而言,在短時間內可出現急性或亞急性肝功能失代償表現,并且臨床表現相較于急性肝炎起病更加嚴重[5,6]。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干預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人工肝支持系統是當前臨床治療肝衰竭的重要方式,其利用肝細胞再生功能,采用體外的生物、理化以及機械裝置對機體內各種有毒物質進行清除,并為其補充機體必需物質,從而調節內環境,能夠暫時性發揮肝臟部分功能,進而為肝細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復提供基礎,延長患者等待肝源的時間[7]。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則是通過物理化學原理,使用物質交換以及活性炭吸附等按時將有害代謝物質進行清除,其主要有血漿置換、血漿膽紅素吸附以及血液濾過等多種形式。在李永超等[8]的研究中,其對肝衰竭患者實施雙重血漿吸附聯合血漿置換治療,干預后患者肝功能指標有明顯改善,血小板計數以及血紅蛋白水平降低幅度較小,因此其認為對肝衰竭患者實施該干預措施可發揮重要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上機4 周后及隨訪12 周后,實驗組血清總膽紅素低于常規組,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2 周后,實驗組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結果可知,血漿置換能夠有效清除血液內小、中分子毒性物質及膽紅素等,另外還可為機體補充必需物質,繼而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臟負擔,促進肝細胞再生,有利于恢復肝功能[9,10]。但是其對于水溶性毒素,例如炎性介質以及肌酐等清除效果不佳,并且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大量血漿,受到血制品緊缺等因素影響,進而限制其廣泛使用。雙重血漿吸附則是通過血漿分離技術將血漿分離出來,單獨對血漿進行吸附治療,其中膽紅素吸附器中樹脂能夠特異性吸附膽紅素,依據親脂結合以及靜電作用特異性對內毒素、膽汁酸、膽紅素進行吸附。而血液灌注器內的樹脂利用骨分子篩作用以及范德華力對中大分子毒素進行吸附,有效清除細胞因子,可促進肝細胞再生,有利于肝功能恢復[11,12]。將上述兩種方式進行聯合使用,能夠從不同方面發揮協同作用,進而促進肝功能恢復,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開展雙重血漿吸附聯合血漿置換治療,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減輕對血細胞的損傷,提升治療效果,發揮一定干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