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經緯
乳腺癌主要發生于乳腺腺上皮組織,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女性發病約為99%,其余1%則為男性。近年來在環境污染、生活壓力等因素的聯合推動下,我國乳腺癌臨床發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且患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1]。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完善,早期乳腺癌確診率大幅增加,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以往臨床治療該病以乳房切除術最為多見,但該術式會對患者身心帶來重大打擊,所以不建議推廣[2]。為體會對乳腺癌患者實施保乳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特將本院2017 年5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08 例乳腺癌患者納入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5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08 例乳腺癌患者,根據平衡序貫法分為對照組(53 例)和觀察組(55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56 歲,平均年齡(35.78±6.75)歲;發病側:左側、右側分別30、23 例;病理分期:Ⅰ期、Ⅱ期分別29、24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55 歲,平均年齡(35.56±6.49)歲;發病側:左側、右側分別27、28 例;病理分期:Ⅰ期、Ⅱ期分別30、2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①符合臨床對乳腺癌的診斷標準;②經穿刺活檢、影像學等方式確診;③臨床資料完整;④血壓、血流動力學穩定;⑤入院前未接受過藥物、化療;⑥無精神疾??;⑦患者和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4]:凝血及代謝功能異常、病歷資料齊全、其他惡性腫瘤、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外傷史、帕金森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內分泌疾病史、抑郁障礙、亨廷頓病、腦卒中、強迫障礙、韋尼克腦病或柯薩科夫綜合征患者。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保乳術治療:幫助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確保乳房充分暴露,常規全身麻醉。嚴格以影像學檢查結果為依據定位病灶部位,根據腫瘤具體情況確定切口形狀;若病灶在乳頭附近,可以乳頭為中心做弧形切口,控制好切口與腫瘤邊緣>30 mm,確保完整切除病變組織,淋巴結清掃范圍從腋靜脈至背闊?。坏珵榱司S持乳房美觀度,需在切除過程中對附近神經進行保護。重建乳房外形后清潔創面,加壓包扎,置引流管引流。對照組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嚴格以影像學檢查結果為依據,結合腫瘤具體情況后確定切口位置,切除范圍控制在距腫瘤邊緣30 mm 處,電刀做梭形切口,對患側皮膚及組織逐層切開后游離乳腺皮瓣,清掃淋巴結,清潔創面、加壓包扎,術后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質量。手術情況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切除組織重量以及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傷口積液、出血、上肢水腫、皮瓣壞死。生活質量[5]: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價(分值0~100 分),內含軀體功能、活力、心理衛生、軀體角色、社會功能、肌體疼痛、情緒角色以及總體健康8 項內容,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35.26±5.22)ml 和術后引流量(225.23±15.77)ml 少于對照組的(66.59±8.41)、(369.33±20.45)ml,手術時間(52.26±5.47)min、住院時間(7.52±1.85)d 短于對照組的(75.56±6.22)min、(11.52±3.56)d,切除組織重量(50.23±2.36)g輕于對照組的(65.58±5.45)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出現傷口積液2 例,出血1 例,無上肢水腫和皮瓣壞死,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45%;對照組出現傷口積液5 例,出血4 例,上肢水腫2 例,皮瓣壞死3 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6.42%。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n(%)]
2.3 生活質量 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活力、心理衛生、軀體角色、社會功能、肌體疼痛、情緒角色、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乳腺癌現已發展成為嚴重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目前臨床并沒有明確疾病具體發病機制,但絕大多數臨床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和雌激素、接觸放射線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相關,在多因素的聯合作用下該病臨床發病率居高不下,現已成為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6]。分析乳腺癌成因:①年齡:是誘發乳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該結論已得到臨床證實;調查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女性乳腺癌患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基本在20 歲以后就會出現罹患乳腺癌的風險,而在45~50 歲乳腺癌發病率呈直線上升。②基因改變:經研究證實,BRCA1、BRCA2 等基因如果出現變化,那么罹患乳腺癌的危險明顯要比普通人群高;③乳腺癌家族史:很多疾病患者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家族遺傳史;而乳腺癌多發生于女性,所以家族中如果患者的母親或者是女性直系親屬罹患乳腺癌,那么患者比別人罹患乳腺癌的危險會明顯較大;④生育和月經史:在適婚年齡結婚并結婚生子其實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頭胎生育的時間越晚,罹患乳腺癌的機會就越高。調查發現,晚生育、生育后未哺乳的婦女乳腺癌患病風險明顯要高于正常生育的女性。而人工流產、自然流產等因素并不會誘發乳腺癌;⑤絕經后肥胖:很多絕經后的婦女會出現“肥胖”現象,而肥胖會引起很多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高血壓以及乳腺癌。經臨床研究證實,絕經后肥胖女性乳腺癌發生率是正常體重女性的3 倍不止。而肥胖其實就是身上脂肪過多,在多脂肪的影響下會產生一定的雌激素,機體在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下極易罹患乳腺癌。
隨著超聲技術的完善,二維超聲、彩色多普勒等技術逐漸成為臨床檢查乳腺癌疾病的常規措施。較病理活檢而言,超聲診斷技術具備無痛、無創優勢;較放射診斷而言,超聲診斷技術局別費用低、易操作、無輻射優勢,因此患者接受率較高。其中通過二維超聲技術可將人體乳腺解剖結構清晰顯示在大屏幕上,從而幫助臨床工作人員進一步明確乳腺情況,對乳腺腫物的檢出率更高,多普勒超聲則借助腫塊內部血流進行診斷,根據血流信號判斷病變嚴重程度。
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外科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其中又包括擴大根治術、根治術以及保乳手術等。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根治術、擴大根治術逐漸被摒棄,改良根治術、保乳手術出現在大眾視野;但改良根治術產生的創口較大,會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直接影響,同時喪失乳房還會導致患者體型缺陷加重其痛苦。而當前社會絕大多數女性更加重視乳房的生理功能,所以保乳手術盛行,可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保留患者乳房[7]。
保乳術可在保留乳房的同時展開其他操作,進而不會對患側上肢產生較大影響,所以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與改良根治術相比,保乳手術治療效果相當,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患者淋巴結是否腫大以及腫瘤具體位置具有嚴格要求,要求患者為單發腫瘤且直徑<3 cm,而腫瘤距乳頭離<2 cm。而隨著醫療技術的完善,保乳術在治療過程中不再將腫瘤直徑局限3 cm,并且可根據患者乳房實際大小給予手術治療[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切除組織重量輕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對乳腺癌患者實施保乳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提示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術中出血量,從而控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改善預后[9]。
綜上所述,采用保乳術治療乳腺癌患者,與改良根治術相比,更建議推廣保乳術,可有效降低損傷并提升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