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巍 薛峰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病,好發于中老年群體中,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一般可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對于重度患者而言,病灶處會出現大量的骨贅,關節間隙明顯狹窄,并且出現嚴重性的硬化以及畸形[2]。隨著臨床骨科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在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日益常見,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其效果也獲得了學界的一致認可[3]。本研究為進一步了解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治療效果,特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 例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 例,女39 例;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4.12±4.63)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02±0.99)年。納入標準:①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標準,疾病程度為重度;②年齡≥18 周歲,精神和認知正常;③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臨床病理資料完整、齊全。排除標準:①對止痛不耐受,合并腫瘤疾?。虎跍贤ù嬖谡系K,無法配合完成調查研究。
1.2 方法 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取平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膝正中位切口,髕骨內側入路,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相關清理后切除十字韌帶,松解后側關節囊及周圍攣縮組織,隨后將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的骨贅予以清理,外翻髕骨時注意保護髕韌帶止點勿撕脫。垂直股骨機械軸位,應用髓內定位對股骨髁進行截骨,保持關節外旋3°,外翻約6°。髓外定位后切除患者脛骨關節面,截取9~10 mm 厚度骨質,截骨面適度后傾3~7°。安裝適宜的股骨假體試模、脛骨側假體試模及合適厚度墊片試模,測試髕骨軌跡,連續屈伸膝關節并標記合適的脛骨假體旋轉對線位置,處理股骨及脛骨髓腔,取出所有試模,利用沖洗槍反復沖洗,注入骨水泥,安裝假體,伸膝位至骨水泥硬化,關閉切口,術后常規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情況,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用HSS 評定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主要包括7 項內容(如屈曲畸形、活動度、穩定性等),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比較手術前后疼痛情況,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用VAS 進行評價,分值0~10 分,0 分為無疼痛,1~3 分輕度統統,4~6 分為中度疼痛,7~9 分為重度疼痛,10 分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強。比較手術前后的睡眠質量情況,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用PSQI 進行評價,量表由9 道題組成,參與評分的有18 個條目(7 個成分),評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②比較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主要包括CRP、IL-6、TNF-α,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集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HSS、VAS、PSQI 評分比較 術后3 個月HSS 評分高于術前,VAS、PSQI 評分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0 例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HSS、VAS、PSQI 評分比較(,分)

表1 60 例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HSS、VAS、PSQI 評分比較(,分)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2.2 術前及術后3 個月,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3 個月的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60 例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2 60 例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4]。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以間斷性疼痛為主要表現,病情不斷發展且無相應預防后,關節畸形會逐漸出現,此時保守治療已經很難再滿足實際需求,必須接受手術治療[5]。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骨性關節炎的新型手術方式,通過采取人工關節假體置換原有患病膝關節的形式來達到緩解癥狀,改善功能的目的,其效果已受到臨床的高度認可[6]。本研究中,術后3 個月,HSS評分高于術前,VAS、PSQI 評分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能夠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改善,減輕術后疼痛,從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至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在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指出,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炎性因子水平會不斷上升,并且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不斷增加,釋放的速度會不斷加快,水平也會因此快速上升[7-9]。因此,對于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效果應該重視對炎性因子表達的評價。本研究中,術后3 個月的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從而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一方面,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對機體的創傷較小,術后炎性因子表達的恢復更快;另一方面,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能夠更好地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使得膝關節組織更加快速地恢復至正常狀態,相關炎性因子的恢復也更明顯[10-12]。
綜上所述,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治療中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應用效果明顯,對膝關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改善作用顯著,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盡管本研究取得了上述結果,但是因為樣本數量少,可能影響結果的科學性,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