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力鋮
布氏桿菌病主要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布氏桿菌是一種小的革蘭陰性菌,主要是依靠動物傳染給人類[1]。一般患有布氏桿菌病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背部疼痛、肢體疼痛等,具有熱病癥狀。如果患者患有關節炎,在發病前患者會時常感到頭痛、乏力、出汗等全身癥狀,累及的關節會出現腫脹、疼痛及紅斑等,關節內還會出現滲出。隨著我國個體及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許多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的農民會在家中圈養一些牲畜,并常在牲畜市場內進行交易,有時交換的可能是患病的牲畜,還會有一部分農民專門從事這類牲畜宰殺工作,是目前與牲畜或皮毛接觸最直接的人群。在有些地區技術和經濟還很落后,醫學衛生方面的工作不是很發達,一旦染上布氏桿菌這種細菌,若不能夠及時發現,這也就會導致布氏桿菌病發病率的持續上升。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現如今的流動人口數量持續飆升,尤其是農民大都愿意從農村遷往城市,有些農民感染了布氏桿菌但沒有發現,加上人口的流動,使布氏桿菌的傳播在城市得以蔓延,并延長至全國各地,尤其是南方[2,3]。臨床上認為,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如果診斷及時,依靠單純的藥物治療,也能夠取得滿意的效果[4]。基于此種情況,此次研究報告作者旨在研究藥物治療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的效果,特別抽取70 例進入本中心進行檢查的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并展開一系列調查,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在2017 年期間進入本中心進行檢查的70 例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男32 例,女38 例;年齡22~58 歲,平均年齡(37.73±6.55)歲;病程1~4 個月,平均病程(1.51±0.78)個月。其中38 例腰椎疼痛、20 例髖關節疼痛、12 例膝關節疼痛。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兩組患者檢查后,自行去同級醫院進行繼續治療,由本中心進行隨訪監控、愈后詢問、電話隨訪。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有乏力、盜汗等臨床表現,其中關節疼痛呈游走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痙攣和活動受限;患者在進入疾控中心治療前,均在當地醫院進行了相關影像學檢查及血液化驗檢查,最終由本疾病控制中心確診為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
1.2.2 排除標準 存在手術治療史的患者;存在明顯膿腫、明顯骨關節破壞的患者;合并其他系統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應用利福平聯合土霉素治療,利福平4.0 g、土霉素0.5 g,每6 小時口服給藥1 次,治療4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觀察組應用多西環素、利福平聯合鏈霉素或強力霉素方案治療,如果治療4 周時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血清試管凝集法檢測結果為陰性,則繼續用藥2 周,若2 周后檢測結果為陽性,則繼續應用此種治療方案至檢測結果轉陰。如果患者對鏈霉素過敏,可改為強力霉素治療。所有患者均給予不同劑量的護肝藥物進行輔助治療,治療期間對患者的肝臟、腎臟功能進行檢測,如果患者輕度肝損害,不需停藥治療,可按藥性對患者進行保肝藥物治療,治療2 周左右后,對于中度肝損害的患者,應建議立即停藥治療,并按照藥性及肝損傷程度,對患者采取甘草酸單銨(別名:強力寧),甘草酸二銨(商品名:甘利欣)注射液進行治療,直至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后,繼續應用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患者治愈后停藥觀察進行3 年隨訪,對患者在停藥后的1、2、3、6 個月進行觀察,在停藥1、2、3 年后進行復查。①比較兩組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經過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凝集試驗結果呈陰性,在3 年隨訪中未復發;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凝集試驗結果仍未陽性;無效: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和凝集試驗比較無改變。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統計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變化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藥物型肝炎1 例,對照組出現藥物型肝炎3 例,胃腸道刺激3 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9%低于對照組的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68,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計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白細胞計數高于對照組,淋巴細胞計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計數比較(,×109/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計數比較(,×109/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此種疾病在病例變化上相對廣泛,很容易對身體上的所在器官或組織帶來影響,從而造成侵犯,其中侵犯系統一般常常以單核-吞噬細胞系統、骨關節系統常見,由于這種疾病在發病時,會作用于原有的細菌,也會出現變態反應,發病過程相對比較復雜。因布氏桿菌病是布氏桿菌引起的,是一種人畜都會被傳染的變態反應性疾病。這種疾病易引起骨關節炎癥,是全身感染的一種局部表現,可對此類疾病采取局部治療和系統治療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囑咐患者充分休息后,鞏固對患者的全身支持治療方案,而這種治療方案以藥物治療為主[5]。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此次入組病例的觀察,單純使用藥物對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患者治療,能夠得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但必須排除關節存在膿腫或已經遭受到破壞的患者。單純使用藥物治療的病例可選擇病史不長的早期病例作為研究[6]。單純藥物治療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患者在聯合用藥和規律用藥的前提下,如果能夠將治療療程縮短,并能夠完全治愈患者,是較理想的治療方案[7-9]。而此次抽取了70 例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患者,均符合單純用藥治療的條件,將病例資料納入研究,通過對臨床癥狀、影像學結果及血壓檢查結果分析,根據具體情況,對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主要依據布氏桿菌病的診斷標準,來決定患者是否需要停藥。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8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9%低于對照組的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白細胞計數(8.22±2.32)×109/L 高于對照組的(5.35±2.21)×109/L,淋巴細胞計數(3.52±1.08)×109/L 低于對照組的(5.78±1.06)×109/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在醫護人員嚴格的監控下進行,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采取處理措施或停藥,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以免患者在治療期間產生相反的效果。
綜上所述,不典型布魯桿菌性骨關節炎患者采取及時早期多西環素、利福平聯合鏈霉素或強力霉素治療,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