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
慢性心衰是老年人群中多發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發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異常,心肌收縮能力下降,心臟排出量減少的綜合征,隨我國老年人群比例的加大,慢性心衰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心衰是多種心臟疾病發作的終末階段,冠狀動脈硬化、內分泌疾病、心瓣膜病、高血壓、肺疾病均能引起心衰,慢性心衰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病死率高的特點,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3]。慢性心衰的治療以藥物為主,要求患者臥床休息,減少心臟負擔,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運動康復治療取得較滿意的效果,運動康復治療可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增加患者活動耐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4,5]。為探討運動康復治療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療作用,本次研究對本院近期收治的140 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開展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7 年12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4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聯合會修訂的慢性心衰的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射血分數均<40%;患者均無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無瓣膜病及急性腦血管疾病,無心肌梗死及感染性疾病,無惡性腫瘤。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7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齡60~79 歲,平均年齡(68.15±4.37)歲;病程2~13 年,平均病程(8.13±3.25)年。觀察組患者中,男41 例,女29 例;年齡60~81 歲,平均年齡(67.32±3.79)歲;病程2~14 年,平均病程(8.03±3.0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治療:吸氧、利尿強心劑、β 受體阻滯劑等,多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量。觀察組患者應用運動康復治療:患者入院后1 周內進行步行訓練,1 次/d,運動5~10 min/次,運動2~3 min可適當休息1 min,運動時間逐漸從2 min 慢慢增加到10 min,入院3 d 后可進行6 min 步行試驗,逐漸增加活動的時間及活動強度。第2 周可增加健美操運動,運動9 min/次,逐漸增加時間。第3 周增加院內運動,30 min/次,達到最大心率的50%~70%,8 周后可進行耐力運動如慢跑、騎車、快走等,30 min/d,運動時間>5 d/周。達最大心率的50%~70%,每周對患者運動進行評價,運動中出現明顯呼吸困難、乏力、呼吸次數>40 次/min,新出現第三心音或肺內啰音,第二心音亢進,脈壓<1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壓下降>10 mm Hg,有室上性、室性早搏,面色蒼白伴大汗應停止運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半年后對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進行觀察比較,包括LVEDV、LVESV、LVEF。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SF-36 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SF-36 評分總分值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6 min 步行距離是指安靜環境、平坦路面的患者6 min 的總步行距離。③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NTProBNP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LVEDV、LVESV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LVEF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SF-36 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對比 觀察組患者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6 min 步行距離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F-36 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對比()

表2 兩組患者SF-36 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NT-proBNP水平對比 觀察組NT-proBNP水平為(389.13±11.32)pg/ml,對照組NT-proBNP 水平為(598.79±10.01)pg/ml;觀察組NT-proBNP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傳統治療以藥物治療及臥床為主,靜養對患者有一定好處,如可有效減輕心臟負擔,減少心臟做功,增加腎血流,增加外周循環等,但限制患者活動,也有較多風險,患者會出現運動耐力下降,肌肉萎縮,靜脈血栓,甚至肺栓塞的可能,同時因限制患者活動,會使患者情緒低落,食欲下降,產生憂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降低了患者生命質量[6-8]。近年來不斷的研究表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合理的進行運動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臟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臨床死亡率[9-12]。原因為運動康復可對患者內皮細胞凋亡進行抑制,可有效改善其組織細胞因子,并能對患者骨骼肌線粒體氧化酶活性進行良性刺激,可使動脈血管內徑擴張,使小動脈血管厚度下降[13,14]。運動康復能減輕腎素-血管緊張素張力,合理的長期運動,增強關節功能,使兒茶酚胺分泌減少,交感神經興奮性下降,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心率下降,心肌耗氧下降,利于心功能改善。同時運動康復可有效改變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治療疾病信心。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應用運動康復治療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能力,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簡單、有效的優勢,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