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黃華麗 ,李愛民 ,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與感染導致超抗原形成有關,T、B淋巴細胞激活、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血管壁引起血管炎,主要引起心臟冠狀動脈擴張,甚至冠狀動脈瘤形成,同時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損傷心肌,嚴重者可導致休克綜合征、心功能不全,甚至心肌纖維化等。據報道,膿毒癥導致SIRS可伴有機體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功能失衡,兒茶酚胺釋放增多,乙酰膽堿相對減少,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等,部分可有期前收縮、傳導阻滯等[1]。成人冠狀動脈峽窄、心肌缺血可導致心交感神經功能降低[2]。國外有研究認為,急性期KD患兒副交感神經功能降低[3]。但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是否參與KD冠狀動脈損害,國內外均未見報道。對于KD的治療,目前主要使用阿司匹林及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聯合療法,但有相當一部分患兒使用了足量IVIG后病情仍無緩解,需加用糖皮質激素甚至其他免疫抑制劑。KD延遲緩解會導致嚴重并發癥風險增加,如川崎休克綜合征、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從而導致預后不良。傳統觀點認為糖皮質激素可改變迷走神經興奮性,并促進血液凝固,增加冠狀動脈瘤形成風險,不建議早期應用,但糖皮質激素是否會導致冠狀動脈瘤發生風險增加,目前尚缺乏大樣本研究。本研究通過觀察KD患兒24 h動態心電圖心率變異性(HRV)的變化,探討自主神經功能在KD冠狀動脈擴張中的作用,并觀察IVIG非敏感性KD患兒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后自主神經功能的變化,且是否會增加冠狀動脈損害風險。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01-01至2019-06-30在荊州市中心醫院兒科住院的40例急性期KD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4]:(1)發熱時間>5 d。(2)符合KD診斷標準,即具備以下條件中的至少4項:①四肢末端表現為急性期手(腳)掌發紅、指(趾)端腫脹,恢復期(2~3周)出現指(趾)甲緣脫屑;②多形性皮疹;③雙側球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④唇和口腔發紅:唇皸裂、楊梅舌、口腔和咽部黏膜彌散性充血;⑤頸部淋巴結病變(直徑>1.5 cm),常為單側。排除標準:(1)表現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如敗血癥、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急性蕁麻疹、急性化膿性結膜炎等)的患兒。(2)近期使用過影響HRV藥物(如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類等)的患兒。(3)其他心臟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患兒。
1.1.1 分組 按有無合并冠狀動脈損害(CAL)分組:(1)合并CAL組:共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齡1.1~6.0歲,中位年齡1.9歲。(2)不伴CAL組:共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1.5~7.0歲,中位年齡2.3歲。CAL診斷標準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8版)》[4],二維超聲心動圖探查冠狀動脈,正常兒童冠狀動脈內徑:≤3歲,冠狀動脈內徑<2.5 mm;>3~9歲,冠狀動脈內徑<3 mm;>9歲,冠狀動脈內徑<3.5 mm。如果兒童冠狀動脈內徑超過參考范圍,或冠狀動脈局部內徑較鄰近處明顯擴大(≥1.5倍)則確診CAL。選取同期入院體檢的健康兒童15例為對照組,男11例,女4例;年齡1.5~8.0歲,中位年齡2.5歲。排除標準:(1)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史;(2)近期罹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腸炎;(3)近期服用含有麻黃堿或咖啡因等成分的“感冒藥”;(4)近期有創傷手術史等。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批準號:20191005),研究對象家屬均知情同意。3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Z=1.16,P=0.159;Fisher's確切概率法,P=0.381)。
1.1.2 IVIG非敏感性KD診斷標準 KD患兒在發病10 d內接受IVIG 2 g/kg靜脈滴注治療,36~48 h后體溫仍高于38 ℃,或體溫穩定2~7 d后再次發熱,并符合至少一項KD診斷標準。
1.2 研究方法
1.2.1 合并CAL組和不伴CAL組治療方法 KD患兒入院后均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分3次;體溫穩定3~5 d后逐漸減量,維持劑量3~5 mg·kg-1·d-1,分2~3次;不伴CAL組用藥至少2個月,合并CAL組用藥至冠狀動脈恢復正常。KD患兒均同時使用IVIG靜脈滴注,2 g/kg,1 d用完,或1 g·kg-1·d-1,連用2 d;若36~48 h后體溫仍高于38 ℃,或體溫穩定2~7 d后再次發熱,則再使用IVIG靜脈滴注(共2 g/kg);若為IVIG不敏感,則加用甲潑尼龍靜脈滴注,2~4 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次/d,體溫穩定3 d后,改用潑尼松片1.0~1.5 mg·kg-1·d-1分次口服,逐漸減量至停藥,療程2~3周。
1.2.2 觀察指標
1.2.2.1 監測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 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所有兒童全程正常竇性心搏間期標準差(SDNN)、每5 min節段平均心搏間期均值標準差(SDANN)、心搏間期差值>50 ms個數百分比(pNN50)、全程相鄰心搏間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
1.2.2.2 監測IVIG非敏感性KD患兒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 采用24 h動態心電圖分別于IVIG非敏感性KD患兒加用甲潑尼龍治療前(治療前)、加用甲潑尼龍治療后體溫穩定48 h(治療后),監測SDNN、SDANN、pNN50、RMSSD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isher's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兒童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情況比較 對照組、不伴CAL組、合并CAL組SDAN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伴CAL組、合并CAL組SDNN、pNN50、RMSS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CAL組、不伴CAL組SDNN、pNN50、RMSSD較對照組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CAL組SDNN、pNN50、RMSSD較不伴CAL組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IVIG非敏感性KD患兒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情況比較 共有6例IVIG非敏感性KD患兒,且均合并CAL。IVIG非敏感性KD患兒治療后SDNN、SDANN、pNN50、RMSSD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兒童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情況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RV changes of 24-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among three groups of children
表1 三組兒童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情況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RV changes of 24-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among three groups of childre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不伴CAL組比較,bP<0.05;SDNN=全程正常竇性心搏間期標準差,SDANN=每5 min節段平均心搏間期均值標準差,pNN50=心搏間期差值>50 ms個數百分比,RMSSD=全程相鄰心搏間期差值均方根值,CAL=冠狀動脈損害,HRV=心率變異性
組別 例數 SDNN(ms) SDANN(ms) pNN50(%) RMSSD(ms)對照組 15 156.9±46.2 141.3±35.8 19.9±10.4 59.4±19.5不伴CAL組 26 127.1±31.9a 145.6±40.3 10.2±6.3a 41.1±17.9a合并CAL組 14 107.3±25.8ab 138.9±38.2 6.9±4.7ab 28.9±15.0ab F值 58.21 3.58 75.95 82.37 P值 <0.001 0.090 <0.001 <0.001
表2 甲潑尼龍治療前后IVIG非敏感性KD患兒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情況比較(±s,n=6)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HRV of 24-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in KD children with IVIG resist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methylprednisolone treatment
表2 甲潑尼龍治療前后IVIG非敏感性KD患兒24 h動態心電圖HRV變化情況比較(±s,n=6)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HRV of 24-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in KD children with IVIG resist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methylprednisolone treatment
時間 SDNN(ms) SDANN(ms) pNN50(%) RMSSD(ms)治療前 131.2±22.8 127.3±26.3 8.2±4.7 37.6±16.7治療后 125.8±18.9 130.8±23.7 7.9±4.1 33.8±12.4 t配對值 1.94 -1.36 0.70 0.46 P值 0.11 0.23 0.51 0.66
KD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的血管炎性疾病,15%~20%未經治療可發生冠狀動脈擴張。KD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血管壁,使血管壁產生免疫性損害、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膠原暴露、血小板黏附聚集、炎性因子釋放、凝血系統激活等有關。嚴重者可形成冠狀動脈瘤,引起心肌缺血梗死等。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有無參與其中,鮮有文獻報道。
本研究發現,急性期KD患兒RMSSD、pNN50較健康對照組兒童明顯降低,反映副交感神經張力降低,與KIKUCHI等[3]研究相符;SDANN值無明顯變化,反映交感神經張力無明顯變化,這一結果說明KD急性期存在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膿毒癥導致SIRS時,交感神經興奮性升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增快,心肌收縮力增強,是機體的代償反應。膿毒癥休克多為“高排低阻”性休克,其休克的主要機制是微循環衰竭,心功能受損程度不顯著[5-6]。而嚴重KD亦可造成休克綜合征,超聲心動圖多伴有左房室反流及右房室反流,提示心力衰竭導致低心排量休克較微循環障礙更甚,同時有大量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對心肌的直接損害參與其中[7-9]。在疾病或應激狀態下,機體需要分泌更多的兒茶酚胺維持穩態,如與心臟β-受體結合提高心肌收縮力,以及與心臟及血管壁α受體結合導致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由此滿足機體疾病或應激狀態下的需要,但KD患兒交感神經張力無變化,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并無增加,有可能導致心臟代償能力不足,表現為心律失常、心肌收縮力下降、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等[10]。
同時,本研究發現,與不伴CAL組比較,合并CAL組RMSSD、pNN50明顯降低,說明合并CAL患兒副交感神經張力明顯較不伴CAL患兒降低,迷走神經末梢釋放活性遞質乙酰膽堿具有擴張冠狀動脈作用,增加心肌血流量[10-11],當其釋放減少時,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血流產生淤滯、渦流、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在受損的血管壁處,促進血管炎加劇,血栓形成及血管擴張等。這一結果提示KD患兒迷走神經張力明顯降低,增加合并CAL可能性。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甲潑尼龍治療前后,KD患兒RMSSD、pNN50無統計學差異,表明糖皮質激素干預治療并未改變KD患兒迷走神經張力。以往的觀點認為糖皮質激素可促凝,可能加劇冠狀動脈瘤形成[12]。假如糖皮質激素降低KD患兒迷走神經張力,將導致乙酰膽堿分泌減少,冠狀動脈血流減少,血小板附壁,血栓形成,但本研究結果并不支持糖皮質激素改變KD患兒迷走神經功能,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明急性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IVIG非敏感性KD是一種值得信賴的選擇。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在KD管理中重申,在使用IVIG的基礎上,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聯合阿司匹林,有利于治療[13]。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尚缺乏大樣本研究,需要擴大樣本量進行驗證;(2)未對各組兒童血兒茶酚胺水平,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等進行觀察,將在下一步大樣本量前瞻性研究中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急性期KD患兒存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可能與冠狀動脈擴張有關。糖皮質激素對IVIG非敏感性KD自主神經功能無明顯影響,無依據認為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改變KD患兒自主神經功能,從而促進CAL發生。
作者貢獻:付強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付強、黃華麗、李愛民進行數據收集及整理;付強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撰寫論文、論文的修訂;付強、李愛民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付強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