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二偉,郭華賢,許津莉,趙文慧,趙美林,王玲玲
早產兒主要指胎齡不足37周,體質量不足2 500 g,頭圍不足33 cm的活產嬰兒。晚期早產兒主要是指胎齡34~36周的嬰兒,月份接近于足月但仍未發育成熟[1]。相關研究顯示,晚期早產兒感染性肺炎發生率約為21.5%,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約為8.3%,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約為5.0%[2]。晚期早產兒又根據其體質量分為小于胎齡兒、適于胎齡兒和大于胎齡兒,其中小于胎齡兒指嬰兒體質量低于相同胎齡嬰兒體質量的第10個百分位數,適于胎齡兒為同胎齡體質量第10~90個百分位數。小于胎齡兒體格發育較適于胎齡兒差,與適于胎齡兒相比易合并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部感染、喂養不耐受、腦癱、生長發育落后等并發癥,其中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顯著高于適于胎齡兒[3]。目前,關于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4],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部分晚期早產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索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的影響因素,為其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提供初步線索。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晚期早產兒(剔除大于胎齡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晚期早產兒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胎齡(35.5±0.5)周。按出生體質量分為小于胎齡兒組(n=45)和適于胎齡兒組(n=55)。其中小于胎齡兒組中男21例,女24例;胎齡(35.6±0.5)周;順產20例,剖宮產25例;平均體質量(1 873.4±248.6)g。適于胎齡兒組中男33例,女22例;胎齡(35.4±0.6)周;順產24例,剖腹產31例;平均體質量(2 593.4±283.2)g。兩組性別、胎齡、生產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1.771,P=0.183;t=1.785,P=0.077;χ2=0.011,P=0.936)。本研究經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胎齡34~<37周;(2)入院時均為出生后1 h內;(3)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意外事件導致的早產;(2)出生時死胎;(3)合并膈疝、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其他致死性畸形。
1.3 資料收集 收集所有新生兒及其母親臨床資料,包括:(1)患兒母親孕期疾病、并發癥以及孕期用藥情況;(2)新生兒分娩方式,出生疾病情況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窒息、肺炎、呼吸暫停、濕肺、肺出血、低血糖、低體溫、高膽紅素血癥、膿毒癥、代謝紊亂、低蛋白血癥、溶血癥、顱腦血腫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小于胎齡兒組與適于胎齡兒組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小于胎齡兒組中28例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適于胎齡兒組中23例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小于胎齡兒組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率高于適于胎齡兒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22,P=0.042)。小于胎齡兒組呼吸系統并發癥中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窒息、肺炎、呼吸暫停、濕肺、肺出血發生率均高于適于胎齡兒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將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根據是否患呼吸系統并發癥分為疾病亞組和非疾病亞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疾病亞組母親相關因素中妊娠期高血壓、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臍帶異常、宮內窘迫、孕晚期發熱、胎膜早破、窒息史、胎盤早剝發生率及新生兒相關因素中膿毒癥發生率高于非疾病亞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賦值:是=1,否=0)為因變量,以單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妊娠期高血壓(賦值:有=1,無=0)、多胎妊娠(賦值:有=1,無=0)、孕期感染(賦值:有=1,無=0)、臍帶異常(賦值:有=1,無=0)、宮內窘迫(賦值:有=1,無=0)、孕晚期發熱(賦值:有=1,無=0)、胎膜早破(賦值:有=1,無=0)、窒息史(賦值:有=1,無=0)、胎盤早剝(賦值:有=1,無=0)、新生兒膿毒癥(賦值:有=1,無=0)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妊娠期高血壓、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臍帶異常、宮內窘迫、孕晚期發熱、胎膜早破、窒息史、新生兒膿毒癥為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1 小于胎齡兒組與適于胎齡兒組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late preterm small-for-gestational-age and appropriate-for-gestational-age infants
表2 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Table 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erinatal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in late preterm small-for-gestational-age infants
表3 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erinatal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in late preterm small-for-gestational-age infants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出生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晚期早產兒數量亦逐漸增加[5]。呼吸系統并發癥是晚期早產兒常見的并發癥,也是最早出現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早產兒中小于胎齡兒由于體格發育不完全,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率較高[6]。因此,探索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對其預防、治療及提高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晚期早產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中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窒息、肺炎、呼吸暫停、濕肺、肺出血發生率均高于晚期早產兒適于胎齡兒,表明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臨床中應積極預防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
另外將小于胎齡兒按是否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分為疾病亞組和非疾病亞組,結果顯示母親相關因素中妊娠期高血壓、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臍帶異常、宮內窘迫、孕晚期發熱、胎膜早破、窒息史、胎盤早剝以及新生兒相關因素中膿毒癥與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可能相關。對于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妊娠期高血壓、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臍帶異常、宮內窘迫、孕晚期發熱、胎膜早破、窒息史、新生兒膿毒癥是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既往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壓是妊娠期常見疾病,能夠引起孕婦及新生兒發生疾病甚至死亡[7]。胡劍苗等[8]報道,妊娠期高血壓可提高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妊娠期高血壓會影響胎盤血流灌注,造成胎盤血管擴張不足,影響胎兒發育,可導致小于胎齡兒增多[9]。另有研究報道,多胎妊娠時由于子宮膨脹過度,引起羊膜腔內壓力升高,影響胎兒發育,此外多胎妊娠還會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概率,因此會導致胎兒營養供給不足,使胎兒發育受到影響[10]。本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多胎妊娠是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是多胎妊娠后產婦會由于營養負荷增加、代謝廢物增多等因素造成母體免疫力下降,容易并發妊娠期并發癥,影響胎兒發育。
宮內窘迫主要是因為胎盤功能不全引起胎兒供氧不足,當胎兒處于低氧狀態后容易產生喘息樣呼吸,可導致胎兒肺內吸入羊水中的代謝廢物,造成肺部損傷[11]。臍帶是聯系母體和胎兒的重要樞紐,是胎兒進行物質代謝的重要通道,臍帶異常能夠引起胎兒發育異常,因此臍帶異常后引起的營養不足可能是引起新生兒呼吸系統并發癥的重要原因[12]。孕婦窒息同樣能夠影響胎兒氧氣和血液供給,影響胎兒發育。本研究結果顯示,臍帶異常、宮內窘迫、窒息史均為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因其可引起胎兒發育期間慢性缺氧,導致胎兒營養功能異常,從而影響其發育,與范雪等[13]報道結果一致。
新生兒感染是引起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常見原因之一,由于早產兒尤其是小于胎齡兒胸腺發育不成熟,胸腺分泌功能不足。因此,小于胎齡兒T淋巴細胞計數較低,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雖然B淋巴細胞發育較早,但是由于缺乏T淋巴細胞進行抗原呈遞,因此體液免疫能力不足[14]。另外,由于早產兒肺發育不良,肺順應性較差,咳嗽反映較弱,容易出現呼吸系統感染[15]。胎膜早破是晚期早產兒常見并發癥,容易引起宮腔感染,尤其對于小于胎齡兒,由于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因此容易增加新生兒肺部感染發生概率[16]。同樣母親相關因素中,孕期感染、孕晚期發熱等均易造成新生兒呼吸系統感染[16],這也是發生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的高危因素。
綜上所述,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適于胎齡兒組,妊娠期高血壓、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臍帶異常、宮內窘迫、窒息史、胎盤早剝、新生兒膿毒癥是引起晚期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圍生期呼吸系統并發癥的高危因素。
作者貢獻:袁二偉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進行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撰寫論文及論文中英文修訂,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郭華賢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許津莉、趙文慧、趙美林進行數據收集、整理;許津莉、王玲玲負責統計學處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