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鳳
【背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現代詩的經典篇目,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潘慶玉老師在授課時將幾首不被學生熟知的現代詩信手拈來,穿插在詩的講解中,讓學生對遠在云端的現代詩加深了理解,為整堂課平添了諸多趣味。
【正文】一上課,潘老師導入了濟南本地詩人孔孚的一首詩《佛頭,青了》,從情感上拉進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到:遠在天邊的詩原來近在眼前,山,水,泉,柳,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物用詩的語言呈現出來,讓學生有感同身受之感。潘老師深情地說:“5年后大家就要高考了,當大家離開家鄉,走向理想的大學,也許到那時,這一抹青了的佛山頭和那一捧咕咕的泉水就是大家的鄉愁了?!睂W生倍感“生疏”的詩讓潘老師用不生硬的方式導入,課堂一開始便創設了良好的趣味,讓學生倍感親切。
之后是介紹鄉愁詩人余光中,師生合作讀詩,介紹寫作背景,然后是分小節賞析詩歌,用填字的形式讓詩歌生動起來。
賞讀評析詩歌第一小節時,講解“郵票”意象。填字結束后,潘老師說:“余光中還有一首詩也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對家信的等待?!彪S口吟出了《鄉愁四韻》:“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用PPT的形式將本詩呈現出來,將郵票與信封聯系起來,配上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片段,整個課堂的思鄉意蘊便油然而生,彌漫著淡淡的鄉愁氣息。
賞讀評析第二小節,潘老師問:“這是對誰的思念?”學生答“新娘”,隨即老師現場朗誦了余光中的詩《風鈴》:“我的心是七層塔檐上懸掛的風鈴,叮嚀叮嚀嚀,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嗎?這是寂靜的脈搏,日夜不停,你聽見了嗎,叮嚀叮嚀嚀?”用PPT的形式將本詩呈現出來,疊詞的呈現加上潘老師的深情誦讀,將學生帶入了詩人對妻子的思念之中,很好地詮釋了愛情的相思之苦。
賞讀評析第三小節,講解“墳”的意象,老師當即朗誦了于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故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歌用PPT的形式呈現出來,潘老師的朗讀將學生帶入了同胞對故鄉、大陸的思念之情及有家不能回的悲涼無奈之苦。
賞讀評析第四小節,當家思上升到國思時,那遠去的大陸難以忘懷,老師隨即吟誦了余光中的《我之固體化》:“但中國的太陽距我太遠,我結晶了,透明且硬,且無法自主還原?!辟N切地還原了對故土的思戀。
最后比較學生改寫的詩與詩人的原作哪種更具體更生動時,潘老師出示了《春天,遂想起》:“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風箏的江南啊,鐘聲里的江南,多燕子的江南”,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余光中的現代詩也具有生動具體之美,為下文的討論做了充分鋪墊。
【研讀】一首首不被學生熟知的現代詩如何更好地傳達給學生?潘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幾首現代詩與授課環節融為一體,展示了他縝密的設計思路和高超的授課技巧,讓課上充滿了濃濃的詩意,平添了諸多趣味。細細研究,如何用詩歌傳達詩情?首先老師用詩意來喚醒學生的感悟。整堂課,因為六首現代詩歌的浸入,整堂課無論是學生還是聽課老師都沉浸在詩一般的意境中,整個教室彌漫著老師詩歌般的語言,所選六首詩歌是“動情、動容、貼切”的,老師的語言也是“動情、動容、貼切”的,在盡力用語言來喚醒學生對詩歌的熱愛。其次,老師用學識來喚醒學生的體驗。課上,朗誦的六首詩歌《佛頭,青了》《鄉愁四韻》《風鈴》《望故鄉》《我之固體化》《春天,遂想起》,盡管學生對這些詩詞并不熟知,但“埋”下了愛好詩歌的種子,激發了學生愛好詩詞的熱情。
顯然,詩歌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情感,離不開學生主體情感的參與。潘老師的《鄉愁》是一堂不可多得的給人心靈震撼的課,“精彩”在于老師對文本的準確定位,“震撼”在于用詩歌召喚詩情,讓這堂課充滿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