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卷首,我想和大家聊聊關于職業這件事。
今年7月,在北京采訪陶勇醫生時,他說的一段話讓我感觸特別深:“不同的人面對職業時的狀態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像透鏡,只把這份職業當作賺錢的手段,留不下什么東西;第二種像反光鏡,會將職業上的負面情緒反射到生活中;第三種則像窺鏡,這份職業可以讓人觀察、修正自己。”眼科醫生這個職業對陶勇而言就像一面窺鏡,可以讓他不斷反省自我,有所收獲。
我想了想自己不算長的職業之路,剛進入雜志社的時候,躊躇滿志卻也無比迷茫。如何提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選題,如何挖掘選題背后的意義,如何組到合適的稿件,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全新又艱辛的挑戰。在我焦頭爛額之際,一位前輩問我:“你覺得好編輯最像一個什么家?”作家?教育家?新聞學家?我給出的答案都不對,前輩說:“是雜家。”雜志社編輯要看雜書,認識復雜的人,了解龐雜的知識。從那時候開始,我會有意識地每天在網上搜集最新的資訊,堅持每月至少看完一本書,在和漫畫家聊天前把他的作品和訪談都看一遍,做選題前會找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了解政策信息……這些其實都是非常基礎的準備工作,但我經過日復一日地實踐,也擁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其中最顯著的是個人的成長,這份工作對我而言不是消耗時間與精力去獲得報酬的職業活動,而是讓我走上了一趟趟新的旅程。在某種意義上,我也收獲了一面窺鏡。
這一期“青春使用手冊”,聚焦了“中職生”這個群體,他們相對大多數中學生而言,是最早接觸職業的一群人,許多人稱其為“社會人”。而在采訪的過程中,我看到的仍然是一群普通中學生,只是他們把學習的平臺從教室轉移到了實踐基地,把學習的重點從書本轉移到了職業技能。他們同樣在向內發展,提升自我的能力;在向外發展,尋找與社會聯通的接口。這面被他們找到的窺鏡,可能在旁人看來有點小,但只要找到了,每個人都能從中映照出嶄新的自我,發現自己每一天的改變。
錢夢佳/本刊編輯
9764456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