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口紅利消失、生產成本上升、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等問題,疊加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溫州制造業面臨許多困境,溫州經濟正處于爬坡過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本文對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的現狀進行了認真分析,總結出在制造業智能化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的戰略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并對制造業智能化的有效途徑進行了研究,指出應強化頂層設計、優化產業結構、加大資金投入、注重人才培養、打造“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的產業集群智能化發展模式。
關鍵詞:溫州;制造業;智能化;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機器人、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對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和革命性影響。制造業從研發、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管理等各環節都越來越趨向于網絡化、數字化,使得智能化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紛紛布局智能制造,搶占制造業的制高點,我國也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習近平總書記就制造強國戰略、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多次作出重要論述,中國政府先后出臺《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驅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化發展。溫州市為加快推進溫州工業經濟創新轉型發展和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著力提升傳統制造業發展整體水平,先后出臺《溫州市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實施方案(2017-2020年)》、《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深入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 2.0 版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方案,大力推動溫州制造業智能化創新發展。
一、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現狀分析
1.溫州制造業基本情況
溫州作為享譽世界的中國輕工業之都,制造業一直是溫州市的立市之本,溫州擁有電氣、鞋革、紡織服裝、汽摩配、泵閥、專用設備、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塑料制品及印刷、光學儀器及眼鏡、文化用品及玩具等完整的產業集群,并擁有“中國鞋都”、“中國鎖都”、“中國制筆之都”、“中國合成革之都”、“中國塑編之都”、“中國塑料薄膜生產基地”、“中國印刷城”、“中國泵閥之鄉”、“中國拉鏈之鄉”等幾十個國字號“金名片”。但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隨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增加,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以及國內其他地區制造業的崛起,溫州制造業逐漸失去光環,主要表現在生產企業小散亂、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集中在中低端水品、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
2020年,溫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963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106.5億元,增長3.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372.2億元,下降3.2%,重工業增加值734.3億元,增長6.3%。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5288.3億元,增長0.6%;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5.4%、6.6%、8.0%,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達60.9%、53.2%、26.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高端裝備、環保、健康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5%、7.4%、7.0%、12.4%。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7.0%;新產品產值率為38.1%,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2020年,溫州市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1%,加上為制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對GDP的貢獻超過50%,占據半壁江山。對于溫州來說,制造興則城市興、制造強則城市強。
2.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基本情況
早在2013年,溫州市就全面部署推動“機器換人”戰略,在生產性制造業引進機器人、機械臂等智能設備替代重復性人工操作,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利潤。隨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業不斷廣泛應用到制造業智能化過程中。通過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的共同努力,溫州制造業智能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涌現出一大批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形成了一批智能化標桿企業。如報喜鳥實施了“云翼互聯”項目,通過云工廠、云定制、云分享,打造服裝個性化定制平臺,對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進行創新,智能化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奧康啟動了“產品4.0”升級戰略,建立“飛織車間”數字化“智造”生產線,通過數字化進行智能分析,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和消費特征,設計生產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成功打造了中國鞋業“智造”新樣本。2019年度,德力西集團有限公司、華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精通自動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等28家企業被評為溫州市“兩化”融合示范企業。
2020年,溫州智能化改造共完成技改投資325億元,增速26.4%,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3.8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新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1294個、新增應用機器人2209臺,完成智能化技改診斷服務1113家,新增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21家,數量居全省第二;規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9%。溫州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經驗做法獲得浙江省經信廳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廣應用。
二、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現存問題分析
通過多年的努力,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顯著的成績,溫州大部分制造企業還處于機械自動化向數字自動化過渡階段,以德國4.0標準衡量,大部分企業處于2.0甚至于1.0時代,部分企業在向3.0時代邁進。在智能化改造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影響智能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
溫州智能智造企業面臨產業產品中低端,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等困境,高端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如傳感器、高端數控機床、工業互聯控制軟件嚴重依賴于進口,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缺失,導致智能化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制約企業智能化的發展進程。
2.中小企業無力承擔智能化成本
溫州大部分制造業都是中小企業,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生產成本的不斷攀升,疊加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中小企業的生產運營舉步維艱,產品利潤薄、資金積累少,動輒幾千萬元甚至幾個億的智能化改造成本,對于溫州大多數中小型制造業而言是一個天文數字,企業依靠自身能力無法承擔龐大的智能化改造投入成本。
3.智能化改造標準不完善
國外先進發達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智能化改造,現在正在進行大規模建設推廣智能化標準,溫州制造業智能化改造起步晚,雖然涌現出像報喜鳥、華儀電氣等領軍型智能智造企業,但是大部分制造業行業企業對于智能化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企業智能化發展途徑還不清晰。
4.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較弱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專利在應用的過程中,存在利益分配、估值測算等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技術專利的應用推廣。溫州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研發還比較欠缺,研究基礎還很薄弱,制造業企業智能制造人才技術實力還不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較弱。
5.智能制造人才嚴重短缺
即便擁有先進的智能設備和應用軟件、完善的通信基礎設施,制造業企業智能化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取決于智能制造人才的技術水平和人才數量。溫州作為傳統輕工業制造城市,低端重復性手工操作技術工人占比較高,既精通生產制造工藝和流程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智能制造復合型人才非常短缺,嚴重影響了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進程。
三、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思路和目標
1.戰略定位
當前,制造業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歐美等發達國家重啟“再工業化”戰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對于傳統制造業鳳凰涅槃、欲火再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溫州應搶抓這一次的產業革命的浪潮,以推進智能制造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為主攻方向,驅動“溫州制造”向“溫州智造”轉變,將溫州打造成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制造強市。
2.總體思路
基于制造業的發展環境及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溫州應積極探索“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的智能化發展模式,以浙南科技城、溫州研究院、在溫高校等科研院所為載體,聯合行業協會、行業頭部企業,聯合打造電氣、汽摩配、泵閥等產業集群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產業高地,推動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探索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先進模式。
3.發展目標
以制造業智能化為契機,推動溫州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培育一大批具有全國影響力乃至世界影響力的智能制造龍頭企業。
四、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探討
1.加強頂層設計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制造業智能化過程中,非常注重頂層設計,先后出臺了很多政策和配套措施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溫州市政府在推動制造業智能化進程中,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方案。下一步,溫州應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從土地、稅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對制造業智能化的扶持力度,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暢通產業鏈條,形成創新能力強、生產效率高、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引領性的制造業智能化體系。
2.優化產業結構
對電氣、鞋革、汽摩配、泵閥等10大溫州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淘汰“小散亂”等生產效率低、污染嚴重、質量效益差的作坊式企業,重點扶持行業頭部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生產改造、管理創新,采取各種優惠政策,促使重點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梳理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組織,改造生產流程和生產工藝,打造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無人化工廠、共享工廠,促進行業內企業分工協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在新時代,溫州應重點發展新能源、新能源車、半導體電子元器件、光伏、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轉化升級。
3.加大資金投入
面對溫州中小制造業企業無力承擔智能化改造成本的現實問題,溫州應成立產業智能化改造專項基金,以較少的政府資金撬動溫州充裕的民間資本投入到制造業智能化的浪潮中。加大銀行對溫州制造業企業的資金借貸力度和優惠政策,鼓勵行業協會、民間團體成立相應的制造業智能化改造風險投資機構和私募基金組織。制定行動方案、成立工作專班,鼓勵和扶持制造業企業在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融資,運用資本市場解決溫州制造業智能化資金短缺的困境。
4.聚焦技術創新
針對溫州制造業智能化“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關鍵裝備和零部件,上馬一批科研項目,創新技術研發利益分配機制,聯合國內外科研機構和科研院所、行業內技術專家進行技術攻關。鼓勵溫州十大產業的領軍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智能制造技術實驗室、先進制造研究院,針對行業內的共性問題,進行技術研發,破解智能化發展的瓶頸。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更多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激活各類創新要素,創建優良的創新環境,深化智能制造領域的產學研融合,進行協同創新。
5.注重人才培養
擁有一大批技術高超、業務精湛的智能制造專業人才是制造業智能化成功實施的關鍵,溫州應采用“外引內育”的方式壯大智能制造人才隊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在住房、薪酬待遇、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有競爭力的待遇,針對行業急需的智能制造專家人才和專門人才,暢通人才流入和引進機制。由在溫高校聯合行業協會和行業頭部企業成立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校企共同培養智能制造人才,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資待遇和福利水平,在社會上營造“崇尚技能、勞動光榮”的社會風氣,培養一大批能滿足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高技能技術人才。
五、結語
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浪潮下,大力推動溫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是溫州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徑,溫州應立足產業實際,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創新人才培養,打造產業集群創新體系,培育一大批智能制造領軍型企業,推動溫州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強市轉變,助力溫州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
參考文獻:
[1]李芳玲.山東省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化對策[J].中國設備工程,2020(08):24-26.
[2]章凡華,金浩.智能制造背景下溫州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10):90-92.
[3]李東嬌.蘇州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路徑探討[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20,31(02):10-14.
[4]郭進.全球智能制造業發展現狀、趨勢與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20(05):31-42.
[5]王慶,徐蘭,韓仲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因素的實證研究——以蘇州市為例[J].科技視界,2020(04):39-41.
[6]韓明華,唐赟秋,鄭大亮.我國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現實困境與政策支持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21,43(04):110-116.
[7]孟蘭.以智能化技術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N].濮陽日報,2021-06-04(003).
[8]陳東紅,黃聽立.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21,57(05):222-224.
[9]李佩,張精.智能化時代背景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21(03):61-62.
作者簡介:明海波(1976- ),男,湖北廣水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領域:數字經濟、智能制造、電子商務、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2020年溫州市社科聯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溫州制造業數字轉型及智能化改造研究”(項目編號:20wsk232);2020年溫州市科技局基礎性軟科學項目課題“數字經濟驅動‘溫州制造轉型‘溫州智造實施策略研究”(項目編號:R2020005);2020年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院級科研課題“數字經濟背景下溫州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2001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