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飛 胡睿欣 孔德儀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快速發展先進制造業,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十三五”規劃期間,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制造業企業在降成本方面的具體措施各不相同,改革效果存在差距。本文將對“十三五”期間制造業企業降成本的路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路徑研究
一、引言
當前我國制造業雖然“底子好、體型大、數量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發展得十分出色,現實成果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很好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長期以來和逐漸暴露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如今,我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不僅要穿得暖,還要穿得精致;不僅會簡單的組裝,更要掌握本源的創造。長期以來,我們在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能力一直欠缺,總是受制于人,在這個人們充滿個性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同樣也面臨重大挑戰,“老手藝、舊作品”產得多,堆得高;“新絕活、精物件”出得少,供不上,導致無效供給增多,有效供給不足,再加上人才稀缺,用工成本水漲船高,勞動力成本優勢注定一去不復返。而我國制造業要謀求未來之發展,在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中,降成本的問題就一定是不可回避、必須面對的問題。近年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濟迎來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面貌。從世界范圍的經驗以及我國的具體實踐來看,發展高質量的制造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抓手,應進一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提升人才儲備存量,精確設計納稅籌劃方案。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制造業企業降成本的路徑建議
把握方向,選對路線,三思而后行。近幾年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已有明顯改善,改革重點是要解決一系列不利于發展的現實問題,改革過程中必將遇到各類問題,大部分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即使有理論支撐、國外經驗,但要在中國的土壤上煥發新的生機依然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1.加大研發投入,走創新發展之路
如今,在制造業發展高成本的大背景下,降成本迫切需要采取新的方式,應從“主要靠減負”轉向“主要靠創新”,創新才是降成本的必經之路。R&D是創新的源泉,R&D投入越多,創新產出就越大,因而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簡單理解為R&D投入水平。
從世界主要國家國內研發強度(R&D經費占GDP比重)來看,中國近10年的研發強度一直保持穩步緩增態勢(見圖1),始終高于鄰國俄羅斯,雖與韓國一直存在較大差距,但與美國、日本的差距逐漸縮小,與法國基本持平。
從另一具體指標(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來看,2008年-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強度在0.61%-0.84%之間,自2015年11月10日國家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后,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強度持續增長(見圖2),提升為0.90%-1.32%之間。
創新投入不斷增加,創新效果成績顯著。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見圖3),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創新效果指標下屬分指標)持續增長,說明創新對產品結構調整的效果積極;而單位GDP能耗(創新效果指標下屬分指標)從2015年至2019年持續下降,很好地反映了創新對降低能耗的積極效果。
2.發展智能制造,走轉型升級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水平持續增長,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收入水平的上漲,制造業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也呈持續上升的趨勢。從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的變化來看,2010年-2019年,我國制造業城鎮就業單位人員工資總額從11140多億元增長到了30197多億元,翻了2.71倍。由于工作人員人數的不斷變化,我們通過計算各年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進行分析看出,制造業城鎮就業單位人員平均工資從2010年的30627.96元增加到78803.5元,上漲了近0.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約10.02%(見表1)。
從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不僅我國制造業平均工資增速較“十二五”時期有明顯下降,而且制造業單位就業人員也在持續下降。預測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將出現大量人才缺口(見表2),其中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農機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航空航天設備等領域預計缺口在10萬到50萬之間,新能源和高檔數控機床以及機器人領域預計缺口達到400萬至450萬,特別是電力裝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人才缺口甚至高達900萬以上。未來需求如此之大,而當下儲備又如此之少,重點領域的人才已然成為了稀缺資源,所以當前制造業將面臨人才供不應求等問題,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用工成本勢必持續增高。因此,不僅要大力支持高等學校面向制造業專業領域,與相關骨干企業、創新中心等加強合作,實現人才自我培養、人才轉向培養,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而且應盡快發展智能制造,走轉型升級之路。
用工成本之高,是當前擺在制造業企業面前的一大問題。機器取代人工、智能制造體系替代傳統人工制造迫在眉睫。放眼世界,著眼未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一定要“立足當下、不可短視”,不能因起步難投入大,而不敢大力改革,破舊立新。就目前而言,通過發展智能制造,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除了著名的亞馬遜、阿迪達斯案例,惠而浦、西門子、惠普、Hirotec、Ocado 等制造業企業都取得了積極成效。中國智能制造工程實施以來,頂層設計、試點示范均有效推進,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不斷加大,預計2023年達2380億元(見圖4)。
3.合理納稅籌劃,走減稅降費之路
隨著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制造業內部稅務體系也在發生轉變,加之營改增政策的推進,企業應推行適應新環境的納稅籌劃方案,進而達到企業節稅目的,便于實現利益最大化。制造業的變化主要受需求因素的影響,而稅收政策通過反映更多的需求和供應角色,最終作用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中。目前,我國制造企業實施納稅籌劃存在一定弊病,例如:工作人員存在錯誤的納稅籌劃觀念、忽略納稅籌劃存在的風險和缺乏統一性等。針對以上弊病,企業應合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將籌劃內容涉及到工作的各個階層并科學完善出一套完整的納稅籌劃體系。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強化階段性政策,與政策性安排相結合,放水養魚,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我國制造業應牢牢把握減稅降費機遇期,研讀政策,進行納稅籌劃,合理科學納稅。正確認識納稅籌劃作用,加大稅務籌劃人才培養,加強納稅籌劃信息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走減稅降費之路,一定不是打法律的“擦邊球”,即偷稅、騙稅甚至抗稅,而應該牢牢把握國家政策,捕捉政策導向,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三、結語
本文通過OEC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中國統計年鑒》、《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等資料,整理出中國制造業往年及最新相關數據,采取制表繪圖等形式進行專業分析得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制造業企業降成本可采取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納稅籌劃等三條基本路徑,以上便是本文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那丹丹,李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制造業中小企業轉型模式與路徑研究[J].理論探討,2019(06):130-133.
[2]李忠峰.創新是降成本的必由之路[N].中國財經報,2019-10-24(001).
[3]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CII)研究”課題組,賈楠,李胤.中國創新指數研究[J].統計研究,2014,31(11):24-28.
[4]韓鳳芹.以科技創新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公共財政研究,2015(06):28-36.
[5]楊景海.勞動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制造業結構升級路徑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11):10-14.
[6]鄧小華.“中國制造2025”與高職制造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研究——基于《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9):14-18.
[7]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0-05-23(003).
[8]席衛群.我國制造業稅收負擔及相關政策的優化[J].稅務研究,2020(02):11-15.
[9]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J].智慧中國,2020(05):22-27.
基金項目:北京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制造業企業降成本研究”、“北方工業大學毓優人才培養計劃”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