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鷗 韓德軍
(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下,人們需要掌握自然資源的現狀,因此自然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核算成為國際上統計體制改革最熱議話題之一。本文從林權入手,按經營體系把林地分為商品林林地和公益林林地2大類,分別核算國有林地和集體林地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體現在林地使用權的流轉上,生態價值體現在林地經營權的流轉上。
本文的林地使用權特指商品林林地的使用權,有利于與后文的公益林的經營權形成對比,以便更好地突出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不同。林地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是通過林地使用權的流轉來體現的,林地的所有權屬于國家和集體,是不能產生交易的。一般而言,林地使用權依其派生對象不同,分為國有林地使用權和集體林地使用權。林地承包經營權屬于物權化的林地使用權,是集體所有林地使用權的法權形式,尚未物權化的林地使用權主要就是指國有林地使用權[2]。因此,現實生活中林地使用權包括國有林地的林地使用權和集體林地的林地承包經營權。
集體林地流轉主要以轉包、協商、拍賣、承包、租賃以及股份制合作等方式進行,以承包到戶這種流轉方法的形式來實現。國有林地的流轉方式主要有公開拍賣、招標、租賃和協議等。
對于公益林林地的流轉主要針對的是公益林林地的經營權,是一種限制性的流轉,這樣可以防止其使用不當,并且更好地讓公益林發揮重要的生態作用。在公益林流轉的過程中,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的公益林才可以流轉。流轉的公益林應該是可以從中取得一定生態效益,且特別需要人工撫育的林地。流轉方式不管國有林地還是集體林地,都與使用權的流轉方式相似,主要以拍賣、租賃承包和協議等方式。
一般來說,林地資源資產的價值是林地轉讓的經濟補償,是在市場交易中通過流轉體現的,不同權屬的林地流轉的經濟價值體現不一樣,但林地資源資產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交易中,還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價值。因此,本文從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2方面具體探討林地資源資產的價值。
怎么用貨幣或者數值來表達自然資源負責的價值,到現在還沒有學者能準確地定義表達。就經濟價值而言,一般源于經濟效益,偏重于可進入市場,可通過交易實現,能夠定價,用貨幣來表達的這部分價值[4]。并且因為派生對象不同,林地使用權分為國有林地和集體林地,所以其資源資產經濟價值的實現不同,具體核算方法也不同。其價值主要由林地的生產力和林地地租、林地的資本補償以及林地資本的一定比例的利息來決定。
林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林地,林地最基本的特征是林地生產力,所以林地的使用價值和林地的生產力密不可分,沒有林地生產力就沒有林地的使用價值,林地的經濟價值就不需要核算。土壤因素來決定林地生產力的高低。其生產力高,林木產量高。在林業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能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其經濟價值也就高;反之,則經濟價值低。
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可以解決林地的價格基礎問題。預期收益決定了林地的地租,主要取決于所處林地的立地條件、地理位置和立地的質量等級。后文根據不同的林地流轉方式,結合影響林地資源資產經濟價值的不同因素,具體核算林地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
生態價值源于經濟利益之外的生態效益,屬于公益價值,無法進行市場交易。林地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制造氧氣、凈化空氣、提供良好的生活所需要的空氣;調節氣候功能;保持水土,林地綠色植被覆蓋率高,對保持土壤、改良土壤、涵養水分、凈化污水、防風固沙等有作用;保護生物,因為光合作用,林地上的植物作用固碳制氧、生物生產,從而維持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完整性。這種效益,是建設用地不能提供的。這些公益林產生的公益效益雖然不能通過市場進行交易活動實現經濟利益,但能給社會及人類帶來各種惠利,所以也具有價值。
自然資源資產經濟價值核算是指以貨幣為單位,對一定范圍自然資源資產存量及其變動量,以及運營成果進行價值計量、記錄、核對、匯總、計算、反應的過程[5]。林地資源資產的經濟價值核算是指在商品林林地使用權的流轉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結合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的過程。具體價值核算主要取決于林地租金和林地生產力。本文從國有商品林林地流轉和集體商品林林地流轉,具體闡述林地資源資產經濟價值的核算。
3.1.1 國有林地經濟價值的核算
國有林地的流轉要對其流轉和流轉后的資源資產進行資產化的經營管理,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的流轉,所以其流轉交易中的價值評估和核算極其重要。不同于集體林地,國有林地的所有權是國有,其流轉過程中轉出方是國家,轉入方可以是集體和個人,而集體林地流轉過程中轉出和轉入方都是集體和個人。所以,國有商品林林地使用權流轉產生的經濟價值的核算不同于集體的。為了讓林地在流轉后的經營過程中達到各自的經營目標產生經濟價值,林地商品林經營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流轉方式。
國有林地林權制度改革的第一個全國性試點地區——黑龍江伊春市,率先進行了國有林地流轉,《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黑龍江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轉試點管理辦法的通知》是此次試點具體實施方案的指導性文件,只限此次試點工作,因此次試點效果顯著,伊春國有林區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了顯著的提高[6],所以此政策性文件在國有林地的流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用。其中,第3章第11條規定國有林流轉應當進行評估,第12條規定國有林流轉的轉讓價格原則上不能低于評估價格。我國國有林地的流轉目前仍不成熟,處在發展初期階段,沒有成熟發達的交易市場,不適合采用市價法;成本法無法體現市場因素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國有林地的流轉主要目的就是帶動經濟的發展,而對其流轉價格的評估不能僅僅是成本價格,且因為轉出方是國家,所以要根據國家規定的評估方法對其價值進行評估。因此,國有商品林林地以公開拍賣、招標、轉讓和租賃方式流轉的采用收益法的年金資本化法,以作價入股和聯合經營方式流轉的采用收益法的林地期望價法評估其價格以及核算其經濟價值。收益法是對森林資源未來的預期收益進行估算,再通過折現的方法將未來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各種評估方法的總稱,收益法的理論基礎是地租理論。
年金資本化法計算公式:
(1)
式中,A為1a平均地租;P為投資收益率。
林地期望價法,前提是實行永續皆伐,累加求和折現為現值的多個輪伐期純收入和作為被評估森林資產的評估值。計算公式:
(2)
或
(3)
式中,Au為主伐時的純收入;Da、Db為第a、b年的間伐純收入;Ci為各年度林地的直接投資;P為利率;C為造林直接投資。
3.1.2 集體林地經濟價值的核算
目前集體林地流轉的發展情況相比國有林地流轉更加成熟,也形成了一定的交易市場。目前集體林地流轉從總體來講,以拍賣、承包、租賃、轉包、協商以及股份制為主,具體的價值評估方法也相對靈活。因此,集體商品林林地以拍賣、承包、轉包、股份制方式流轉的采用市價法的林地現行市價法,因其森林資源資產市場較發達,且這幾種流轉方式比較注重經濟的現實情況。以協商、租賃方式采用林地基準價修正法。集體林地的流轉基本發生在農村及城鎮,基準地價修正法最先用于城鎮土地評估,林業部門雖然對林地基準地價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現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對林地質量等級定級基礎上,選擇用林地期望價估算各個級別林地的基準地價,其林地的修正系數是關鍵點也是難點。
林地現行市價法,現行市價法又稱市場成交價比較法,計算公式:
Bu=K1×K2×K3×K4×G×S
(4)
式中,G為參照案例單位面積林地交易價值;S為被評估林地面積;K1為立地質量調整系數;K2為地利等級調整系數;K3為物價指數調整系數;K4為其它各因子的綜合調整系數。
一般情況,林地現行市價法需要對3個以上的評估案例進行測算后,再綜合確定。該方法是林地資產評估中常用的方法。這個方法的關鍵在于評估中參照案例的選擇,選擇的參考案例要求與被評估的林地具有相同或者類似的條件。但是在實際評估中,滿足條件的案例很難找到,因此每個案例的評估值都必須根據調整系數進行調整。
林地基準價修正法,林地基準價格指一定的自然經濟區域內,某一等級林地的平均價格。應用林地基準價格法評估林地的公式:
Bu=K×Kb×G×S
(5)
式中,Bu為林地資產評估價值;K為林地質量綜合調整系數;Kb為物價指數調整系數;G為評估林地對應等級林地的基準地價;S為待評估林地的面積。
我國公益林林地流轉只是公益林林地的經營權,是以生態用途為主,這樣是為了保證公益林生態作用更好的發揮,而不是因為使用不當,造成其它嚴重的后果[7]。流轉想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達到一定的生態目標,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雖然這個流轉過程沒有產生實質性的經濟交易,但是體現了林地的生態價值。不同的公益林林地采用不同的流轉方式,如采取租賃承包的方式進行流轉的主要是公益林林地的流轉,其它公益林林地的流轉如無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選擇用類似商品林林地流轉的方式,一般有拍賣、出租承包和協議等方式進行流轉。目前,國內外生態價值評估的實踐中主要采用模型法、當量法和規范法3種評估方法[9]。模型法基于已有的一些核算方法,如影子工程法、恢復費用法、替代成本法、系數調整法等,然后利用柵格數據運算,核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但是區域具有差異性,必須因地制宜獲取模型生態參數進行修正。而在實際情況中,生態參數很難獲得,經常用相近或者國家的標準值進行替代,結果準確性往往不高。當量法是謝高地等[10]在科斯坦薩(Costanza)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類的基礎上,結合生態系統面積評估生態價值的方法。但當量法評估的自然資源資產的門類和生態系統服務的種類不夠多元化,并且有專家基于歷史時點進行推算,評估結果難以反映當下生態價值,且在空間尺度上不夠精準化,缺乏空間異質性和地方特色。規范法是指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等國家、地方、行業標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核算并為森林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提供了指標體系和方法的一種方法體系。在規范法中明確生態系統實物量和價值量評估的公式和參數設置,但這些公式中涉及很多固碳、釋氧、提供負離子、滯塵等很多專業化的指標,這些指標很難獲取,因此常用標準或者全國平均值代替,從而降低了結果的準確性。
以上3種方法均難以保證生態價值評估與核算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同時還具備較高的精度。所以,本文用2種思路來核算林地生態價值。最常規的核算思路是規范法,基本和經濟價值的核算思路一致,所以不再贅述。不直接計算森林資源資產當下的價值,而從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角度,核算林地資源資產的價值。本文重點闡述這一思路。根據最新的《自然資源價格評估通則》,生態保護補償是一種補償的制度安排,安排給那些對生態系統或生態環境保護貢獻者。生態保護補償一般指2方面,對所要保護的自然環境或者具有較大生態價值的自然區域進行保護性投入;放棄發展機會或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成本的損失的經濟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指人類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中,對生態系統造成干擾,引起生態系統或生態因子中的某些要素發生變化,導致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以及各項服務功能受到損失,然后由責任方對其開發活動造成的生態系統服務損失或者生態環境損害進行補救或補償。
3.2.1 成本法
3.2.1.1 基本公式
Pb=(∑Pi)×α
(6)
式中,Pb為生態保護補償價格;Pi為生態系統建設和維護的各項成本,包括個人和企業的直接損失、生態系統建設成本、生態系統管護成本等;α為生態保護補償系數,介于0~1,應結合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支付能力、生態環境重要程度、生態區位等綜合確定;國家和地方有規定的可從其規定。
3.2.1.2 應用要點
在具體估價時,應關注以下內容:宜根據既定的生態保護補償辦法確定各項成本費用的確定方法,一般情況,個人直接損失、企業直接損失、生態系統建設成本等費用一次性進行補償,生態管護成本和區域發展機會成本按年進行補償;若前述生態保護補償辦法中將個人直接損失、企業直接損失、生態系統建設成本等費用分若干年持續補償,則應將其按補償年限進行分攤;對于某些既有生態系統,當僅需對生態系統管護成本和區域發展機會成本進行補償時,一般按年度計算補償費用,可不計個人直接損失和生態系統建設成本。
3.2.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比例法
3.2.2.1 基本公式
Pb=V×α
(7)
式中,Pb為生態保護補償價格;V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α為生態保護補償系數。
3.2.2.2 應用要點
在具體估價時,應關注以下內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指標選擇和量化的具體方法,可參照GB/T31118、GB/T 38582、LY/T 2735、LY/T2899、GB/T 28058等標準的相關規定;生態保護補償系數應結合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支付能力、生態環境重要程度、生態區位等綜合確定。國家和地方有規定的可從其規定。
本文從林權入手,把林地資源資產的核算分為商品林林地使用權和公益林林地經營權2方面,分別闡述了在國有林地和集體林地下,從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2方面探討了其不同流轉方式的不同核算方法。近年來林權制度不斷改革,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迅速,森林資源資產也發生了大量的流轉,應重視林地資源資產核算的創新發展,以適應新時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