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軍鋒
中共寧縣委黨校,甘肅 寧縣 745200
近年來,我國在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針的同時加速了鄉村地區法制建設的變革。深入探究鄉村地區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是新時期背景下鄉村地區開展法治建設的前提。中國鄉村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如下:其一,法治建設長時間主體錯位。鄉村地區居民認為法治建設與自身無關,對法治建設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知,且法治建設發展的步伐相對遲緩。在鄉村地區進行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主體”表示的是基層政府組織,“客體”則表示鄉村地區的居民;其二,主體缺乏對法治建設的認同感。一些基層干部的法治觀念相對匱乏,對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缺乏準確的認知,未能全面貫徹落實依法行政。基層政府對政府依法行政以及法律程序的要求存在忽視,在法律執行階段過于流程化,對法律的權威構成威脅,很難增強法治的認同感;其三,城鄉法治建設存在很大差距。城鄉二元分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對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形成了阻礙。鄉村地區進行法治建設時采用傳統的手段,過度依賴政策文件,對法律手段存在忽視。城鄉之間法治建設的差距較大,鄉村地區基層司法所的工作人員相對匱乏,且法律方面專業化人才的數量較少,與新時期強化鄉村地區法治建設的要求不符。鄉村地區的主體和客體對法治建設存在忽視,從而導致法治建設過于流程化。受城鄉法治建設二元格局的影響,鄉村地區在新時期背景下進行法治建設受到了阻礙;其四,專業化人才的數量十分匱乏。專業化人才是推動鄉村地區法治建設的主要動力。法學這門學科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基于這種情況,鄉村地區進行法治建設則需要逐步加大對法律方面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力度。“普法運動”模式已被取代,新時期鄉村地區應培養更多德高望重的法治人才,從而滿足鄉村地區法治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需求,與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在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針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黨的指導思想的目標是統一的,因此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應始終堅持黨的指導思想,黨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依賴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這一主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加快農村地區建設,則需要始終堅持黨的指導思想。農村地區開展各項工作應接受黨的領導,不能忘本。”[1]中共中央于2018年12月公開發布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并指出:村黨組織與鄉鎮黨委是負責農村地區社區治理的主體,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開展各項工作時應履行相應的職責。與此同時,應逐步完善黨組織領導的法治、自治、德治有機結合的鄉村地區法治建設,逐步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等。在加快鄉村地區法治建設步伐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鄉村地區德治建設的質量,創建一個和諧安寧的鄉村。新時期背景下,鄉村地區加強法治建設應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的積極性,鼓勵基層黨組織以身作則,規范自身的言行,利用法治的手段以及法治的思維加快鄉村地區法治建設的步伐,在此基礎上,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地區的法治建設。
在實現法治鄉村的過程中,政府和鄉村的居民都要積極參與其中,雖然政府占據的主導地位,但是并不能夠占據建設的主體位置。而且在實現鄉村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居民是推動其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積極提升鄉村居民的參與性。通過增強居民的主體意識,進而提升鄉村法治建設的發展動力,而基層政府需要提升自身的引導力量,但是不能夠占據建設的主體位置。基于政治邏輯,并且參考憲法、黨章中的內容,人民在國家中占據的主體位置。黨所服務的主體也是人民,人民是黨、國家權力的基礎。[2]在建設法治鄉村的過程中,需要有鄉村居民參與其中,需要堅持以人民核心,保障居民的法治位置。鄉村居民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了解自身作為“法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在建設法治鄉村的時候,需將人民作為基礎,進而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了解居民在法律方面的基本需求,進而有效解決法制建設中存在的不公平等問題,以此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
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想要實現依法治國,并且構建法治鄉村,需要實現鄉村治理的法治化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鄉村法治建設的需求,也就是實現鄉村自治、法治以及德治。鄉村治理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需要將治理體系的完善,也需要促進公眾能夠參與其中,進而提升鄉村治理的有效性[3]。在新的時期背景下,實現鄉村的法治,需要將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在一起,若是缺少其中一項,那么也就無法實現健全的法律建設。參考新時期鄉村的特征等情況,結合實際的鄉村信息,將治理機制進行完善。在建設新時代的鄉村治理制度的過程中,需要將自治作為核心內容,將法治作為基礎,將德治作為制度的基本靈魂。在建設基層民主自治的過程中,逐步提升鄉村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等權益,是完善自治的基本途徑。在德治方面,要積極宣傳中華的傳統文化,并且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治理的時候,可以樹立鄉村道德典型,實現以德化人。通過將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發展,進而保障法治鄉村的善治之路。
一是完善鄉村立法。針對鄉村的建設實施規劃,并且下發政策文件,其內容主要包含生態保護等方面,以此實現立法先行,為鄉村的法治建設提供法律基礎。
二是提升法治宣傳力度。新時期提升法治宣傳的力度,需要按照鄉村居民的實際情況,設計法治宣傳的內容,以此增強鄉村居民的法治意識。傳統的宣傳方式為運動式的宣傳模式,此種模式缺少對鄉村情況的了解,宣傳模式單一,缺少針對性。在之前的宣傳中,法律宣傳并沒有讓公眾普遍了解。在信息化的時代,可以利用新媒體完成法律宣傳,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識。
三是健全鄉村法律服務機制。通過建設鄉村居民搭建法律服務平臺等工作,保障鄉村法律服務能夠實現全面的覆蓋,以此確保鄉村居民權利不受到侵害。
在新時期,法治的實現,能夠大大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屬于農業大國,因此法律鄉村建設,也是中國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法治鄉村的建設,對于法治中國建設也有一定的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強調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而且還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建設鄉村法治的過程中,需要提升黨的領導地位,并且將法律作為鄉村建設的基礎,這是保障鄉村和諧發展的根本。通過法治鄉村的建設,能夠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發展,提升鄉村的幸福感、安全感,為中國實現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基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