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鈺,楊 潔,胡俊仕
1.慶陽市農業信息中心,甘肅 慶陽 745000
2.慶陽市種子管理站,甘肅 慶陽 745000
近年來,慶陽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帶動、農戶自愿”的原則,立足土地資源和農業生產環境優勢,各縣(區)政府、業務部門同心協力、齊抓共管,將中藥材作為特色優勢產業著力開發、精心培育,不斷引進新品種,馴化野生品種,持續推廣優質道地中藥材高產栽培技術,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中藥材生產規模日益壯大,種植效益穩步提高,助推脫貧作用突出。
2008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將中藥材產業列入特色優勢產業增產增收計劃來重點培育[1]。2018年,甘肅省政府把中藥材列為六大扶貧產業之一,出臺了《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甘肅省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扶持辦法》[3]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為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和發展環境。據統計,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覆蓋10個市(州)51個貧困縣(區)508個貧困鄉(鎮)[4],面積達到16.67萬hm2,產量約520 000t,產值超32億元,種植面積及產量居全國前列[5],發展勢頭強勁。慶陽市2019年種植各類中藥材2.06萬hm2,種植面積萬畝以上的有柴胡、黃芪、丹參、香紫、牛籽、秦艽、大黃等,其中寧縣4 480hm2、鎮原縣6 666.67hm2、華池縣6 380hm2、正寧縣1 406.67hm2、慶城縣700hm2、環縣800hm2、西峰區106.67hm2、合水縣106.67hm2。
2018年底,慶陽市已建成26個200畝以上標準化種苗繁育和生產基地,其中寧縣15個、正寧縣4個、華池縣3個,正在探索推廣高壟栽培、地膜覆蓋、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應用、無人機噴灑、機械栽挖、塑料大棚集約化育苗、機械精量播種育苗、病蟲害綠色防控、有機肥配方施用、立體間作套種、黑地膜除草及黑地膜打孔育苗等10余項新技術及配套設備。
為了助推中藥材產業發展,慶陽市將中藥材產業列入“十三五”規劃,現已成立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400多個,建成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示范帶動作用大、市場影響力突出的中藥材加工企業15家。同時,2019年,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天津天士力醫藥集團、陜西盤龍藥業(上市公司)、北京銀旺、北京天士仁等多家企業落戶慶陽,引導企業、合作社、種植戶三方合作,實行訂單種植,保底價收購,形成“企業+合作社”帶動群眾以承包地入股分紅、“企業+支部”帶動集體持股分紅、“企業+合作社+種植戶”帶動群眾配股分紅及“企業+勞務”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等多種經營模式。
據統計,慶陽市中藥材初加工量約為5萬t,深加工量為0.34萬t,各類規模以上原藥經銷企業、收購門店、販運大戶及專業經濟人550個左右,營銷體系逐步形成,慶陽市大宗中藥材如牛籽、丹參、柴胡、香紫、板藍根、甘草已成功銷往安徽、陜西、河北、廣西等地,在國內藥材市場已占一定份額,有較好的聲譽。
慶陽市生產的中藥材約400多種,其中植物類390多種,69個品種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5個品種列入國家出口產品[6],有23家醫藥企業和種植合作社在新藥產品研發、加工工藝改進、大宗道地藥材成分分析提純和藥理藥效臨床應用等方面,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市、縣農業農村和商務部門積極組織轄區內企業、合作社參與全國各地中醫藥博覽會、推介會宣傳、展銷活動,慶陽中藥材在各項活動中大放異彩,備受客商青睞和好評,為全市中藥材產業品牌創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甘肅省專門從事中藥材栽培、育種、資源保護利用的科學研究結構和專門人才較少,中藥材加工企業的科研開發、管理營銷等方面人才短缺[7],而且慶陽市還沒有建立專門的中藥材技術機構,未形成專職的科研技術體系,制約了中藥材產業的長遠發展。在中藥材種植、重大病蟲害防控、產品深加工、市場營銷、新技術推廣、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篩選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遠遠滿足不了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中藥資源是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戰略性資源[8]。據何登文、陳廣銀等[9]調查,慶陽市內有各種中藥材527種,占甘肅中草藥資源品種的34.5%,共有藥用植物114科239屬 436種,其中野生品種主要有甘草、麻黃、茵陳、遠志、柴胡等野生藥材久負盛名,馳名中外,但當地農民過度采挖野生藥材現象嚴重,導致優質種質資源瀕臨枯竭。同時,中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先進適用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野生資源馴化栽植、新產品研究開發等工作滯后,對當地野生中藥材資源優勢的深挖開發利用率偏低,未能將資源優勢變為市場優勢、品牌優勢。
慶陽市中藥材標準化生產起步較晚,對產業發展缺乏長遠的科學規劃,大部分藥農學習采用先進適用栽培技術的意識不強,生產中種子種苗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普及率不高,種植、管理、采挖等方面新技術新器械利用率低,一種藥材多種類型,產量、品質參差不齊,導致產品和品質不穩。同時,由于中藥材收購加工企業缺少足夠的倉儲設備,原藥收獲后難以持久保存,藥農、生產企業、合作社多以鮮品賣給外地客商,價格受制于人,難有話語權,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材產業化發展。
目前,慶陽市中藥材加工主要以中草藥飲片為主,個別龍頭企業不斷更新技術,升級改造設備,加工能力逐步提高,已進行中間體、植物活性提取。市內各類中藥材加工企業及組織15個,其中:制藥企業2個,飲片加工企業5個,藥物萃取企業6個,醫療制劑機構2個,中藥材產后加工量占總量的50%左右[10],現有的加工企業主要為晾曬、烘干、凈選、清洗、分級、撞皮、切片、粉碎等初加工,炮制、提取、萃取、中成藥劑等精深加工投入不足,加工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
中藥材生產聯結市場的中介組織和營銷隊伍尚未建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生產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欠缺,對藥農生產的全程服務到位率低,藥農預測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產銷還處在不穩定和無序發展狀態。同時,全市中藥材種子、種苗、原藥等缺乏質量監管,市場中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現象比較常見,而且無中藥材物流交易平臺,無法給生產者提供價格透明、公平公正、以質論價的經營環境。
建立中藥材監測部門,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及時準確地為農戶提供政策咨詢、產業動向、市場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引導農戶合理選擇種植品種,減少種植盲目性;規范中藥材交易市場,實行市場準入,對中藥材交易市場實行分類管理[11],為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在生產源頭把好關。通過政府投資、招商引資、集資入股等形式建立全市中藥材集散地和現代化管理的中藥材產業物流中心,并采用現代信息、物流和電子商務技術,對重點品種的市場需求、銷量走勢、價格變化、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廣泛收集國內外中藥市場信息,聯系省內外藥廠、藥商參與中藥材流通,減少中藥材交易成本,擴大慶陽市中藥材的市場份額,拓寬中藥材銷售渠道。
中藥材的有效成分直接影響其商品價值和身體健康,慶陽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藥材資源,應該充分挖掘和發揮自然資源和藥材資源優勢。各縣(區)應結合環境、氣候、土壤等因素,科學合理規劃布局,突出縣域特色,引進、馴化、改良品種,擴大藥材資源品種和數量[12],嚴格按照GAP要求,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實現生產區域化、規范化、產業化大規模種植。同時,市縣農技部門與省市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隴東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慶陽珍稀、瀕危藥用植物中藥資源保護工作和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管理、加工、機械等新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通過制定扶持中藥材發展優惠政策,引進一批中藥材精深加工企業,培養一批中藥材生產大戶、營銷大戶,實行訂單種植,帶動一批種植意愿強烈的農戶,逐步改變廣大藥農自發盲目松散型的生產管理,按計劃、科學種植以適應市場競爭要求,推進道地中藥材認證[13],提高中藥材產業組織化程度。同時,積極開發慶城縣藥王洞中醫養生旅游生態園,建成集觀光旅游、保健理療、中藥材新品種引進與篩選、養生藥膳、精深產品研發等一體的中醫藥產業鏈,促使慶陽中醫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4]。
在各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訓機構中開設中藥材專業,重點培養擁有研發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生產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的經營主體所需的復合型人才、中藥材種植推廣的專業技術人才、新產品研發的科研人才,扶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技人員、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加入到中藥材產業發展大軍中,逐步解決中藥材產業發展中科研能力弱、推廣人員缺失、新技術推廣應用緩慢等問題[15]。同時,市縣農廣校、中藥材企業、合作社等積極開辦中藥材培訓班,培育一批懂中藥、生產管理理念先進的高素質藥農,壯大中藥材產業發展隊伍。
目前,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理念的不斷認識,高科技含量的中成藥、中藥材提取物及中藥保健品越來越受國內國際市場的青睞。建議根據當前產業發展實際,確定主導產品,建立激勵機制,組織中藥材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發生產免疫功能調解、滋補及保健等方面的精深產品[16],提高中藥材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共同打造“隴藥精品”。同時,積極組織參加全國各類中藥材博覽會、推介會,廣泛宣傳慶陽發展中藥材的優惠政策、基礎條件,展現慶陽中藥材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為慶陽中藥材搭建品牌展示及貿易平臺,做大做強慶陽市中藥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