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錦,賈彥麗,張家齊
(1河北省林業和草原技術推廣總站 石家莊 050081;2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3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
太行山區是河北省棗生產主要地區,棗生產已成為當地主要經濟支柱產業。2008年以來,在抗病性棗優良新品種選育工作開展的同時,對太行山區棗樹的主要害蟲及其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和無公害防治方法進行了調查總結。
近幾年來綠盲蝽在棗區發生日趨嚴重[1,3-4],已經成為棗樹上第一大害蟲,造成棗樹減產甚至絕收,損失慘重。
1.1 危害癥狀 以若蟲和成蟲刺吸危害棗樹的生長點、幼芽、嫩葉、花蕾、幼果等幼嫩組織。被害的棗樹生長點不能正常發芽展葉。棗幼芽、嫩葉被害后先出現失綠斑點,嫩葉呈雙卷筒狀[2],隨著葉片伸展,斑點變成不規則孔洞、裂痕、皺縮[3],嚴重時新梢無葉片。受害的棗吊呈彎曲狀,形似燙發。花蕾受害后生長發育停止,枯萎脫落。幼果受害后表面出現黃斑,后變為黑色壞死斑,萎縮脫落;有的出現小青疔,因果肉組織壞死,受害果停止生長發育而脫落。
1.2 發生規律 1年發生3~5代,在棗園內以卵在棗樹剪鋸口、傷口、多年生棗股、樹皮裂縫內以及樹下間作物殘體、雜草、淺層土壤中等處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氣溫達到10℃以上,相對濕度達60%以上時開始孵化,相對濕度達到80%~90%時最適合其孵化,即春季有效降雨出現的越早、次數越多,越冬蟲卵孵化率就越高。
第1代卵孵化期較整齊,若蟲孵化后先在樹下間作物、雜草上危害,棗樹發芽后即開始上樹為害。5月上中旬展葉生長期成蟲大量出現,為第1個危害盛期。隨氣溫升高和棗葉停止生長,樹上蟲口漸少,轉移至其它寄主植物上危害。羽化后6~7 d開始產卵,非越冬卵多散產于嫩葉、嫩莖、幼蕾等幼嫩組織內,卵期7~9 d,成蟲壽命30~50 d,世代重疊現象嚴重。6月上旬出現第2代若、成蟲,6月中旬達到危害盛期,危害棗花和幼果,是危害最重的一代。第3~5代若、成蟲大致在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出現,10月上旬產卵越冬。若蟲主要依靠爬行遷移[2],成蟲飛翔力極強,稍受驚動后可飛行,但常見爬行上樹危害或轉移,多在夜晚或清晨爬到幼嫩組織上取食為害,白天潛伏,受驚后迅速爬行轉移,滯留樹上數量很少,又因個體小,體色與葉色相近,不易被發現,極易錯過最佳防治時期,且其抗藥性強[2],防治非常困難。
1.3 防治方法 1)落葉后及時清除棗園和四周的雜草、間作物、枯枝落葉等,同時結合修剪剪除樹干枯枝、夏剪口[4]、病殘枝,刮除老樹皮,統一清理出園,集中燒毀或漚肥;早春發芽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1,3-4],消滅越冬卵。2)樹下盡量不間作農作物、蔬菜等,尤其不宜間作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綠盲蝽喜食作物;若棗園有越冬農作物,越冬卵孵化后,應對越冬作物集中噴灑10%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3 000倍液,降低蟲源基數。3)涂抹粘蟲膠,3月中下旬至棗樹萌芽前,在樹干中部和主枝基部涂抹寬5~10 cm的無公害粘蟲膠環[2],粘殺爬行上下樹的若、成蟲,沒有黏度時要及時重新涂抹。4)抓住關鍵時期藥物防治。萌芽期,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常用藥劑10%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吡蟲啉1 500倍液噴霧,2%阿維菌素3 000~4 000倍液等;以后根據各代發生情況和氣候條件及時進行防治。5)生長期及時清除棗園內外雜草,及時夏剪和摘心,消滅其中潛伏的若蟲和卵。6)4月下旬至10月下旬懸掛性誘劑誘殺綠盲蝽成蟲。7)有條件的棗園可人工釋放草蛉、寄生蜂、捕食性蜘蛛等綠盲蝽天敵昆蟲。
棗尺蠖近年來在太行山棗區普遍發生,危害嚴重,已成為棗樹重要害蟲之一。
2.1 危害癥狀 以幼蟲為害棗的幼芽、葉片,后期轉食花蕾,啃食幼果。發生嚴重年份,棗芽、棗葉及花蕾被全部吃光,造成二次發芽,嚴重影響產量。
2.2 發生規律 1年只發生1代,以蛹在10~20 cm深的土壤中越夏、越冬,多集中在樹干1 m范圍之內。早春降雨多有利于成蟲集中羽化,一般3月中下旬成蟲羽化,4月上中旬羽化盛期,4月底至5月初羽化末期。雄成蟲多在下午羽化出土,隨后飛到樹干背陰處潛伏,等待與雌成蟲交尾;雌成蟲無翅,羽化出土后多潛伏在雜草、土塊等陰暗處,日落時開始沿樹干向上爬,與雄成蟲交尾。交尾后3日內產卵于樹干裂皮縫、枝杈和干橛處。成蟲壽命7~15 d左右,每只雌成蟲可以產卵1 000~1 200粒,聚集成堆,卵期10~25 d。幼蟲于4月中下旬孵化,正值棗樹進入發芽期,棗芽長出即被幼蟲危害,5月上旬達到危害盛期。幼蟲期共5齡,爬行迅速,受驚后吐絲下垂,故稱“吊死鬼”[2]。3齡幼蟲食量開始大增,4、5齡幼蟲串食花蕾,嚴重時可將全樹芽、葉、蕾吃光。5月中下旬開始入土化蛹,6月上旬為化蛹盛期。7月中旬以后幼蟲基本入土化蛹越夏、越冬。
2.3 防治方法 1)早春成蟲羽化前,結合刨樹盤翻刨樹干周圍1 m范圍內深20 cm左右的土,挖出越冬蟲蛹,并集中清理;成蟲羽化初期,將未交尾的雌成蟲放入誘捕器中誘殺雄成蟲。2)3月中下旬將樹干距地面30 cm處粗皮刮光,纏10 cm寬的塑料薄膜或涂抹寬5~10 cm無公害粘蟲膠環,阻止和粘殺爬上樹干的成蟲和幼蟲。3)在卵期要注意噴灑20%滅幼脲1號膠懸劑3 000倍液抑制卵孵化[2]。4)幼蟲初發期至盛發期可用25%滅幼脲3號1 500~2 000倍液樹上噴霧,盛發期可用擬除蟲菊酯類混加Bt乳劑或滅幼脲噴霧防治。5)有條件的棗園可人工釋放赤眼蜂,能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桃小食心蟲,近幾年太行山棗區發生較嚴重,以幼蟲蛀害果實,一經蛀食,即無經濟價值,是目前棗樹重要害蟲之一。
3.1 危害癥狀 以幼蟲蛀食棗果為害,幼蟲蛀果后,從蛀果孔流出淚珠狀果膠,不久干枯;隨后傷口愈合形成褐色圓形斑點,斑點凹陷,越冬代害蟲為害,造成大量落果,果實瘦小、無肉,曬干后棗農俗稱“干丁棗”。第1代或第2代幼蟲為害棗果,棗果一般不脫落,幼蟲在果內潛食,排糞于果實內和棗核周圍,俗稱“豆沙餡”不堪食用,降低了果實的商品價值,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3.2 發生規律 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周圍土壤中越冬,多集中在4~7 cm深土層內。越冬幼蟲于6月上中旬開始出土,出土時間的早晚和數量多少,與降雨情況密切相關,雨期早則出土早,雨量大且集中則出土快、整齊。幼蟲出土后在地面結繭化蛹,10 d后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6~7 d。成蟲有避光性,多在傍晚或夜間活動,交尾產卵,多產卵于葉柄基部、葉片背面和果實疤痕、萼洼處,雌成蟲每只產卵50粒左右,多者可達200粒以上,卵期7 d左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1代幼蟲孵化,開始蛀果危害,1蟲只為害1果,無轉果為害習性。幼蟲18 d左右老熟落地,1~2 d后脫果結繭化蛹,10 d左右羽化第2代成蟲、產卵孵化第2代幼蟲再次蛀果危害,第2代幼蟲蛀果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幼蟲老熟后部分落地結繭越冬,部分隨棗果采收帶入晾曬場地和烤房中。
3.3 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翻樹盤,挖繭或利用寒冬凍死部分越冬幼蟲。2)幼蟲出土前,樹下撒毒土毒殺越冬出土的幼蟲,可選用西維因、25%辛硫磷;或樹干周圍覆蓋地膜,抑制幼蟲出土。3)7月下旬開始,園內每3~4 d進行1次摘除樹上和撿拾樹下蟲果帶出園外處理。4)從6月開始,每667 m2掛1個桃小性誘劑誘捕器誘殺成蟲。5)關鍵時期藥物防治,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重點毒殺卵及初孵幼蟲,全樹噴灑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25%滅幼脲3號600~800倍液或2.5%滅掃利2 000~2 500倍液等,藥劑交替使用,每隔15 d噴藥1次。
棗癭蚊發生早,代數多,為害期長,是在太行山棗產區普遍發生的害蟲之一,主要危害葉片,對棗苗、幼樹發育及成齡樹結實影響較大,新棗區或新的棗園常嚴重發生。
4.1 危害癥狀 以幼蟲危害棗樹嫩芽、幼葉、花蕾及幼果等幼嫩組織。嫩芽被害后影響棗吊和幼葉生長發育,易形成畸形。嫩葉受害后葉緣向上卷曲呈腫皺筒狀,且由綠變成紫紅色,變硬變脆,幼蟲在葉筒內取食,受害葉片最后逐漸變黑枯萎脫落。花蕾受害后不能開放,花萼膨大,造成落花。幼蟲蛀食于幼果心內,被害果實變黃脫落。
4.2 發生規律 1年6代。越冬期以老熟幼蟲在樹下2~5 cm深土中結繭化蛹。翌春棗芽萌動后越冬蛹羽化為成蟲,交尾產卵于未展平新葉、幼芽的縫隙中,數粒至十余粒產在一起。幼蟲在嫩葉內危害,造成嫩葉卷曲呈紫紅色腫皺筒狀,幼蟲老熟后鉆出葉筒并隨著枝葉脫落入土結繭化蛹羽化。生長期各代卵期為3~6 d,幼蟲期8~13 d,蛹期6~12 d,成蟲期1~2 d,每代歷期19~22 d[2]。秋季棗樹新梢停止生長,此時老熟幼蟲入土結繭越冬。
4.3 防治方法 1)棗芽萌動期,越冬代成蟲羽化前,樹下地面噴撒25%辛硫磷膠囊或4%乙酰甲胺磷粉劑,每株25~50 g或噴灑50%辛硫磷,用量0.5 kg/667 m2,噴后輕耙均勻。2)棗樹萌芽展葉期,可交替噴25%滅幼脲3號1 000~1 500倍液,氯氰菊酯2 000倍液,共噴3次,每次間隔10 d。3)發生嚴重的棗園,7月在樹干下1.5 m范圍內噴75%辛硫磷乳劑,輕耙以殺死土中化蛹的老熟幼蟲。4)棗果采收后,及時清理樹上、樹下蟲枝、葉、果,集中處理,淺翻樹盤,凍死土中蟲蛹。
棗粘蟲在中國各棗區均有發生,是太行山區棗樹的重要害蟲之一,發生較重時會引起嚴重減產。
5.1 危害癥狀 展葉期以幼蟲吐絲纏綴嫩葉或棗吊成團包,藏身于其中啃食,常將葉片吃成缺刻和孔洞狀。花期咬斷花柄,食害花蕾,使花變黑枯死。幼果期蛀食幼果,幼果成坑洼狀不平整,或鉆入果內取食果肉,造成果實提早變紅脫落。棗果膨大后,幼蟲吐絲將果實與枝葉粘連在一起不脫落,在其內啃食果皮或蛀果,影響棗果產量和品質。
5.2 發生規律 1年發生3代。以蛹在枝干粗皮縫隙及樹洞中越冬[2]。3月下旬至4月下旬越冬蛹羽化為成蟲,4月上中旬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產卵于棗股、嫩芽等處。4月上旬至5月中旬發生第1代幼蟲,此時正值發芽展葉期,主要危害棗芽和葉片,幼蟲吐絲綴合葉片成苞,藏身于其中為害,幼蟲老熟后在葉包內化蛹,5月末至6月初出現第1代成蟲,成蟲多在棗葉上產卵。第2代幼蟲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發生,正值開花坐果期,危害葉、花和幼果。第2代成蟲發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常產卵于葉片或果面上。7月下旬至9月下旬,正值棗果著色期,為第3代幼蟲發生期,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幼蟲陸續老熟爬到樹皮裂縫內結繭化蛹越冬。棗粘蟲卵孵化不整齊,世代重疊,且與綠盲蝽、棗尺蠖、棗癭蚊、桃小等蟲害混合發生危害。
5.3 防治方法 1)落葉后至翌年3月底,徹底刮除樹干粗皮,鋸除干枝橛,集中處理或漚肥[2];用黃泥堵封樹洞,消滅越冬蟲蛹。2)發芽展葉期,全樹噴灑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1 500~2 000倍液等,2周后再噴1次。花后若發現第2代幼蟲可酌情噴第3次藥。3)利用成蟲趨光性強特點,在成蟲發生期,用黑光燈誘殺成蟲。4)于第2、3代蟲成蟲發生期,每667 m2掛1個棗粘蟲性誘劑盆,消滅大量雄蛾,有效地控制發生量。5)8月中下旬,用3 cm以上厚的草把將樹干分杈下方綁嚴,誘集越冬幼蟲在此化蛹,11月以后取下草把,并刮掉樹皮上的蟲蛹,集中銷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