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萬梅
(固原市原州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固原 756000)
馬鈴薯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1]。2017年寧夏馬鈴薯播種面積11.87萬hm2,總產量35.2萬t,現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和發展農村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2]。但就單產水平而言,寧夏在全國馬鈴薯生產省份中排倒數第4位。所以,不論是全國還是寧夏地區,提高單產是馬鈴薯生產中的主攻方向和值得研究的關鍵問題[3]。
大量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證明,合理施肥是提高馬鈴薯單產的最有效途徑之一[4-6],而有機肥替代化肥是推進化肥零增長和實現耕地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曹興明等研究表明:N、P、K和有機肥的合理配合施用能使馬鈴薯淀粉含量和淀粉產量明顯提高[7]。因此,通過研究不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施肥組合對馬鈴薯的塊莖產量、經濟性狀、經濟效益的影響,綜合評價其增產效果及投入產出比,為有機肥替代化肥在旱作區馬鈴薯生產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田間試驗于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陳溝村進行,土地平整,交通方便。前茬為冬小麥,土壤為黑壚土輕壤,肥力中等,有補充灌溉。海拔2 215 m,年平均氣溫5℃,≥10℃有效積溫2 260℃,無霜期138天,年均降雨量550 m,屬于高寒冷涼陰濕區。播種前土壤pH為8.16、全鹽0.29 g/kg、有機質31 g/kg、全氮1.47 g/kg、堿解氮149.2 mg/kg、有效磷18 mg/kg、速效鉀85 mg/kg。
供試品種為青薯9號;試驗肥料為尿素(N=46%),重鈣(P2O5≥46%),硫酸鉀(K2O=52%),生物有機肥(有機質≥45%,N+P2O5+K2O≥5%)。
試驗設6個處理,其中處理1(CK)為對照,常規施肥,即:(N-P2O5-K2O=16.0-7.2-2.4)kg/667m2;處理2常規施肥減少純量10%即:(N-P2O5-K2O=14.4-6.48-2.16)kg/667m2,增施生物有機肥75 kg/667m2;處理3 常規施肥減少純量2 0%即:(N-P2O5-K2O=12.8-5.76-1.92)kg/667m2,增施生物有機肥150 kg/667m2;處理4 常規施肥減少純量3 0%即:(N-P2O5-K2O=11.2-5.04-1.68)kg/667m2,增施生物有機肥,225 kg/667m2;處理5常規施肥減少純量40%即:(N-P2O5-K2O=9.6-4.32-1.44)kg/667m2,增施生物有機肥300 kg/667m2;處理6常規施肥減少純量100%即:(N-P2O5-K2O=0-0-0),增施生物有機肥750 kg/667m2。
各處理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117 m2(長18 m,寬6.5 m),12壟/小區,2行/壟,平均行距65 cm,株距27 cm,株數為3 800株/667m2。
苗期調查各處理出苗率,收獲時調查記載各處理的塊莖產量、單株結薯數、單株薯塊重、大薯率及植株農藝性狀(株高、莖粗、主莖分枝數)。
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
各處理株高范圍在125.4~138.6 cm,其中對照(處理1)株高125.4 cm,各個處理均較CK增加5.4~13.2 cm,增幅4.31%~10.53%;各處理莖粗為0.96~1.16 cm,其中對照(處理1)莖粗為1.08 cm,較對照增加的有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增幅3.74%~7.41%;各處理分枝數為2.5~3.6個,其中對照(處理1)分枝數為2.8個,較對照增加的有處理2、處理3、處理6,增幅10.71%~28.57%;各處理單株結薯數為3.8~7.6個,其中對照處理為5.9個,較對照增加的為處理2,增幅22.37%;各處理單株薯重為0.66~1.07 kg,其中對照為0.96 kg,較對照增加的為處理2,增幅11.46%;各處理大薯率為48.0%~74.0%,其中對照(處理1)為73%,較對照增加的為處理2,增幅1%。各試驗處理中,莖粗、單株結薯、單株薯重和大薯率分別居第1位是處理2(表1)。

表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經濟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塊莖產量和經濟效益最高的是處理2,產量為4 066 kg/667m2,較對照增產418 kg/667m2,增幅11.5%,純收入為2 930元/667m2,較對照增加402元/667m2;居第二位的是處理1,產量為3 648 kg/667m2,純收入為2 528元/667m2;其余各處理均較對照減產,減產40~1 693 kg/667m2,減幅5.2%~31.3%。減產的原因是在化肥純量施用降低20%~40%,施750 kg/667m2有機肥投入過高,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降低。因此從投產比來看使用處理2的配方經濟效益最好。

表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塊莖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
本文通過常規施用化肥(N -P2O5-K2O=16.0-7.2-2.4)kg/667m2作對照,比較5種不同用量的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施肥組合,調查分析各個處理對馬鈴薯的塊莖產量、經濟性狀、經濟效益的影響,綜合評價不同組合的增產增收效果及投入產出比。研究結果表明,在減少常規化肥用量10%和增施有機肥75 kg/667m2的施肥處理,其塊莖產量、單株結薯、單株薯重、大薯率以及純收入均達到最大,分別為4 066 kg/667m2、7.6個、1.07 kg、74%、2 953元/667m2,塊莖產量較常規施肥方式增加418 kg/667m2,增產11.5%,純收入增加402元/667m2。
在寧夏南部山區旱作雨養農業區,減施化肥增施有機肥能有效促進馬鈴薯的營養器官生長,有助于干物質積累、改善產量構成、提高商品率、增加經濟效益。建議施肥模式為:施用化肥(N-P2O5-K2O=16.0-7.2-2.4)kg/667m2和增施生物有機肥75 kg/667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