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鳳,劉 芬,吳重池,張 偉
(1.懷化市氣象局,湖南懷化 418000;2.麻陽縣氣象局,湖南麻陽 419400)
本地一季稻播種日期4月20日播種,5月26日移栽,7月30日抽穗普遍期,9月2日成熟收獲,全生育期135天。本地水稻生長情況如下:
出苗期:4月下旬中前期受低溫陰雨影響,早播的出苗率偏低、偏慢,但后期育秧天氣較好,今年秧苗總體生長狀況良好、分蘗較多。5月下旬~6月上旬晴雨間隔,移栽可正常進行。育秧移栽天氣總體正常。
分蘗-孕穗期:大田分蘗期氣溫26.6℃,比去年、歷年分別高1.2℃,1.6℃,為近30年第二高,分蘗進度較快,分蘗時間短。但日均日照時數僅2.6 h,比去年、歷年分別少0.8 h,1.8 h,不利于干物質積累;拔節孕穗期氣溫比去年高1.8℃,與歷年持平,但日均日照僅2.5 h,為去年的7.5成,歷年的4成。一季中稻大田苗勢表現為秧苗素質一般,抽穗期大田每蔸有效莖數偏少。此段農業氣象條件較差。
抽穗期:7月中旬中后期較多進入抽穗開花期,較歷年略提前,前期降雨充沛,抽穗期間有連續晴天,對抽穗開花比較有利。據調查,一次分枝數和歷年相近,結實率較高,空殼率很低。抽穗天氣總體偏好。
灌漿期:灌漿期平均氣溫29.2℃,較去年、歷年同期分別偏高0.5℃,1.9℃,成熟較往年有所提前,但極端高溫日數不多,危害少,較多8月下旬中期進入成熟期。日照時數231.5 h,比去年、往年略多,有利于光合灌漿,秕谷率較低。8月上旬、中旬有兩次明顯降雨過程,保證充足水分供應。灌漿天氣總體偏好。
收獲期:8月下旬中期~9月初期有一段連晴天氣,有利于水稻收獲,但從9月4日起遭遇兩周的連續陰雨天氣,導致大面積水稻無法及時收獲、晾曬,導致普遍的發芽現象。收獲天氣總體偏差。綜上所述,今年本區農業氣象條件偏差,尤其收獲天氣差,造成豐產不收,產量較去年減產1%。
綜合本地水稻減產的原因,除了與氣候條件偏差外,還有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
氣候因素。水稻每一生長期均有適宜生長溫度,最佳幼穗分化期適宜溫度在20~24℃、開花受精適宜溫度在24~29℃、最佳灌漿適宜溫度在26~28℃。任何偏離適宜溫度范圍的生長,都會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有研究證實:水稻抽穗前1~2周,環境溫度每降低1℃,都會降低水稻的結實率5%~7%。而此期一旦遇到低溫凍害,將直接影響花粉的受精率、枝梗的發育,最終降低水稻的產量。水稻灌漿期,承受的最低溫度范圍在16~18℃。一旦低于16℃,灌漿速度將降低,而籽粒成熟質量也大打折扣,當氣溫降低時,田間要灌水保溫,一般可以使用氨基酸葉面肥等來增強水稻的抗逆性。高溫對水稻灌漿也有一定的影響,水稻灌漿結實的高溫極限是35℃。
病蟲草害。病蟲草害同樣會導致水稻減產,由此,建議要結合生產經驗,在病蟲草害出現第一時間,既要抓住時機提早治理。不少稻農容易忽視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機,等到危害泛濫,在大量用化學藥劑往往為時已晚。而且,一些潛在的危害也會顯現。比如,害蟲強耐藥性、劇毒農藥殘留等,都會造成糧食減產又影響稻谷的品質。
水稻品種耐抗性差。在選種水稻品種時,多數稻農只關注產量,而忽視品種的耐抗性。種植耐抗性差,后期感染病蟲害幾率就高,將直接造成水稻減產。即使選栽高抗品種,播種前處理工作不到位,同樣加重病害機率,而影響后期的結實率。
水稻催芽操作不當。催芽可縮短種子萌發期,提高種子發芽質量。但是,不少稻民對催芽把握不當,選擇方法不合理。比如:浸種為催芽的重要環節,但是,時間太長而影響呼吸。還有為加快催芽速度,以薄膜覆蓋提溫。但是,往往種子因高溫缺氧而受害,這樣播種后基礎苗嚴重不足而減產。
稻田農藝管理不合理。懷化地形復雜,不少稻農在選栽水稻時,將不適宜水稻種植的山崗、丘陵等開墾為水稻種植地。這些地塊,高低不平,不利于灌溉,積水、干旱不均,都將影響水稻的高產。另外,在施肥方面,后期重施氮肥,導致秸稈脆弱而倒伏減產。還有,施肥不足,造成早衰減產。
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選種耐抗水稻品種,是解決本地水稻減產的首要措施。而且,自推廣種植效益來看,耐抗品種后期田間管理壓力小,無論經濟還是實用角度,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選種品種時,要考慮本地病害流行特點,要綜合本地氣候影響因素,針對性選種耐抗品種。選好的適栽品種,建議先進行2~3年的示范種植推廣,確保適栽性強且有高產潛力和質量后,才建議大面積推廣種植,切忌聽信廠家宣傳,盲目選種。
確定適栽品種后,播種前還要進行催芽,以增強種子發芽芽勢。多見的處理措施,種子浸清水,攪拌清除秕粒。撈出飽滿結實的種子,放陰涼處晾干,加藥劑包衣處理。或者,直接加藥劑浸種,用20%咪鮮胺每次2 500倍液浸泡,每次浸種5~6 h,用于驅殺病蟲害。浸種過程中,每半小時用木棒攪拌1次,直到完全浸泡。浸泡結束后,加清水清洗3~4次,徹底清除種子表面藥液,之后催芽。
催芽時不建議在太陽下暴曬,建議稻民用雙層、無病、濕潤麻袋催芽,將一條麻袋鋪好,把種子均勻地鋪在上面,再將另一條麻袋蓋在上面,催芽期間,控制溫度在30~32℃。經20 h后,稻谷即可發芽。
本地一季稻往年一般4月20日左右播種,5月26日左右移栽,7月30日左右抽穗普遍期,9月2日左右成熟收獲,全生育期135天左右。考慮到這些年氣候變化,建議播種期適當推遲,以錯過病蟲害流行高峰期。
選好地。土質肥沃的地塊,是水稻高產的基礎保障。懷化本地多山崗、丘陵,由此,首先應選土質肥沃、地塊平整的農田,作為水稻高產種植地,其次要方便引水灌溉,水稻整個生長過程都離不開水,因此,水源條件好也是保證水稻高產的重要條件,再次就是要選不容易滲漏的田塊,這樣的田地保水保肥效果好,為植株健壯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加強水分管理。水稻不同生長期,水分管理側重點略有差異。幼苗期、分蘗期,應保持2~3 cm淺水層,同時注意勤灌,以保持水體的問題,達到促生長的目的。中后期,注意田間排水,使光照直射稻田,通過烤田提升稻田微生物活力,減少水稻無效分蘗數。
孕穗期,為水稻生長發育關鍵期。期間,需水量較大,至少要保持3 cm以上的水層。考慮到此期,正值花粉減數分裂期。水層的控制,還要綜合外溫的影響。當溫度17℃下時,應控制灌溉水位在15~20 cm之間。后期慢慢回暖,可控制在正常灌溉水溫。水稻抽穗前1周,以間歇性灌水為主,起到提高水稻生長溫度的目的。
加強肥料管理。土壤肥力足,是稻苗健壯的基礎。針對水稻需肥特點,用肥注意氮磷鉀肥配施,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底肥配方施肥控制氮、磷、鉀在18:14:8,用配方肥用30~35 kg/667m2。返青期,追施尿素用8~12 kg/667m2。追施穗粒肥,用鉀肥用5 kg/667m2、尿素用3~5 kg/667m2。種植地中微量元素缺失時,底肥適量補充硅元素、鋅元素等中微量元素肥。配方施肥期間,注意多用秸稈還田等增施有機肥技術。具體地塊的配方施肥情況,可參照地方農技部門的意見,科學合理用肥。為實現高產的目的,配方施肥的同時,還應與其他農業措施(如良種選擇、標準化栽培、病蟲統防技術等)配合使用。
合理栽植密度,做好間苗、補苗工作,以確保稻田充足的養分和水分,滿足高產產出的營養需求。即使直播水稻,也要間苗,去弱留壯,保證田間稻苗整齊度。水稻補苗、間苗,應注意這些工作:
第一,機械插秧后1周,田角、漂浮秧需重新補栽,缺苗、斷苗的地塊也要補栽。第二,田間株間距小于20 cm,行間距小于10 cm處,可不用補苗。第三,水稻直播后2周,間苗,留壯。稀疏嚴重的空白處,注意補苗。直播苗,需多次間苗和補苗。第四,直播稻易倒伏。由此,播種不易密,否則易導致水稻莖葉桿細長,易倒伏。由此,針對直播苗,建議間苗為主,補苗為輔。
水稻補苗后,進入分蘗期后。打除草劑除草,能降低草害影響。選好除草劑,盡量用安全性好的丁草胺、二甲四氯等。打除草劑前,應追施尿素,用10 kg/667m2。或除草后,追施效果也不錯。
病蟲害防治,是確保水稻高產的重點。病害防治方面,常見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針對此類病害防控,務必掌握其發病規律,在大面積流行前提前組織預控。比如:遴選耐抗品種、提高土壤肥力、加強田間管理等,一旦發現有患病植株,及時拔除。選用高效低毒藥噴施,以降低藥殘,確保防控效果。蟲害防治方面,常見的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提前預防措施,水稻播種前做好土壤翻曬,加強土壤消毒,曬死田間越冬蟲卵。考慮到藥殘影響,可嘗試釋放益蟲、懸掛燈光誘殺等措施。必要時,推廣用生物制劑。草害防治,前期以封除殺除為主,后期重人工拔除、結合藥劑防治,效果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