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波,向 維,向安清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茶葉局,湖北宜昌 443413)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鎖金山村現有農戶550戶1 930人,主導產業為茶葉,現有茶園面積220 hm2,是全縣唯一的出口歐盟茶葉基地建設全覆蓋的村。村內有6家茶廠、3個茶業專業合作社。從2018年開始,我經常到該村茶園觀察,到農戶走訪,發現這里農作物比較單一,茶樹上基本不使用農藥,也很少有其它農作物需要使用農藥,批量茶賣出去時抽樣檢測百分百過關,但茶農的收益卻并不理想,平均年鮮葉產值不過2 000元/667m2(遠低于五峰年報茶園生產的平均值5 000元/667m2)。
1)肥力投入不足。長出的茶葉不夠肥壯,產量本身不高。
2)勞動力不足。年青力壯的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在家里務農的勞動力難以應季采下所有鮮葉,故在本地形成了名優茶手采,大宗茶機采,而機采的茶葉都很大的規律。
3)價格不理想。由于市場原因,價格不理想,影響茶農和茶企的積極性。
要想收益好,必須通過市場來實現。要得到市場認可,必須要有高質量的鮮葉和過硬的加工技術。通過各類培訓,提出一個適合本地的茶葉高培高管生產經營管理模式。
以戶為單位,按務農的人員,每人培育一畝當家茶園,高培高管,集中全程手采高檔名優茶。當家茶園以外其余茶園,在高培高管的基礎上,按3~4.5 cm左右的長度機采名優茶,努力提高機采技術。
新建一畝當家茶園時,把表層肥土移到旁邊,抽80 cm寬、80 cm深的槽,先回肥土墊底,施3 000 kg/667m2農家糞,加施250 kg/667m2漚制腐熟的優質餅肥,覆土到高出田平面20 cm,待下雨回落跌實后,用純度很高的優良品種無性系茶苗建園。通過一年一次15 cm、30 cm兩次定型修剪后,第三次提高10~15 cm,最后把茶園蓬面高度控制在55~65 cm高。水肥管理方面:在建園初期,只能用清水或淡糞水保持土壤水分,10月中下旬可根據秋冬季管理施用漚制腐熟的餅肥25~40 kg/667m2。第二、三年按成年茶園減半用肥。從第四年起,按成年茶園管理。其余茶園與當家茶園基本相似,肥料可放寬為茶葉專用肥和符合行業標準要求的有機肥。
茶樹樹冠培養是茶園綜合管理中的一項主要栽培技術措施。良好的茶樹樹冠結構是優質、高產、高效的基礎。茶樹樹冠的高矮、寬窄、形狀、結構,直接影響茶樹的生長、產量和質量。對已投產的成年茶園通過輕修剪,每年春茶或夏茶結束后進行。對投產多年,樹冠雞爪枝多或因受嚴重凍害的茶園進行深修剪,剪后骨干枝保持在40 cm以上。對樹勢較弱的茶樹離地面高度20~25 cm重修剪,將衰老茶樹地上樹冠離地10~20 cm臺刈更新復壯。在此基礎上,擬定為全手工采摘的當家茶園養成弧型蓬面。弧型蓬面有更大的光合面積,有利于增加產量。擬定為機采名優茶園,在春茶結束、夏茶采一輪后,剪去綠葉層3~5 cm養成平型蓬面,平型蓬面比弧型蓬面光合面積略小一點,但更有利于機采,可提高機采效率。水肥管理:當家茶園每年施250 kg/667m2漚制腐熟的優質餅肥。其余茶園,一是推行精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茶園基地土壤進行樣品采集和檢測分析,根據土壤肥力制定施肥方案,實現平衡配方施肥。二是增施茶樹專用肥、餅肥、無害化處理過的畜禽糞便等有機肥,利用沼液、種植綠肥實現化肥減量部分替代。
應用茶樹病蟲害智能無害化立體綠色防控技術,對茶樹進行無害化立體防控。冬季或開春適時耕鋤,耙除茶尺蠖等害蟲蟲蛹,減少越冬蟲源。通過人工清除茶園雜草,創造有利茶葉生長而不利病蟲發生的越冬的外部環境。對茶園實施合理修剪,疏通茶樹通風透光透氣條件,修剪的殘枝、枯葉帶出田外集中銷毀,減少害蟲基數。
分批勤采:摘除分布在嫩梢上的茶小綠葉蟬。簡而言之,以蟲情監測為依據,以生態調控為前提,以誘蟲燈、誘蟲板、性誘劑、生物農藥等防控手段為基礎,用理化誘控、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當農藥非用不可時,合理使用推薦用藥,按農藥標簽用藥,盡量采用非化學防治,實現茶樹病蟲防控無害化目標,確保茶葉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
合理采摘是指通過人為的采摘,協調茶葉產量和品質之間的矛盾,協調茶樹生育各方面的矛盾,協調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取得持續高產優質的制茶原料,實現茶園長期良好的綜合效益。生產中,需處理好采摘與留養、采摘質量與數量、采摘與管理等關系。全園高培高管,一畝當家茶園手采高檔鮮葉,其余茶園機采名優茶。茶葉的有效成分和水浸出物含量是由新梢頂到下部葉片逐漸下降的,不論新梢伸長程度如何,近頂芽的一芽一、二片嫩葉所含的兒茶素和水浸出物都比新梢下部的葉片多。所以大多數綠茶的采摘標準是一芽二葉或一芽二葉為主的茶葉。手采,這一傳統技術,廣大茶農都熟悉,一般春留魚葉、夏留1~2片真葉,采下標準的單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等制作高檔茶的原料,當家茶園全部手采,是追求極高的原料品質和單位面積的產值。同時,為了當家茶園全部手采落到實處,避免“采茶荒”,還要注重對其余的茶園推廣機采,力推機采名優茶。傳統名優綠茶的鮮葉一般要求一芽一到三葉,不同的產品類型和等級有不同要求。目前就生產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往復切割式采茶機而言,名優綠茶中高級機采鮮葉目標一般為一芽二葉及對夾葉以上嫩度的芽葉。名優綠茶機采時,春茶時期當樹體上一芽一、二葉及對夾葉的比例達到70%~80%時進行機采較為適宜,不僅可獲得最高比例的適宜名優綠茶生產的原料,而且鮮葉的采摘量較大,總產值較高;夏茶時期以樹體上一芽一、二葉及對夾葉的比例達到60%~70%時進行機采較適宜;秋茶時期則當40%~50%的新梢符合采摘標準時即可進行機采作業。
以戶為單位,按在家務農的人員,每人培育一畝當家茶園,高培高管,集中全程手采高檔名優茶,當家茶園年鮮葉產值可達到8 000~10 000元/667m2以上;其余茶園,在高培高管的基礎上,實行機采,努力提高機采技術,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按3~4.5 cm左右的長度機采名優茶,年鮮葉產值可達到5 000元/667m2以上。
在鎖金山村,目前茶農的收益并不理想,平均年鮮葉產值不過2 000元/667m2。芽茶一出來,滿田跑,到處采,沒有一塊田采好,又無力全部采下來;過幾天,茶稍大,又搶采毛尖;再之后,就機采大茶,這一混亂地忙下來,高檔茶沒采好,大茶也不理想,結果,平均年鮮葉產值不過2 000元/667m2。按新模式生產管理,當家茶園全程手采高檔名優茶,這是保障一部分高端消費市場的需求,當家茶園年鮮葉產值可達到8 000~10 000元/667m2以上。而當家茶園全程手采,已基本占用了能采茶的人手,其余的茶園,必須在高培高管的基礎上實行機采,而且要機采3~4.5 cm的名優茶,在把勞動力解放出來投入到當家茶園的同時,年鮮葉產值可達到5 000元/667m2以上。茶農收益將實現大幅度提升。
從2018年3月開始,我與茶農茶企經常討論:機采質量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價格水平?歷經三年多的時間,直到今年春茶快結束時,我們才突然想明白,這一生產模式成敗的關鍵其實在市場,在消費終端環節,在當家茶園全程手工采下優質茶葉的同時,當家茶園以外的茶園機采3~4.5 cm的名優茶,將會出現大宗綠茶的產量有所降低,而機采的3~4.5 cm的名優茶鮮葉產量將大幅提高,也就可以生產出數量較大的中高檔毛尖,而這一量產的產品,如果能在市場上快速銷售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就會反過來促進機采高檔鮮葉的發展。
這個生產模式讓茶農實現了收益最大化。試想,如果不機采名優茶,毛尖以上的鮮葉全部手采,絕對難以完成。一個人一畝當家茶園采好,已經比較充分地占用了手采的能力,不可能有更多的力量手采其它茶園。如果不能機采名優茶,就只能讓茶長更大之后機采大宗綠茶,生產坯茶,這樣,實際就把相當一批可制成中高檔名優茶的原料沒有很好的發揮其應有的經濟價值,是對資源利用不充分。
如果不能很好的培育、采摘當家茶園,就難以生產滿足高端消費者對頂級產品的需求,如果不能把當家茶園以外的茶園培育好,并且機采中高檔名優茶鮮葉,那么就無法滿足中高檔消費群體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分析并進行試驗,我認為這一生產模式的廣泛推廣應用,無論對于茶農或茶企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發揮茶葉產業的資源優勢,還需要創新茶企組織結構,提高采摘、加工質量,塑造產業品牌,適應、滿足消費者需求,引導培養茶葉消費者習慣,暢通消費市場,最終反過來促進茶農、茶企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