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劉媛媛,潘金彬,王 林,李 新△
(1.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保健醫療部/老年病科,天津 300211;2.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天津 300070;3.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影像科,天津 300052)
低鈉血癥是臨床最常見電解質紊亂類型之一,老年患者尤為多見[1]。其發生與諸多因素相關[2-3]。多種疾病以低鈉血癥為首要表現,如腫瘤性疾病[4-5]、肺栓塞[6]、心力衰竭[7]等。既往研究表明,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住院前就存在慢性持續性低鈉血癥,住院后因疾病進展而加重,部分患者出院時低鈉血癥仍未得到完全糾正[8-9],是導致患者再住院及死亡風險增加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0]。患者低鈉血癥未得到糾正的部分原因是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知不足、治療不當、預防不佳。因此,提高臨床醫生低鈉血癥相關知識知曉率、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預后迫在眉睫。為了解臨床醫生低鈉血癥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及學習要求,本研究采用手機“問卷星”收集資料進行了相關調查,旨在為今后工作提供依據。
1.1資料
1.1.1資料來源 2020年8月2日00:00 至2020年8月12日00:00采用手機“問卷星”收集相關資料,由臨床醫生填寫問卷。
1.1.2納入標準 (1)擁有智能手機;(2)愿意且能獨立填寫問卷。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采用手機“問卷星”收集資料,每個題目均為選擇題,通過問卷指導語說明調查目的,同時將生成的二維碼通過微信、群聊及朋友圈進行推送,采取滾雪球方法進行發布,并說明由臨床醫生進行填寫。在問卷調查實施前廣泛查閱相關參考文獻,明確問卷調查設計要點,最終設計以臨床醫生低鈉血癥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及學習要求現狀調查為主要內容的問卷。共完成調查問卷450份,有效問卷450份,有效率為100%。
1.2.2調查內容 (1)調查對象基本信息;(2)低鈉血癥相關知識;(3)學習內容等。
1.2.3質量控制 調研結束后由“問卷星”網站導出原始問卷,雙人逐項核對答案。對存在爭議的問卷經質量控制小組討論決定是否納入。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AS9.4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情況進行匯總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等。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基本情況 共調查450人,來自天津市331人(73.56%),北京市14人(3.11%),上海市4人(0.89%),廣東省19人(4.22%),山東省19人(4.22%),甘肅省14人(3.11%),河北省6人(1.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人(1.33%),浙江省4人(0.89%),湖北省4人(0.89%),吉林省4人(0.89%),內蒙古自治區3人(0.67%),河南省3人(0.67%),江蘇省3人(0.67%),黑龍江省3人(0.67%),陜西省2人(0.44%),安徽省2人(0.44%),江西省、云南省、四川省、遼寧省均為1人(0.22%),美國、澳大利亞、加蓬、剛果布等國家和地區5人(1.11%)。450人調查對象中男172人(38.22%),女278人(61.78%);年齡以30~<50歲為主[78.00%(351/450)];在三級醫院工作354人(78.67%),擁有高級及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23人(27.33%),擁有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學位287人(63.78%);工作年限以5~<20年為主[59.11%(266/450)],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n=450)
2.2不同調查對象低鈉血癥相關知識認知情況比較 調查對象所在醫院級別越高、專業技術職務級別越高、學歷水平越高回答問題正確率越高。88.44%(398/450)的調查對象認為低鈉血癥進行治療時患者病情在1周內被糾正,認為1~3 d者占56.22%(253/450),4~7 d者占32.22%(145/450)。52.00%(234/450)的調查對象認為低鈉血癥糾正率大于60%,見表2。

表2 不同調查對象低鈉血癥相關知識認知情況比較[n(%)]
2.3對低鈉血癥相關知識學習內容及要求 82.22%(370/450)的調查對象在從業過程中未接受過低鈉血癥專業知識培訓,且認為“有必要”對醫務人員進行低鈉血癥相關知識培訓;69.56%(313/450)的調查對象通過醫學書籍獲得相關知識,72.23%(325/450)的調查對象更希望通過線上或新媒體方式進行學習,見表3。

表3 對低鈉血癥相關知識學習內容及要求(n=450)
低鈉血癥是臨床最常見電解質紊亂類型之一。《2014年歐洲低鈉血癥診療指南》指出,低鈉血癥的完整定義不僅包含血漿鈉離子水平小于或等于135 mmol/L,還應包括機體水分含量相對增多及腎臟清除自由水能力下降而造成的血鈉水平降低[11];可見隨著醫學的進展,專業醫生對低鈉血癥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急性重度低鈉血癥加重了患者病情,增加了病死率,合并基礎疾病患者發生低鈉血癥更加重了患者病情,導致患者預后差,病死率升高。慢性低鈉血癥糾正過快可引起嚴重神經功能損傷,也可能增加老年患者跌倒和骨折的風險,誘發各種基礎疾病和并發癥,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各組織、臟器功能日漸衰退,其代償及調節功能反應遲緩,作者進行前期的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諸多疾病的惡化,甚至發生死亡均與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尤其是低鈉血癥密切相關[12]。低鈉血癥一直是“三基”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作為臨床基本功,是臨床醫生應知、應會、應該熟練掌握的一門基本技能[13]。但近年來,臨床醫生對低鈉血癥的診治似乎越來越不重視,導致很多患者低鈉血癥沒有得到有效糾正,從而影響患者預后,甚至增加了死亡的風險,也增加了患者及社會的經濟負擔。
本研究共調查450人,其中在三級醫院工作354人(78.67%),擁有高級及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23人(27.33%),擁有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學位287人(63.78%)。調查對象所在醫院級別越高、專業技術職務級別越高、學歷水平越高回答問題正確率越高。作者進行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對水、電失衡,尤其是低鈉血癥的診治應遵循“早發現、早治療、邊檢查、邊計算、邊治療、再檢查、再計算、再治療”的原則,從而提高其治愈率[12]。本研究中88.44%(398/450)的調查對象認為對患者低鈉血癥進行治療時患者病情在1周內被糾正[其中1~3 d為56.22%(253/450),4~7 d為32.22%(145/450)],有52.00%(234/450)的調查對象認為低鈉血癥的糾正率大于60%,48.00%(216/450)的調查對象的糾正率很低,但文獻報道的糾正時間為(4.33±2.34)~(7.12±5.22)d、糾正率為55.7%~63.4%[14-16],可見調查對象認為的糾正時間和糾正率與文獻報道的數據并不完全吻合,部分原因可能與治療中并未隨時復查患者血鈉水平而導致并不明確低鈉血癥是否得到糾正有關,其他原因尚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本研究結果顯示,82.22%(370/450)的調查對象在從業過程中沒有接受過低鈉血癥專業知識的培訓;對低鈉血癥相關知識“感興趣”者414人(92.00%),“非常感興趣”者153人(34.00%);覺得“有必要”對臨床醫生進行低鈉血癥相關知識培訓412人(91.56%),可見絕大多數調查對象對低鈉血癥相關知識認知度不高,也反映了調查對象對培訓的需求和緊迫性。在臨床工作中“關注”或“很關注”患者是否存在低鈉血癥275人(61.11%),但仍有38.89%(175/450)的調查對象對患者是否存在低鈉血癥并“不關注”,而問及是否覺得低鈉血癥影響患者短期或長期預后及在隨訪中是否關注患者低鈉血癥情況則有366人(81.33%)認為“是”,262人(58.22%)并“不關注”,可見雖然部分臨床醫生對該病并不十分關心,但依然認為該病會影響患者預后。
本研究對調查對象低鈉血癥學習方式和途徑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450人中通過醫學書籍獲得相關知識313人(69.56%),通過線上或新媒體進行學習91人(20.22%),更希望通過線上或新媒體方式進行學習325人(72.22%),可見雖然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學習低鈉血癥相關知識比例較低,但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人們也尋求更簡便、快捷、高效的方式掌握相關知識[17]。
本研究中63.56%(286/450)的調查對象反饋應該在問題答案中增加“不清楚”或“不知道”選項,再次顯示了部分調查對象低鈉血癥相關知識匱乏,以及普及低鈉血癥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同時更反映了此次調查的真實性和臨床醫生對低鈉血癥認識的現狀。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對低鈉血癥的認知、通過新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提高低鈉血癥治愈率、改善患者預后、降低醫療花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