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安明
(重慶市忠縣人民醫院放射科,重慶 404300)
反復動脈源性殘胃出血屬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見類型,常規胃鏡、CT檢查不易發現具體出血位置,內科藥物治療無效,導致患者就醫時間長、心理焦慮。介入放射診療技術對動脈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明顯優勢,能夠準確判定出血部位及病變性質,再給予出血動脈栓塞治療,從而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患者,女,73歲。入院10年前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行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反復出現黑便,多次住院治療,予止血、輸血等治療可緩解。本次于2020年6月9日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6.7℃,脈搏88次/分,呼吸21次/分,血壓89/57 mm Hg(1 mm Hg=0.133 kPa),慢性病容,營養不良;雙肺呼吸音稍粗,無干濕啰音,心界稍向左下擴大,心率88次/分,律齊,心音正常;中上腹見陳舊手術瘢痕,無腹壁靜脈曲張,腹部柔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墨菲氏征陰性,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未聞及血管雜音。
輔助檢查:腹部CT增強檢查提示胃大部分切除,吻合口未見明顯狹窄,局部血管迂曲(圖1)。胃鏡、膠囊內鏡提示殘胃局部黏膜充血、水腫,未見明確血管破裂出血。血細胞檢查:白細胞2.81×109L-1,紅細胞 2.12×1012L-1,血紅蛋白 60.0 g/L,紅細胞比容18.8%,中性粒細胞1.99×109L-1,淋巴細胞 0.57×109L-1,嗜酸性粒細胞 0.02×109L-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21.00 s,R-凝血因子活性 3.9 min。大便隱血試驗:顏色暗紅色,隱血陽性。

圖1 腹部CT增強檢查
常規消毒鋪巾,在局部浸潤麻醉下經右側股動脈穿刺成功,置入血管鞘,以5F RH導管、2.7F微導管分別插至腹腔干動脈、胃左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胃網膜左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影像顯示:胃右動脈、胃網膜右動脈未見明顯顯示,胃左動脈細小,胃十二指腸動脈、腸系膜上動脈供應區域未見確切對比劑外滲征象;胃網膜左動脈增粗,其供應的胃腸吻合口區域局部分支走向迂曲,可見少量斑點狀對比劑外滲征象(圖2),提示該區域有出血。用2.7F微導管超選擇性插至胃網膜左動脈遠段,以適量聚乙烯醇微粒(大小560~710 μm)給予栓塞,復查DSA未見明確對比劑外滲(圖3)。介入栓塞術后半年患者未見上消化道出血表現。

圖2 超選擇性胃網膜左動脈造影

圖3 胃網膜左動脈遠端分支栓塞后造影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疾病,多由炎癥、潰瘍、門脈高壓性食管胃底靜脈破裂、腫瘤病變等所致,一般發病急,變化快,臨床表現為腹痛、嘔血、黑便、貧血、失血性休克等,病情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反復殘胃出血在臨床中少見,只占上消化道出血的一小部分。本例患者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反復上消化道出血,其原因為:(1)畢氏Ⅱ式手術改變了胃十二指腸正常解剖和功能,導致胃酸水平降低、十二指腸液反流,有利于細菌過度生長[1],容易使殘胃及吻合口炎性充血水腫、糜爛;(2)患者年齡較大,微循環功能下降,殘胃及吻合口區黏膜易出現慢性缺血、缺氧,出血病灶修復較緩慢,甚至不能徹底恢復至正常狀態;(3)患者不合理飲食,粗糙食物對吻合口黏膜刺激較大,可能導致再次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具體部位及性質常需要靠胃鏡、CT檢查來明確。胃鏡檢查直觀,發現出血灶可直接在內鏡下止血。CT檢查主要排除腫瘤性病變,其中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顯示正常血管走向、解剖變異及有無血管畸形[2]。DSA檢查可在單位時間內獲取大量圖像,并且對病變區血管進行動態觀察,有利于實時判斷造影劑外溢、聚集等異常表現,尤其對動脈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明顯優勢,能夠快速明確出血部位與出血病變性質[3-4]。本例患者多次內鏡檢查未見明確出血灶,CT檢查未發現腫塊及血管畸形,DSA檢查明確了具體出血位置為胃網膜左動脈遠端局部分支破裂,為下一步介入栓塞治療提供了依據。
上消化道動脈源性出血的治療方法較多,少量出血時采取內科藥物治療,常用凝血酶與奧美拉唑聯合治療可以得到確切臨床效果[5-6];中至大量出血時除藥物治療外可在內鏡下止血,危急時刻行外科手術治療;對內鏡下止血失敗又不能耐受外科手術者則選擇介入治療。介入動脈栓塞治療具有微創、高效、安全、并發癥少、恢復期短、可重復性強及不破壞原解剖結構等特點,對動脈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肯定[7-11]。通過DSA檢查明確上消化道具體出血部位,以微導管超選擇性插至靶血管,給予微彈簧圈、明膠海綿顆粒或聚乙烯醇顆粒栓塞,從而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同時,上消化道具有豐富的血管和大量的側支循環,胃壁內部吻合較為豐富,因此,栓塞出血動脈后很少發生管壁壞死的情況[12]。本例患者胃網膜左動脈代償性供應殘胃,其末梢分支局部破裂出血,給予聚乙烯醇顆粒栓塞后出血停止,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介入診療技術對反復動脈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殘胃出血)的診斷價值較大,治療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