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瑞華 李盛
(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湖北 武漢 430300)
急性膽囊炎是肝膽外科最為常見的急腹癥,主要是由于膽囊管阻塞和細菌侵襲引發的膽囊炎癥,右上腹陣發性絞痛是其典型的臨床特征,還可伴有明顯的壓痛和腹肌強直〔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飲食結構的變化,急性膽囊炎的發病率也不斷升高,其易發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漸增多,由于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現象,高齡急性膽囊炎患者也愈來愈普遍〔2〕。外科手術是急性膽囊炎的主要治療手段,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是治療急性膽囊炎的金標準〔3〕。LC雖然可及時切除病灶,但急診手術術中轉開腹的風險較高,對于高齡重癥急性膽囊炎患者來說,選擇創傷性更小、及時有效的治療極為重要〔4〕。臨床研究表明,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PTGBD)結合LC的序貫療法在治療高齡急性膽囊炎患者,表現出一定的優勢〔5,6〕,本文探究PTGBD序貫LC對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創傷應激、能量代謝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治療的老年急性重癥膽囊炎患者9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4)和研究組(n=48)。兩組年齡、性別比例、發病時間及基礎疾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入組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膽囊炎;存在膽囊管結石;年齡≥60歲;發病48 h內入院治療;符合PTGBD或LC手術指征;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積極配合檢查與治療。排除標準:心、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心肺功能、造血系統嚴重異常;存在精神疾病、溝通障礙等。
1.3方法 患者入院后給予一般的支持治療,包括抗感染、吸氧監護、靜脈補液、禁食,必要時予以鎮痛藥物。對照組直接行LC,研究組經PTGBD后1~3個月內行LC。對照組全身麻醉后,取頭高腳低仰臥位,分別于臍孔下10 mm、右腋前線肋下3 cm和劍突下3 cm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氣腹(8~12 mmHg),放置腹腔鏡、套管和操作器械,顯露患者膽囊三角,夾閉并切斷膽囊管和膽囊動脈,順逆行結合切除膽囊,最后常規清洗與縫合。研究組局部麻醉后,在超聲引導下經膽囊床上中1/3交界處穿刺入膽囊(避免損傷肝臟血管和膽管),置入18號穿刺針回抽,抽出液為膽汁時放置6~8F豬尾巴導管,深度4~6 cm,經超聲再次確定導管位置放置正確后固定,并連接引流袋,監測患者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待臨床表現改善后行LC。
1.4觀察指標 ①手術情況,記錄兩組LC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轉開腹手術情況及術后住院時間。②肝功能指標,術前(對照組為LC術前、研究組為PTGBD術前)和LC術后3 d時,抽取靜脈血檢測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轉移酶(GT)。③炎癥因子和應激反應指標,術前和術后1 d時,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皮質醇(Cor)及去甲腎上腺素(NE)。④免疫功能指標,術前和術后1 d時,流式細胞技術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⑤機體能量代謝指標,術前和術后1 d時,檢測能量代謝指標〔單位時間內患者的耗氧量(VO)與二氧化碳的產量(VCO)〕,計算能量消耗(REE)和呼吸商(RQ)。⑥隨訪,患者均于術后3個月入院復查,統計并發癥情況,如切口感染、胃腸道不適、肝臟損傷、膽漏、腹腔出血等。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LC手術情況的比較 研究組LC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LC術中轉開腹手術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LC手術情況的比較
2.2兩組肝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AST、ALT及γ-G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術后兩組AST、ALT及γ-GT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且研究組AST、ALT及γ-G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炎癥因子、應激反應指標、免疫功能指標及能量代謝比較
2.3兩組炎癥因子和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 術前,兩組CRP、IL-6、TNF-α、Cor及NE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術后兩組CRP、IL-6、TNF-α水平顯著降低,Cor、NE水平顯著升高(P<0.05),且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CD3、CD4/CD8、IgA、IgG及IgM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術后兩組CD3、CD4/CD8、IgA、IgG及IgM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且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5兩組能量代謝比較 術前,兩組REE和RQ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術后兩組REE顯著升高,RQ顯著降低(P<0.05),且研究組REE顯著低于對照組,RQ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6兩組隨訪情況比較 術后均未失訪,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25%,切口感染、肝臟損傷、膽漏各1例)顯著低于對照組(20.45%,切口感染、胃腸道不適各3例、膽漏1例、腹腔出血2例,χ2=4.084,P=0.043)。
老年患者體內應激能力下降,大多臨床表現不太典型,發病初期容易被忽視,延誤病情,一旦出現嚴重不適感,可能病情已進入較晚的臨床階段〔7〕。同時,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心、肺、肝、腎等多方面的內科基礎疾病,突發急性膽囊炎極其兇險,病情變化快,容易出現膽囊壞疽,誘發感染性休克,尤其是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在局麻下進行手術操作有極大風險〔8〕。目前,對于急性膽囊炎的外科主要治療方式有LC、PTGBD,以往對于不適宜手術治療的患者,常采用抗生素等藥物保守治療,但藥物控制不佳時疾病會進展為膽囊壞疽穿孔、彌漫性腹膜炎等,PTGBD的應用可迅速減輕患者感染癥狀,為后期LC手術提供良好條件〔9,10〕。本研究結果表明PTGBD序貫LC治療對于老年患者來說,術后恢復更快、手術創傷更小,安全性更高,與既往文獻報道基本相符〔11,12〕。
應激反應和免疫功能是反映機體術后創傷和恢復能力的重要指標。急性膽囊炎患者急性發病時期,體內IL-6、TNF-α等炎性因子大量合成與分泌,作用于肝臟改變肝細胞合成蛋白模式,快速促進CRP的合成、釋放,誘導患者相關病理生理變化〔13〕。同時,手術創傷也會引起機體產生大量的CRP、IL-6、TNF-α等炎癥因子〔14〕。本文結果表明手術治療可有效控制患者病理性炎癥反應,但手術刺激也會引起CRP、IL-6、TNF-α水平的升高;相較于單純行LC,PTGBD結合LC序貫治療引起的創傷更小。機體受到感染、炎癥、創傷等各種因素刺激后,會出現全身非特異性應激反應,表現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和交感-腎上腺髓質的強烈興奮,調節體內Cor、NE水平。外科手術也屬于創傷性操作,機體會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體內Cor、NE水平明顯升高〔15,16〕。手術創傷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免疫功能的抑制或損害〔17〕。本研究結果表明PTGBD序貫LC治療對高齡患者免疫抑制作用低于單純LC治療。
另外,機體在應激狀態下,往往會出現高代謝表現,這也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氧耗增加、能量消耗增加的主要結果〔18〕。本研究提示無論是PTGBD序貫LC治療還是LC治療,患者在術后恢復期都會出現能量供應不足的現象,但單純LC對機體能量代謝的影響要更大,可能是PTGBD序貫LC治療對機體的消耗更小。
但PTGBD中需要注意幾點:(1)確定穿刺入路內無結腸肝區和肺底組織,避免出現嚴重并發癥;(2)穿刺置管成功后,將膽囊內膽汁抽盡,防止剩余膽汁滲漏入腹腔而誘發局部炎癥;(3)引流管置管深度約5 cm較好,減少置管滑脫和導管打折的概率;(4)PTGBD術后囑咐患者減少改變上腹部形態的動作,并定期更換引流袋,以保持引流管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