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怡超 張強
【摘 要】本文基于對南寧、百色兩地青少年和中學教師的調查研究,分析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在廣西青少年群體中認知不足及傳承不夠的問題,提出應該積極構建家校社三方和諧共助的教育生態系統、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注重教師隊伍培訓等對策,以加強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
【關鍵詞】本土傳統文化 青少年 認知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04-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近年來,國家持續注重加強對青少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陸續出臺了《加強和改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文件。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應充分挖掘其立德樹人的作用。廣西依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歷經多次文化融合,形成了獨具地域人文特色的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其具有原生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特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對青少年堅定文化自信、樹立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本文通過對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現狀進行調查研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對廣西青少年的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
一、研究思路及調查情況
為深入了解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情況,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在確定樣本地市和調查對象后,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確定樣本學校師生。考慮到抽樣樣本應該具有代表性,本次調查選擇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和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革命老區百色市。作為廣西的首府城市,南寧市常駐外來人口及流動人口較多,因此在文化氛圍上具有包容開放及多元交融的特征;而百色市作為廣西少數民族人口較多且地方傳統文化影響力較大的地級市,具備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客觀條件,這兩個地級市的樣本一定程度上具有全區代表性。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
通過對教育場域相關理論研究及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與傳承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從全面性、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出發,筆者編制了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兩部分。學生問卷的調查對象是南寧、百色兩市部分普通中學的初、高中學生,教師問卷的調查對象為這些學校的部分專任教師。
(二)受訪者基本情況
本研究借助問卷星網絡調查問卷系統,對廣西南寧市和百色市的部分初、高中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到學生有效問卷共4323份,其中初中學生問卷3645份,高中學生問卷678份;收到教師有效問卷共383份,其中初中教師問卷260份,高中教師問卷123份。學生問卷中男生占比43.3%,女生占比56.7%,學生的性別結構比例基本均衡。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壯族學生占比57.65%,漢族學生占比37.27%,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占比5.08%,從民族結構來看以少數民族學生居多。而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中有50.39%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綜合情況了解得較為全面。
二、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現狀
(一)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
從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觀態度來看,當前,廣西初、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普遍對本土傳統文化持較高的興趣和認同感,但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持較強的認同感,并持熱愛的情感態度。在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92.67%的學生表示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感到認同和自豪。從感興趣情況來看,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72.47%的學生表示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持較高的興趣,有63.38%的學生表示有興趣繼續深入了解并學習某項廣西本土傳統民族技藝。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中學生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多浮于表面,對這些文化現象背后所蘊藏的內涵、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了解有限。參與問卷調查的師生中,43.3%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多,70.5%的受訪教師也認為學生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多。
從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情況來看,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普遍表示對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中“飲食、起居文化”“節日文化”“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比較了解,其中,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77.93%的學生表示了解廣西本土節日文化。在廣西地方傳統節日文化中,“三月三歌圩節”最為廣西青少年學生所熟知,有81.63%的受訪學生表示了解“三月三歌圩節”的起源與內涵。但是學生對其他類型的文化項目了解相當有限,如對銅鼓、壯錦、桂劇、地方戲等其他廣西本土傳統文化項目的起源與內涵了解不多。
從學生對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主動性來看,75.64%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平時偶爾會主動了解一些廣西傳統文化知識,18.69%的受訪學生表示平時會經常主動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從了解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來看,學生主要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家里長輩傳授、學校課堂講授,以及書籍、報紙、期刊等傳統紙質媒體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從傳承和保護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議來看,參與調查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多主動學習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層面應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同時,社會層面也應多組織開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活動,相關部門應積極完善傳承發展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宣教措施。
(二)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
廣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主要依靠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協作。從學校教育層面來看,當前多數普通中學并沒有專門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獨立課程,也很少甚至沒有組織開展過有關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還是通過在相關學科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實現其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有些學校則通過開設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再從學生參與學習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來看,中學生還是更關注中、高考考試科目的學習;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受訪學生的態度普遍表現為不主動但會按學校的要求參加學習。從社會教育層面來看,利用課余時間前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社會公共場所學習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況,在廣西中學生群體中并不普遍。從“課余時間是否會去報名學習家鄉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一題的作答來看,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65.42%的學生表示不會。從家庭教育層面來看,多數家長并沒有做到很積極地對孩子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引導;而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中有52.74%的教師認為家長對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持無所謂的態度,在不影響學習成績的情況下可以學習,這一態度反映出當前我國大部分中學生家長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不夠。
三、加強廣西青少年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的建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新時代背景賦予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這就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對青少年進行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積極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和諧共助的教育生態系統,讓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這一過程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適宜青少年接受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和載體,強調多種教育方式融會貫通,提高廣西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一)積極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和諧共助的教育生態系統
加強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職責,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協作,更要減少不正常的“內卷式教育”,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首先,應該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立場應該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在學校教育場域下,應盡量減少功利化的教育行為,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從課程設計、管理與實施、資源開發等維度,統籌建立全面、系統、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在家庭教育場域下,要關注家長自身教育方式的轉變,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不能以“唯成績論”作為對孩子評價的標準,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自身修養的提升,以身為范,學習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關注孩子的心智變化,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要加強來自社會教育場域的作用,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場館的教育功能,如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社會公共場館,利用其特有的文化傳承情境條件,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間開展青少年及家長能夠共同參與體驗的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從而加強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依托校本課程培養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學校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始終占據著最主要的位置,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中介,也是承載傳統文化的主要工具,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結構,有助于青少年在課程學習中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中小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再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抓手。這類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具有本土地方性的顯著特點和優勢,青少年在課程學習中較容易代入生活情境。相關教研人員可以將學校所在地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梳理,立足學情,設計并組織開展如校園選修課、研學活動等形式的學習活動。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廣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可得到有效弘揚,學生也能在校本課程的學習中逐漸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三)注重教師隊伍培訓,促進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
教師在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在學校教育場域中,能否有效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傳統文化素養水平的高低。從教師隊伍的培訓情況來看,當前中小學教師很少有針對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訓,調查結果顯示,有79.37%的教師表示在過去一年里沒有參加過針對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水平提升方面的培訓。要有效落實對廣西青少年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務必把教師培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加強教師職前培訓,在師范院校或師范專業中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從“準教師”的人文素養開始抓起;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強教師隊伍的在職培訓,讓教師在做好學科教學的同時還能夠做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起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的教師培訓機制,逐步打造出高水平的傳統文化傳承教育骨干隊伍。
總之,在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認知不足及傳承不夠的情況下,應該積極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和諧共助的教育生態系統,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以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要注重教師隊伍的培訓,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以促進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承及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鵬舉.廣西多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與全民教育[J].傳承,2020(2).
[2]黃高鋒.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文化挑戰與對策[J].青年探索,2009(3).
[3]程偉.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誤區與重構[J].當代教育科學,2018(7).
[4]柏晉萍,吳麗.小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5).
[5]馬文琴.加強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6(18).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社科聯社會智庫課題“教育場域下廣西青少年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認知與傳承的調查研究”(編號:Gxsklshzk20202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姚怡超(1988— ),女,廣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基礎教育研究、教研培訓教育等工作;張 強(1992— ),男,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建組織員。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