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情感表現力的策略,提出教師應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啟迪,通過音樂烘托、詩意解讀、活動支持、綜合訓練等,對接學生學習實際,對舞蹈內容、舞蹈動作、舞蹈表演、舞蹈情感等內容進行科學處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舞蹈表現力。
【關鍵詞】舞蹈教學 舞蹈表現力 情感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145-02
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教師圍繞學生情感表現力培養來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心理的覺醒,促使學生深度理解舞蹈豐富內涵,對舞蹈展現形式有更理性的思考,逐漸形成舞蹈表現能力;教師借助音樂營造舞蹈表現氛圍、對舞蹈作品做深度解析、利用活動展開情感培養、推動綜合訓練進程,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表現能力,進而在不斷探索和發掘中形成舞蹈基礎認知。
一、音樂烘托,營造情感表達氣氛
舞蹈表現離不開音樂的支持。教師要做好音樂作品的篩選和應用,讓音樂作品對舞蹈學習形成多重輔助。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愛好存在差異性,對音樂作品的認同感也呈現多樣性,因此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和舞蹈表演時,要依據學生音樂興趣做出理性選擇。舞蹈屬于動作藝術,也屬于情感藝術。如何將情感付諸動作,如何將肢體語言與情感形成對接,引導表演者和觀眾建立心靈共鳴,是舞蹈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選擇舞蹈表演音樂時,教師需要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節奏對接、匹配設計、情感互動。節奏對接,是指學生進入舞蹈展示環節,需要節奏來帶動,而音樂肩負的責任就是帶動節奏,保證學生能夠在音樂節奏帶動下展示舞蹈,確保音樂和舞蹈的高度協調。舞蹈與音樂的匹配設計,需要教師有融合思考的意識,對舞蹈內容和音樂情感做對接分析;唯有高度一致,才能形成匹配,其相應烘托作用才能發揮出來。情感互動是舞蹈表演時要呈現的內容之一,為此教師需借助音樂展示做情緒調動,讓學生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做展示。
如在舞劇《花木蘭》的編排中,教師在征詢學生意見后,最終確定了大家比較熟悉的流行歌曲《只要平凡》。當音樂響起時,學生都情不自禁地進入節奏之中,舞蹈動作展示更為舒展,表現出花木蘭毅然決然的精神。由于音樂節奏舒緩,舞蹈展示像心靈絮語,在訴說中形成情感表達風格。為激發學生的情緒,教師還專門邀請兩名學生做配唱,使舞蹈展示漸入佳境,學生情感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對舞蹈動作展開對應設計,與學生一起研究修改方案,使舞蹈教學獲得豐富成效。在教學回顧反思時,學生對音樂選擇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結合學生興趣取向做出音樂配設,成功調動了學生舞蹈情緒,使學生自然進入舞蹈音樂融合環境之中。從表現可以看出,學生的情緒調動是比較到位的,因為其節奏適合情感表達。這說明教師對舞蹈理解較為深刻,同時學生在配唱和配樂中找到了情感發泄點,其舞蹈更具表現力。學生對舞蹈的理解受到音樂的影響,情感共鳴自然形成。
二、詩意解讀,強化情感理解認知
由于舞蹈作品一般都有創作背景,教師對此需要格外重視,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解讀內容,促使學生順利找到情感對接點。舞蹈沒有人物對白等內容,需要通過畫面動作來推演情節,如果不能對其背景做必要的解讀,學生則難以進入角色之中,對舞蹈的展示也會存在缺陷。學生對比較熟悉的舞蹈內容有生活感知體驗,而對古代舞蹈、民族舞蹈、域外舞蹈則比較陌生,如果教師能夠借助多媒體展示做具體的解讀,其助學效果會更為到位。
舞蹈作品背景解讀要體現在幾個方向。首先是舞蹈專業涉及的知識內容。學生對舞蹈的理解需要一些專業知識的支持,因而教師有意識地傳授一些舞蹈專業知識,有利于學生對舞蹈的理解。其次是舞蹈教學不能只是動作的拼湊,而是要對接其思想內涵。教師通過對舞蹈作品深刻寓意做發掘性解讀,對舞蹈表達情感做對應感知,給學生傳遞更為準確的信息,讓學生對舞蹈產生更專業的認知,對情感表達有更專業的體現。最后是舞蹈帶有地域色彩和文化屬性。不同地域的舞蹈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支持,因而教師要對這些背景因素和舞蹈特點進行重點分析,給學生提供學習內化的機會,以提升其情感表現力。教師需要對背景素材進行整合處理,以提升解讀效率。
民族舞,是指帶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在教學民族舞時,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需要做好必要的教情準備,借助多種教輔材料,利用信息渠道廣泛獵取,對民族舞進行專業解讀。我國民族眾多,而不同民族有不同舞蹈,這些舞蹈不僅表現形式存在差異,其情感展示也有不同特點,如蒙古舞、藏族舞、新疆舞等動作幅度較大,彰顯一股豪情,表達一種熱情;而傣族舞、苗族舞、朝鮮族舞蹈,則顯得較內斂,表達的是細膩的情感。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不同民族的舞蹈表演,要求學生對現場學習進行展示,找到情感表現切入點。
教師對舞蹈背景和文化屬性開展對應解讀,給學生帶來知識積累的機會,同時學生對舞蹈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情感表達便有了一定的方向,操作起來也會更為順暢。民族舞有文化背景支持,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民族文化特色做對應解讀,其滲透效果會更為豐富。學生通過媒介等渠道,對民族舞蹈有一定的了解,這是重要學情。教師針對性地做出輔助解讀,能夠形成較好的情感對接。
三、活動支持,提升情感感知頻度
舞蹈訓練、舞蹈表演、舞蹈競賽、舞蹈宣傳等,都帶有集體活動的意味。教師在組織活動的同時,需要對學生情感表達給予更多關注,鼓勵學生在集體互動交流中逐漸找到情感對接的機會,在不斷體驗表演中建立情感認知基礎。中職學生對舞蹈表演活動較為重視,因為要當眾展示舞蹈動作,需要追求更好的表演效果,更需要情感的輔助。教師抓住學生心理進行調動和組織,借助團隊力量展開滲透,其指導效果會更為突出。
由于舞蹈教學活動形式眾多,教師需要進行篩選,針對舞蹈作品內容實際,使學生接受實際做出理性安排。例如,在帶有游戲娛樂屬性的活動中,教師要注意選擇一些內容活潑、形式單純的舞蹈,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展開表演;在正式表演中,教師需要選擇帶有正能量或者具有教育內涵的舞蹈內容,給觀眾帶來視覺震撼;在文化宣傳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生活進行內容選擇,或者推出自主創作的舞蹈內容,給觀眾帶來更多思想啟迪。
如廣場舞,最早是大爺大媽鍛煉時跳的舞蹈,如今已經演變成一種新的舞蹈形式,而且帶有時代色彩,其受眾群體不局限于老年群體,很多青年和少年都加入其中。教師要求學生自主成立團隊,自由選擇曲目,創編一套廣場舞,并準備參加集體演出活動。學生對廣場舞比較熟悉,自然有主動參與的熱情。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一些修改建議,讓廣場舞創作活動順利展開。特別是針對情緒內容的設置,教師適時做出提醒,要求學生傳遞正能量并表現出喜悅感。經過反復訓練,學生集體創作的廣場舞不斷呈現出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表演,并以賦分形式作評價,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為鼓勵學生,教師還專門制作了廣場舞合集,以視頻形式傳輸到網絡上,讓更多人看到這些作品。
由于教師推出的廣場舞創作任務是較為貼近生活的訓練內容,學生喜聞樂見,創作熱情很高,獲得了不錯的調動效果。學生進入集體創作環節,需要對廣場舞音樂背景進行選擇,還要對舞蹈動作進行系統創設,特別是情感表現是重點要求,這些操作都可考驗學生的集體智慧。一個廣場舞創作任務,為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學習體驗機會,表現出教師設計的精準性,同時對學生形成了心靈沖擊。
四、綜合訓練,形塑情感表現能力
由于學生對舞蹈的理解處于不同層級之上,教師需要借助訓練任務做調動,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不斷提高自身舞蹈認知能力,激發其情感成長動力。由于舞蹈訓練帶有綜合實踐的味道,涉及動作設計、音樂感知、情感表達、形象塑造等多項內容,教師還要對學生的接受實際做出具體分析,設計合適的訓練目標或者推出訓練活動,以滿足不同群體學生學習需求。
綜合訓練需要綜合設計。教師結合教程進行創新探索,需要從幾個角度展開思考。首先,由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具有差異性,在訓練設計時,需要有一定的學情調查,提升音樂匹配性。學生受到音樂的沖擊時,其感官和心靈都會受到觸動,進而其訓練程序會順利開啟。其次,在學生進行面部表情訓練時,要注意其眼神的運用。眼睛是心靈之窗,如果不能形成專注眼神,舞蹈表現會大大失色。眼神訓練需要有具體的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最后,肢體語言管理要到位。舞蹈是動作藝術,每一個動作都包含特定的內容。學生在展示舞蹈時,常常會出現走神的情況,或者出現動作不連貫的現象,這些都會破壞情感的表達。教師在訓練要求上要做出針對性設計,確保綜合訓練順利展開。
如“拉丁舞”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對拉丁舞動作要領做展示,還要對其面部表現和眼神等細節做規劃,讓學生組建小團隊,在具體表演中找到不足。學生進入團隊訓練環節,先集體研究動作要領,對肢體語言進行對應設計。教師深入學生中間,在觀察學生表現之后,從技術角度做矯正指導,對學生的眼神投放和肢體動作展示等做出細致糾正,促使學生逐漸找到表達感覺。在課堂集體表演展示時,教師利用手機錄制表演視頻,并反復在班級中播放,給學生欣賞和評價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學習,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教師組織學生以團隊形式展開訓練,能夠發揮集體智慧作用,同時學生在交流展示反思中形成的學習認知會更為深刻。從學生訓練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設計是比較有效的。特別是制作表演視頻,給學生提供了觀賞反思的機會,促使學生在不斷糾偏思考中建立情感表達認知。
中職舞蹈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情感表現力,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由于學生對舞蹈的理解呈現出差異性,教師要掌握學生學習興趣取向以及對舞蹈表現的理解,對教輔手段做改進設計,對舞蹈訓練方式方法做創新處理,以有效提升學生情感表現力,滿足不同群體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形成嶄新的舞蹈學習悟性。舞蹈學習和表演,需要豐盈情感的支持,而學生大多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在情感表現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技術方面進行管理,還要在示范操作和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嬌艷.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有效措施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8).
[2]林萌愉.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創新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
【作者簡介】劉 茜(1982— ),男,漢族,廣西柳州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講師,現就職于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舞教學。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