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要:體育大課間是近年來在課間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校參與的新型課間活動形式,是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重要體現,同時,是促使陽光體育得以實現的重要表現形式。體育大課間具有內容多樣、練習強度適宜、時間較長、形式靈活等特征,學校以此為依據具體實施,對學生在校園內緊張的學習狀態起到調節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如此,大課間活動還促進了學生和學校的共同發展,展現了學校健康發展的風貌。
關鍵詞:大課間 陽光體育 身心健康 創新發展
一、體育大課間產生背景
從2004年國家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學生體質健康達標檢測結果文件可以看出,國內中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主要集中在耐力、力量和爆發力上。除此之外,體重超標的學生所占比重也持續上升,視力下降的學生數量居高不下。綜合來看,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因此,要確保學生每天的訓練達到預期效果,首先需要確保學生一小時的訓練時間得到充分保證,體育大課間是訓練時間得以確保的重要形式。在陽光體育運動的大環境下,農村學校的課間操也正在朝著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方向轉變,其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訓練方式的多樣化和訓練時間的顯著加長。
二、大課間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一)目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狀況堪憂,學生的身體素質差已不再是個例,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如今的孩子同以往的孩子相比,體質差得已不是一點點,運動量太少導致小胖墩日益增多。記得十多年前,絕大多數六年級的學生每分鐘能完成30個仰臥起坐,而現在能夠完成的學生少之又少。以往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很少有骨折的,現在有時在墊子上翻個前滾翻都有骨折的,單雙桿的動作更是無從下手,本人也嘗試了單雙杠的教學,簡單的課堂目標都難以實現。學校的體育老師和相關研究學者都明確表示:當前學生的身體素質已經呈現連續下降的趨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營養太好,又不加以節制,獨生子女整日沉溺于手機游戲中,不愛運動,缺少時間鍛煉,學校考慮到學生在校園的安全,體育課上不敢加大學生的活動強度,家長只是一味盯著分數不放,根本不重視學生的身體鍛煉,也有不少學校為了應付年終檢查,大課間活動只維持了幾天。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全國中小學生中,認為缺乏鍛煉是體質下降原因的學生占到了70%,而平時沒有養成良好鍛煉習慣的學生竟高達65%,能夠達到每天一小時鍛煉的學生占比僅為18%。
(二)陽光運動大課間的開展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改善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可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讓學生走出教室,感受陽光,放松身心,從而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交流環境,不斷提升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促使學生養成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增強體魄,形成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優良品格,同時,促使學生形成敢于挑戰、堅忍不拔的良好品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讓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激情。同時新鮮的室外空氣,和煦的陽光能使學生健康成長,陽光運動大課間活動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學校大課間活動的實施
本人觀摩了幾所農村學校的大課間活動,形式上基本大同小異,都是以課間操為主體結合其他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我們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時間安排制定合理的活動項目,采納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建議,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活動內容。下面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當前大課間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案做簡單說明:
(一)確定大課間的時間為上午九點十分至九點四十五分,時間為35分鐘
(二)內容安排
以《時代在召喚》廣播操為主體,全校同學參與,廣播操要求動作整齊,動作到位,能反映學校的精神面貌。活動內容為集體兔子舞,學校全員參與,在歡快的音樂節奏的伴隨下,學生只需要對上節奏,動作的幅度自己把控,達到活動全身關節、伸展經絡、愉悅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還附帶其他相關體育活動,如呼啦圈、踢毽子、跳繩等。以班級為單位,各個班級的班主任和體育委員組織活動,同時也是整個活動進行的監督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盡量參加活動,最后結尾部分由《回家》做音樂伴奏,各班級有秩序地回到班級。
如何能達到以上要求呢,學校主要通過班主任監督和少先隊的檢查來實現。每周舉行例會,將活動結果予以公示,并形成完善的條例制度,納入各個班級的考核之中,這就是我校大課間實施的基本狀況。
四、大課間活動的發展和創新
學校開展大課間活動以來,對學生的生理和心里起到的成效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以外,還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大課間活動是學校對外展示的窗口。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如何把大課間活動越辦越好,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體育設施和體育器材的健全
要想體育大課間活動達到預期效果,首先必須要確保訓練場地和訓練器材切實滿足現實需要。作為學校而言,必須要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場地和器材能夠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除了制訂詳細的設施采購和安裝計劃,還應當不斷完善和改進現有的體育鍛煉軟硬件設施。如建設標準操場、籃球場、排球場、手球場地等,并且能創造條件增添自制的、簡易的體育器材供學生鍛煉使用,給大課間負責人員和體育教師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靈活組織和安排教學設施的選擇空間。
(二)大課間活動內容的創新和評判方法的改進
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已經有幾年時間了,大部分農村中小學都是以廣播操為中心與其分類活動如健美操、武術套路、太極拳等相結合的模式,剛開始對學生是有吸引力的,但時間一長,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的同學會產生厭倦感,這樣就失去了大課間活動原有的目標和意義。對于組織和領導人來說,大課間活動應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讓大課間活動充滿更多的色彩,主體部分廣播操應及時更新,適時通過廣播操比賽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班級上報給學校的活動,全班成員必須全員參加,在選取活動項目上,我認為應結合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最喜愛、最擅長的項目,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收獲良好的鍛煉效果。
(三)學校大課間負責領導和體育業務人員自身的不斷學習
各中小學應把大課間活動作為與外界交流的窗口,不斷帶領有關人員到外校學習和參觀,同時把自己的大課間活動向外界展示,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從而不斷提高和完善本校的大課間活動,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李詳.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9.
[2]錢金梅.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8(8).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