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軍 徐源玎 農媛媛 潘邦藍 馬維智
摘 要:文章以“互聯網+美麗鄉村課”的探索形式,對我國互聯網助力鄉村教育的狀況進行分析。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回顧了“互聯網+”鄉村教育發展的背景、模式以及現狀,再結合本項目開展的過程闡述其模式對鄉村教育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文章分析和討論農村學校存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師人才資源不足等問題,并提出完善互聯網授課配置、提高教師隊伍對互聯網應用能力等對應的建議,以期為“互聯網+”鄉村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教育;互聯網+;信息技術
0 引言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使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不斷深入發展,加快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助力產業信息化,培育各行業領域發展新動能。“教育是興邦之本”,是人才培育的基礎。受經濟、地理、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城鄉的教育資源存在著顯著的差距。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不斷與各領域行業交融創新,“互聯網+”的模式走進人們的生活,通過互聯網助力鄉村教育,實現教育幫扶,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新的模式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必然在認識和經驗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基于互聯網形式對兩所教育相對落后的鄉村學校進行線上實時授課,并從課堂實踐出發,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背后的原因、展開思考。
1 “互聯網+”鄉村教育概述
1.1 相關概念界定
王振頂[1]認為,“互聯網+”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從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是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社會各個角落連接起來的網絡。“+”是指將互聯網作用于傳統的各行各業,與產業深度融合,為各行業的發展提供支撐動力和產業革新的創新力,實現社會資源與信息的共享、調度和支配。
鄉村教育是指我國農村地區以農村人口為主體,進行不同類型的教育和所擁有的教育資源的總體概括。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推動鄉村教育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十分重要的基礎工程。
“互聯網+”鄉村教育就是以實現教育目標為核心過程,通過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農村地區的教育相結合,優化和整合教育資源,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應用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為學習者提供靈活、優質、個性化的遠程教育的新型服務模式,實現教育轉型和幫扶,促進鄉村教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2]。
1.2 ?“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發展進程
在國家倡導下,人們開始將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相結合,打造新的經濟模式,用信息技術激發傳統行業的活力,創造出社會發展的新局面。最初“互聯網+”這一新的模式應用于工業、農業等領域,而在教育領域發展緩慢,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
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更多的人意識到互聯網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加上新技術的涌現賦予教育新的形態,從而形成了全面的、系統的,對鄉村教育產生顛覆性影響的“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相對于傳統教育而言,“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具有便捷、實用、跨越時空界限等優勢,其次它更加強調開放性,能夠滿足學生更多的需求。
“互聯網+”鄉村教育不僅僅是鄉村教育順應信息技術時代的發展,也是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區域教育資源的需要。2018年4月16日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了“互聯網+”鄉村教育的新方向,以遠程教育形式為主,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這些政策為廣大農村地區的鄉村教育振興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引擎,以信息化的方式促進鄉村教育形式轉變,提高鄉村教育質量。
1.3 ?“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對鄉村教育的影響
1.3.1 對教育形式的影響
相比于傳統的教育方式,“互聯網+”鄉村教育融入先進的網絡教學理念,其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會逐漸改善鄉村教育的方式,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打造農村教育新范式。
1.3.2 對學生的影響
學校在制定課程時,不僅僅要考慮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還要考慮滿足兒童在技能價值、情感、審美、創造等各方面的需要。學校通過互聯網向學生輸送優質的興趣課程,豐富他們的課程體系,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1.3.3 對教師的影響
“互聯網+”鄉村教育會轉變老師傳統的教學思維,給教師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加強教師的信息素養。通過觀摩、學習線上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本地教師的教育理念、信息素養和教學方法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2 “互聯網+”鄉村教育面臨的問題
2.1 農村小學硬件設施有待改善
互聯網發展迅猛,但有些鄉村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經濟技術水平落后,信息化多媒體設備建設不完備,對已有設備的后期維修和定期檢查不夠。此外,農村小學還存在網絡信號不穩定,話筒收音效果差,直播教學卡頓的問題。
2.2 教師綜合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基礎保障不健全,鄉村學校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從教師來源看,部分教師并不具備完善的教師素養,且一人教授多門課程,導致農村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普遍較低,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操作運用實施能力不足,配備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一般只用來放映課程PPT,難以滿足教學發展需要。
另一方面進行線上教學的志愿者教學能力不足,課堂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只停留在對教材的講解,還不能夠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2.3 教學課程缺乏銜接
用以線上支教的課程資料在內容設計方面有失考量,不系統、不科學,與學生課本不銜接,與學生需求存在出入。例如項目組在教育教學課程中存在主觀預測,沒有基于項目點小學學生的客觀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地設計和講授。現有的課程沒有形成體系,結構參差不齊,對學生來說是零散的知識點,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3 促進“互聯網+”鄉村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互聯網教學設施配置
為了確保農村學校配備相對完善的“互聯網+”教育的硬件設施,政府需要努力實現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籌措多元化。政府增加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專項財政資金,同時拓寬與大學生公益社團、公益組織、培訓機構募集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的渠道。并且,將專項資金真正落實于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中,補齊設備缺口,配備專業人員,對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檢查、維修[3]。
3.2 提升教師隊伍的互聯網教學能力建設
學校定期開展教師互聯網信息技術實操運用的培訓,并通過獎勵機制來鼓勵教師積極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增加教師對外交流的機會,學習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能力。此外,政府通過改善鄉村教育環境,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如薪資、住房補貼等多項措施來吸引優秀人才,帶動教師隊伍能力的發展。
3.3 促進學生需求與課程供給的有效銜接
學校增強互聯網教育課程的針對性與科學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設計出適用的課程體系;聯合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機構和組織,搭建既滿足學生個性化、社會化需求,又能整合優質教學資源的互聯網教育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豐富教學內容。
4 結語
為順應教育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運用新興技術建設教學服務平臺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互聯網+”鄉村教育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這需要政府、社會、高校等各界人士依托“互聯網+”的優勢,與時俱進,合力打造符合鄉村教育發展的線上教學平臺,建立精準化、規范化的“互聯網+”鄉村教育體系,從而解決“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的主要問題,促進教育資源均等化,推進鄉村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振頂.“互聯網+”的含義認知、構成創新及其語言影響[J].語言文字應用,2017(2):74-82.
[2]席東風.互聯網+教育助力鄉村振興[J].山東工業技術,2019(7):237.
[3]羅敬.基于改進型FIAS農村小學同步直播課堂交互問題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編輯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