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優化,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審美感知力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與引領,特別要注重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感知力包括了對事物的聲音、顏色、形狀等外部形象的感知,也包括了對事物所傳達的情感、象征意義、價值取向等的感知。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的能力,這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基于美育理論展開教學,挖掘文本中的各種審美元素,促使學生全面提升審美感知力。
一、創設情境,聚焦審美對象
席勒的審美教育理論認為:“讓美走在自由的前面……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創設自由的審美情境,促使學生能展開個性化審美感悟。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文字、圖片、視頻多元結合的多媒體課件中獲得感悟,促使他們將注意力凝結并聚焦在審美對象上,這樣就能更好地展開下一階段的審美活動。
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教師嘗試創設美的情境,給學生播放多媒體課件,在其中展現赤壁的自然景觀,并展現和赤壁之戰有關的影視劇作品片段,此外還展示一些體現作者蘇軾人生經歷的內容。這樣就促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到了作品的豪邁之氣和歷史滄桑感。此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聚焦蘇軾展開分析,說說蘇軾此時眼前所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他的內心之中又想到了一些什么,他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學生嘗試表述自己腦海中想到的場景:“作者此時看到了長江浩瀚無邊,驚濤駭浪洶涌而來。而此時他的內心之中也波濤洶涌,他想到了當年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周瑜當時十分年輕,而他卻能指揮千軍萬馬。然而作者想到自己已經一把年紀,卻空有報國的想法,難以實現自己的宏圖遠志,所以他的內心中十分悲傷。”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對作品的美有了整體感悟。
在審美感悟的過程中,若教師能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創設審美情境,那么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急于討論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就能更接近審美對象。這樣就促使美育過程變得順其自然。
二、指導美讀,讀出作者情感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作品并不是由作者一個人來完成的,而是由讀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的意義是讀者帶著自己的閱讀期待在閱讀過程中積極、主動闡釋和創造而形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美讀,嘗試喚醒他們的閱讀期待,進而讀出作者的情感。正如學者葉圣陶所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學習《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誦讀這首作品,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注意到的是這首作品的韻腳,他們發現其押的是“i”韻,開口不大,在誦讀時整體給人一種凄婉低沉的感覺。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結合作品中的詞句,進一步分析隱藏在其中的情感。學生發現:“在這首作品中所用的意象都展現出了秋日的寂寥,如黃花的凋零、細雨敲打梧桐等,這些也都襯托出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展現出了她的哀愁。”由此學生認識到這首作品的整體基調是“愁”。教師繼而又嘗試引導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那么,你知道作者此時正遭遇了什么嗎?為什么她的人生會如此悲涼呢?”學生嘗試基于知人論世的思想展開分析,很快就發現作者當時經歷了國仇家恨,生活狀態很不如意,所以她就更需要在作品中展現自己的“愁”。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深入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變化。
在美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文本,從單個形象的感悟進入到對整體意境的把握。此時學生逐步提升了審美感知力,同時也提升了閱讀興趣,挖掘出了作品中的美的因素。
三、喚醒不羈的想象,深化美的感知
多媒體資源和網絡資源拓展了人們的學習道路,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有助于促使他們調動審美感知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搜索一些背景資料,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更形象生動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嘗試再現作品中的各種場景,這樣他們的理解能力會更深入。
在學習《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的時候教師給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讓他們看到獨自賞菊的女子形象,并引導其展開想象,思考該作品體現了怎樣的人物形象,她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繼而促使學生獲得更多美的感知。如有學生發現:“這首作品展現的是女子房間中的場景,從香爐、龍腦香等物品中,就能看到房間的環境十分雅致,這就讓人聯想到住在其中的主人公是否也是一個美貌的女子形象。”教師繼而引導學生想象:“那么,這位女子的心中為何憂愁呢?”學生結合詞句展開分析:“作者在重陽節思念親人,她感受到了寂寞,因此給丈夫寫了這首作品。從這首詞中,能感受到她對丈夫的愛,雖然作品也寫愁,但是卻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學生的想象力更為豐富,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其復雜的心緒。
教師要注意適當使用圖片和視頻,要將其作為引子,主要目的是喚醒學生的想象力。若多媒體變成主要手段,使用頻率過高,反而有可能破壞文字本身的內涵和魅力,進而破壞學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四、課外拓展,挖掘更多美的因素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收錄的文章大多都是作者根據審美法則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其中包含了人類各個領域中的美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先挖掘課本中的美的元素,體會語言美、結構美,然后再拓展開來,展開課外閱讀,并嘗試體會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其它美的因素。這樣學生能了解更多美的形式,促進審美感知力發展。
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課外拓展閱讀,嘗試品讀《紅樓夢》全書,教師還推薦學生觀看《紅樓夢》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挖掘出各種美的元素,展開對比分析,了解小說如何更好地改編成戲劇。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嘗試分析作品的結構特點,思考如何能圍繞中心事件描寫人物,怎樣運用多種不同的手法展現人物形象,如何能將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整合在一起。此外,學生還思考了小說和影視劇的差異點,學生發現:“影視劇能直接通過展示形象的方式來體現美,但是小說則不一樣,需要用細節描寫的方式體現出美,而且還可以通過心理、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展現美的人物形象。和影視劇相比,小說體現美的方式更為含蓄一些。”在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還嘗試了解《紅樓夢》展現的歷史背景,體會其中展現的社會美。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挖掘美育因素,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掌握豐富的文化遺產,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掌握多樣化的表達手段。在拓展閱讀中,學生的視野更寬闊,審美感知力也能得到持久發展。
五、組織社團活動,豐富各種形態的美
馬克思的審美教育理論認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自由地發揮個性的能力,進而促使人自由地發揮個性的潛力,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課外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嘗試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展現美。這樣能起到內外滲透的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雷雨》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課后社團活動,在戲劇社活動中,學生要自主閱讀《雷雨》全文,并嘗試展開表演。在表演戲劇的過程中,學生要試著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現美,首先是在人物形象上要體現出真實性,學生要嘗試了解周樸園、魯侍萍等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思考他們行為的合理性,在演繹臺詞的過程中還要思考如何能在動作、表情上展現出人物的特點,通過調節語調、語速等方式更好地展現臺詞。在劇情演繹時,學生要思考如何能讓在演繹原情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編,嘗試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不僅如此,學生還嘗試在道具設計、場景設計和海報設計上下功夫,嘗試將自己對作品的感悟融入進去,同時也展現出美。在這樣的戲劇社團活動中,學生對于話劇的了解更為深刻,同時也認識到戲劇的特點,了解如何展現戲劇人物,學習效果自然有所提高。
教師要注意在拓展第二課堂的時候也要結合各種語文元素展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戲劇社的活動,組織辯論大會、詩詞大會等,這樣學生不僅能更好地感受美,而且還能全面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學者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感知和領悟美,這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關鍵,也是審美素養的核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各種審美教育理論展開教學,促使學生體會到作品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形式美等各種美的元素,繼而更好地展開閱讀活動,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產生情感共鳴,進而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葉建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審美感知力滲透培養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20(32):45-47.
[2]吳申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審美感知力滲透培養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D),2019(6):34-36.
溫艾玲,廣東省新豐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