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是初中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并且學科的綜合性和多維性較強,語文學科功能發揮的好壞與否,都會影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而就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開展情況來看,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長期采用復習舊課到講授新課最后練習鞏固的循環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探索活動,久而久之,容易打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因此,初中語文課堂的課程教學改革亟待進行,為了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標準都應該進行有效的調整。希望通過課程的改革,增強語文課堂的生機和活躍性,讓語文教育的生命豐盈起來。
一、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語文學科的性質要求
初中語文學科具有多重屬性,不管是在學生的學習還是生活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語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基礎性等等各項屬性。在日常的交往活動中,語文也能為人們的交流提供重要的語言基礎。除此之外,在語文課上,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豐富多彩的文化,通過在語文課上與初中教師一起對語言材料進行分析和講解,感受到語言的藝術性和魅力。正是由于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多重屬性的性質,如果只采取單一的課堂講解模式,只會讓學生逐漸失去語文的學習興趣,只有在有效的對課堂的授課模式進行調整,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育形勢發展的要求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加,更需要具備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只有在課程改革中才能不斷完善教師的教學方法,從長遠的發展考慮學生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更多創造性的人才。
二、初中語文課堂存在的弊端
從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還是存在各種問題,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不高。許多語文教師依然在課堂上只負責講,而學生只負責聽,這樣的講讀型語文課堂長期下來必然是一種無效的勞動,課堂只會呈現出死氣沉沉的狀態,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調動。存在這樣的課堂弊端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語文教師教育思想觀念過于保守和封閉,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片面認為在課堂上只要把知識點講透,學生就能夠理解和掌握。卻沒有意識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異。其次,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責任心不強,只是把語文課堂當做是自己的一項任務,喜歡照本宣科的走捷徑,所以沒有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課程的設計。正是由于教師這種故步自封的教育思想,才會導致語文課堂呈現出機械單調的教學氛圍,并且長期得不到教育質量的提升。
三、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策略
(一)注重學生良好預習習慣的培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預習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環節。學生主動對課文進行預習的行為能夠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活躍氛圍的基礎。只有逐漸引導學生自發的學習行為,才能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學生的主動學習活動能夠促進對自身學習潛能的開發,新課程標準就有明確的要求,必須抓好學生在初中這個關鍵時期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漸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課外閱讀的學習習慣。其中,預習環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先導環節,這個階段并不只是讓學生對詞語和文章的大致意思進行學習。讓學生在預習活動中逐漸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觀念和習慣,反而更加重要。例如,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的內容對詞語進行理解和掌握,在通讀課文后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記錄下來。對于存在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在課文中進行圈畫,通過這些細小的預習行為,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存在不愿意動腦思考、不主動思考的現象,出現這個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不平等,教師把自己的地位擺在更高的位置,學生容易對教師產生距離感和畏懼感,在學習過程中不敢提出質疑,認為教師所講的就是對的,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足,難以得到思維的發展和培養。因此,面對語文課堂上存在的這個問題,教師應該改變課堂地位不平等的現象,在課堂上與學生創建平等的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主動的進行思考,而不是由教師針對某個問題強制學生進行思考。任何學習活動都不能缺少思考的環節,有思考才會有學習,才能在課堂上逐漸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方式。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能力比較薄弱,本身所掌握的知識不多,并且長期處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逐漸形成了不愛思考,不愿意思的習慣。教師要改變學生在傳統教學中受到的思維影響,積極鼓勵學生對自己存在疑惑的知識點或內容進行提問,與學生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學關系,在課堂上多與學生進行互動,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當學生犯錯時,教師盡可能用平和的心態面對,耐心地為學生解疑答惑,當學生出現一些低級錯誤的問題時不能直接反駁對學生施加心理壓力,而應該及時激勵他們,給學生肯定的態度。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學生才能以坦誠的一面來進行表達和學習,構建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
(三)針對語文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學生所學習的語文教材蘊含著大量的文化知識,教師的任務就是帶領學生對這些教材進行分析和理解,挖掘教材內部的文化內涵,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語文課堂上能夠獲得的不僅僅只有基礎知識,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文化知識。針對語文教材的不同內容,教師應該思考采取哪種教學措施才能實現對學生文化內涵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選擇合理的教學措施。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應該從深度上進行研究,挖掘知識所涵蓋的文化內涵,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例如教師在講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應該認識到這篇課文,要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深入的理解,還應該回歸到整個作品的內容上進行教學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因此可以利用課堂的時間給學生介紹魯迅先生當時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通過文化背景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寫作情景,剖析作者的寫作思想。讓學生能夠深深體會到魯迅先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如何創作這個文學作品的,引導學生有效把握課文的主旨,體會文章字詞句段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四)開展語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師要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就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該從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出發進行考慮,在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實施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通過語文合作學習的方式構建高效課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探討話題,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參與到課堂的討論過程中,實現自主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春》這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和討論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針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些不同的想法都從側面反映出了學生在思維上存在的差異,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看法,實現思維的碰撞,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在交流和學習中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
參考文獻:
[1]潘玉婷.讓語文教育的“生命”豐盈起來[J].師道,2015,000(009):35-36.
[2]郭爽.中職語文教學中生命意識的培養[D].魯東大學.
[3]李利中.對話課堂:讓生命在快樂中拔節[J].中學語文,2011,000(012):25-26.
高宗淵,甘肅省平涼市第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