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語文教學期間,教師如何調動學生思考的主動性、有效解決學生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辨力以及思維品質,成為連接屏幕兩端師生對話的關鍵。為此,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了下面的探索。
一、案例背景
1.教材背景。統編版高一語文新教材需完成與18個學習任務群相對應的單元學習任務,量大、難度高,其中思辨性閱讀與寫作對高一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在高一語文必修(下)第二單元的學習中,如何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何有效解決學生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和寫作,完成所有的單元任務,成為線上教學時期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
2.技術背景。為了方便學生回看授課視頻,我校選用的網絡平臺是“企業微信”,只有當學生申請發言并打開視頻時才能進行直接交流,但是到現在為止學生的申請發言沒有成功過,所以交流都是靠評論區中的文字輸入。而文字輸入速度慢、字數受限,加之新教材課時緊張,課堂時間有限,師生很難通過“企業微信”的評論區進行直接、充分的互動和交流。但是,師生之間的線上交流如果出現問題,很有可能會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不知道學生的思維程度,無法設計出貼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案。而學生很有可能會放棄提問,放棄深入的閱讀和思考,作為學習主體被動接受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內容。久而久之,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難免會降低,學習的興趣和愉悅感也會被消磨。
3.學情背景。我執教的班級偏理科,學生整體思維活躍、善于思考,但是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表達能力、寫作水平普遍欠佳,個別男生還存在渾水摸魚的情況。雖然經過高一第一學期發散式“興趣提問”的預習訓練,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有所提高,能夠提出一些比較有趣的問題,并做一些簡短的分析或評議。但是思辨性還需提高,尤其是思辨性寫作的能力更需加強。
二、問題提出與解決方法
鑒于上述情況,我認為在在線教學過程中,思辨性閱讀與寫作如果不通過教學設計落到實處,學生的思考就得不到激發和及時反饋,思辨性思維也很難得到發展,屆時課堂效果與學習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思辨性閱讀與寫作將成為空談。因此,教師需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為線上語文教學注入“思”的活力。只有學生真正地思考了,才有可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才有可能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促成更為深入的閱讀與思考,進行思辨性閱讀與寫作。
要解決學生“思”的問題,教師可通過在線教學資源共享的便利條件,課前收集學生的預習提問與心得,創設課堂情境,課后共享學生的作業、擴充資料等。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實現思辨性閱讀與寫作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及思維品質。
三、設計實施
在高一語文(下)第二單元教學設計當中,為了及時高效地在線指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我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設置了8個環節。
1.在線征集學生的單元預習及提問,匯集所有學生預習提問之后進行篩選、辨析,將優質問題與教學設計緊密貼合,確定單元任務及每一課時的任務。這樣做不僅可以了解學情,知道學生的問題在哪里,還可以將所有問題整理成一個word文檔反饋給學生,通過在線分享預習提問,促成師生、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不同的問題代表著不同的需求,暴露出不同的問題,有助于教師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有助于學生拓寬思路、打開視野。
2.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問題創設情境,嵌入師生在線交流,促使學生思考,進行觀點交流,在論辯中逐步達成每一課時的分解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辨性。在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當中,為學生搭設好支架,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從對表象的分析逐步推進到對本質的探究。
3.課堂講解戲劇閱讀方法,適時拋出一些有價值的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想象與共情,從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分享能夠解決他們疑惑的相關閱讀資料到微信群,師生共讀。通過對于問題的延伸性探究,鼓勵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提高自己的認知。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訓練課堂上所學的對戲劇語言言外之意的揣摩、人物形象分析、戲劇背后深層意義的挖掘,也能引導學生對當代社會文化與社會正義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探究,使學生的思考不再局限于課文、戲劇,轉而關注現實,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思考的能力,將他們感受到的良知、悲憫等轉化為他們對生命價值、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思考。
4.請學生尋找藝術表現中的審美變形。因為這種審美變形,實際上是作者認識和控訴這個世界的手段。通過讓學生思考、探討為什么劇作家要設置這樣的審美變形,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分析、判斷審美變形背后的畸形與困境。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感受戲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哲思以及悲劇的永恒正義。
5.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思辨性寫作,以此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檢閱教學效果,分析學生思辨力的發展情況。如選擇《雷雨》中某一人物形象,通過戲劇矛盾、動作、心理、臺詞等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復雜人性;你是如何理解《哈姆萊特》中“生存還是毀滅”的(可對照英文版),你自己是否具有哈姆萊特的精神品質等。
6.閱覽學生所有習作,進行word批注,將學生習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稿分享到微信群,并在下一次上課時在線進行講解以及思辨性寫作指導,進一步提升學生思辨性閱讀與寫作的水平。與此同時,表揚思考有深度、視角選擇獨特的學生,鼓勵學生繼續強化問題意識。
7.如果個別學生有問題或需要幫助,借助微信視頻一對一進行探討,以便答疑解惑。因為課堂時間畢竟有限,個別學生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解決學生的困惑,還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愿意在跬步中前進。
8.借助技術手段,布置任務,讓學生完成在線戲劇表演,在表演當中進一步進入戲劇人物的內心、進入戲劇的情境當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推翻自己之前的某些認知,形成新的認知。表演后可讓表演的學生自評,或讓其他學生評價表演如何,以此來讓學生完成思辨。
在整個過程當中,教與學都是動態化問題生成與解決,將所有教學都切實落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邊界、消弭“代溝”(學生對時代語境很難把握)、提升學生對名篇的思辨性論說品質,加強學生的思辨性表達,以書面的形式完成學習辯論、觀點闡發,最終實現所有單元任務及單元學習目標。
四、教學成效
根據學生的預習提問設置教學環節,貼合學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互動比較好,能夠回應課堂提問,并且跟著教學進度不斷地思考。課后,能在課堂內容的基礎上,完成對于某個問題的思辨性寫作。通過思辨性寫作的小訓練,能夠看出一半以上的同學能夠認真思考并形成有邏輯的文字,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較好。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有的同學思辨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抒發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有觀點,但是文字的支撐缺乏一定依據和邏輯,還需提高;有的同學還沒有進入思辨性閱讀與寫作這個層級,停留在簡單的“我認為”,卻無法深入分析。整體而言,為線上語文教學注入“思”的活力,仍然非常重要。無論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還是對學生思辨能力、審美能力、表達能力等的提高都有著顯著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效。
五、實踐反思
通過在線預習提問分享、課堂互動、課后反饋,整個教學過程以問題為核心。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當中,以問題和任務為導向,不斷借助新問題以及問題的解答來重組知識、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使語文學習自動化、目標化、擴展化、深度化。這不僅為課堂、也為學生課后的語文學習,甚至是人生,注入“思”的活力,促使學生在觀察世界與生活的同時,穩步提升思辨力。但是,對于個別還沒有進入狀態的學生,還需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帶領學生閱讀、思考,逐步提升思維品質。通過大量的閱讀、提問、寫作小訓練,來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以及思維層次。另外,技術層面還需提高,由于技術手段有限,在線戲劇表演這一環節處理地比較簡單,沒有達到既定的效果。在之后的教學中還需多聽、多看、多思、多請教、多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Julie Corkett, Blaine Hatt and Tina Benevides.Student and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he connection to reading and writing.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Revue canadienne de léducation Vol. 34,No.1(2011),pp.65-98.
[2]魏戈.人如何學習——解讀恩格斯托姆的《拓展性學習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15(03):169-181.
[3]鐘啟泉.讀懂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王寧.走進新時代的語文課程改革[J].基礎教育課程,2018(1).
[5]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王旭,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青浦分校教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