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由李吉林老師所提出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出較為真實、生動的情境,能夠以活潑有趣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直觀的知識,從而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中,高效掌握課堂知識,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1.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有動力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而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2.認識的直觀原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3.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情境教學中的模擬往往是以課文中的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作為對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增加,有助于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二、當下初中語文課堂運用情境教學法的現狀
1.為情境而情境
情境教學法作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師用來改善課堂氣氛的重要教學手段受到師生們的青睞,但也存在著“開課必先創設情境活躍氣氛”等濫用現象。教師不該僅僅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否則就擾亂了正常的文本內容,需要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靈活創新授課方式,為每堂課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法。
2.重“境”而輕“情”
之所以叫情境教學,那么必然的是“情”與“境”不可缺其一。但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追求情境教學中的“境”,而對其“情”的重要性視若無睹,這種做法是極不科學的,無“境”就不能發生“情”,但是無“情”,那么“境”也就成了無血無肉的空架子。
3.隨意設置情境
初中階段每學期都有不同的課程標準和授課內容,每冊語文課本里有詩詞、散文、小說以及文言文等不同體裁篇目,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對于不同的課程內容創設的情境缺乏針對性,難以達到預期的課堂效果,同時虛耗了有限的課堂時間,教師應當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來創設情境,確保情境教學法的創新意義。
三、課堂中創設情境的常用途徑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面地提出教學任務,而后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
1.生活展現情境
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例如:在學習朱自清《春》這篇優美散文時,讓學生親身實地來到大自然的懷抱,踏踏春草、看看春花、嗅嗅春風、沾沾春雨,倘若客觀條件受限,教師以語言引領學生回憶曾經的游春、踏春等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實現生活情景再現,進而領會《春》的語言美、意境美、結構美。
2.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例如:在學習魏學洢的《核舟記》這篇文言文時,向學生同時展示一組現代木雕模型和幾枚風干后的桃核,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時,提醒學生考慮到作者當時所處的年代背景,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在“長不盈寸”的桃核上再現宋代文壇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依然極其困難,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自然而然體現,激發學生對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贊嘆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贊美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3.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例如:在學習紀昀《河中石獸》時,通過展示連續的動態掛圖或于黑板上繪畫草圖,幫助學生理解石獸翻滾原理,說理既直觀又清晰;在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時,課前準備曲中意象圖片,通過組織學生現場拼圖,將曲中的十種意象合理布局,組合出一幅凄涼的秋郊夕照圖,幫助學生理解白描手法的同時領會天涯斷腸人凄苦悲涼的心境。
4.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其中的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例如:在學習蘇軾《水調歌頭》這一課時,文章屬于古典詩詞,學生在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方面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水調歌頭》,讓學生在欣賞歌曲時融入文章的情境,以輔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
5.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于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6.語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創設情境的五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給初中語文課堂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改變了“注入式”教學那種負擔重、效率低的被動學習狀況,轉而針對初中學生思維的特點和認識規律,以“形”為手段,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探究的樂趣、審美的樂趣、認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自我需求的活動。
袁明,湖北省黃岡市龍感湖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