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英
賦權學習聚焦與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創新性的培養,強調賦予學生學習主動權、知識建構權、過程參與權:讓學生在學習主題的選擇、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習結果的表達等各個環節上獲得對學習的控制權;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與學習資源、學習伙伴進行“對話”,在“對話”中構建知識;讓學生通過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習計劃的安排、學習過程的管理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教師共同設計、組織著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的開展。
一、賦權學習理論闡述
賦權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在學習目標選擇、實現和展示過程中享有充分的發言權和選擇權,以實現深度學習和真實學習。[1]
1. 學習主動權
賦權學習能夠實現從以教師驅動的學習向以學生驅動的學習轉變,學習活動由學生驅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賦權學習是學生有目的地、主動積極參與的學習,學習的起因是學生的內在目的。因而,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應在學習主題的選擇、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習結果的表達等各個環節上,讓學生獲得對學習的控制權[2]。
2. 知識建構權
后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人的心靈并非單純的“白板”與“黑箱”,而是意識、目的、認知、思維、創造性和想象力的有機集合體。[3] 賦權學習消解教師、教材作為知識唯一來源的權威,在知識輸入階段,強調開放多元的知識來源,強調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切合自身學習狀況的資源,學習從“向教師學”“學教材”轉變為“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教材學、用資源學”。在知識建構階段,學習不再是“傳遞—接收”的直線式、單向式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學習資源—學習伙伴”三者互動的活動模式。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與學習資源、學習伙伴進行“對話”,在“對話”中基于有意義的學習情景,將學習資源內化至自身的認知結構中,與學習伙伴協作完成學習任務,以此實現知識的建構;同時,為確保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建構,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管理支持,讓學生能夠建構更完備的知識體系。在知識轉換階段,學生通過創設必要的情境,將問題解決的思路、所使用的方法與工具、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經驗與反思等,向同學展示,實現大范圍的知識共享。
3. 過程參與權
賦權學習強調教師的講授僅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環,學生通過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習計劃的安排、學習過程的管理等,參與教學活動,與教師共同設計、組織著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的開展。其中,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在同伴互助互評中,不斷產生著新的學習需求,這是學生過程參與權的重要內容。隨著學習的推進,學生不斷產生著新的學習需求,此時,學生便需要與教師一同確定下一階段的學習主題和學習內容,共同決定學習活動的方向。
二、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案例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5單元“Dinners ready”A Lets talk & Lets learn,教學主題是飲食。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總目標由教師進行制定。根據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引,本課的教學總目標分為五大方面。①語言技能:能夠在情景中運用所學詞匯與句型,征求并表達用餐意愿。②語言知識:聽說認讀beef,chicken,noodles,soup,vegetable等單詞,正確表達各種食物的名稱,并適當進行拓展;在合適的語境中運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③學習策略:通過學習小組合作、建立小組云盤資源共享空間以及教師的引導,對知識進行進一步鞏固與深化。④文化意識:了解中西方餐飲文化的差異以及健康飲食的重要性。⑤情感態度: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尊重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與健康飲食的意識。
在學習分目標方面,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確立學習分目標,制定個性化的階段性學習目標。以一位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例。階段①:聽說認讀beef,chicken,noodles,soup,vegetable。階段②:拓展五個有關食物的單詞。階段③:學會運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并熟讀A Lets talk對話。階段④:流利背誦A Lets talk對話。階段⑤:了解中西方餐飲文化的差異性。
(二)教學活動過程
1. 知識輸入階段
在知識輸入階段,主要運用線上網絡平臺完成。首先,教師把制作好的兩個微課Unit5 A Lets learn和Unit 5 A Lets talk上傳到學習平臺,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初步感知新知,學生梳理、總結出所遇到的學習問題,如“beef和chicken有復數形式嗎”“‘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兩個句型一樣嗎”,制作個性化的知識重難點清單。教師通過分析、統計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作出“食物單復數的變化規律”以及“What would you lik?與Would you like...?兩個句型的區別”的微課。學生再次進行微課學習后,進行自我檢測,利用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平臺,相互交流,相互督促,完成識記A Lets learn單詞和背誦A Lets talk對話的學習任務。
分析:在知識輸入階段,很好地體現了學習主動權的賦予。首先,在教師總目標的指引下,學生能制定個性化的學習分目標,在各個教學環節中獲得控制權,根據個人學習能力,把控自身學習進度。其次,以學生的問題為驅動設計了兩個微課,讓學生有目的、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承擔起學習的主體責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2. 知識積累階段
在知識積累階段,是線上平臺與線下英語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創編了“順德美食節”“朋友生日宴會”“學校飯堂點餐”等真實情境或學生自主創設情境,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本課所學的重點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和有關食物的詞匯創編對話,堂上進行表演展示。每個小組都進行對話表演,小組之間互相交流點評,最終選出一組“最佳作品”。
分析:在知識積累階段,突出體現了過程參與權的賦予。學生根據個人興趣,組建學習小組,主動參與角色扮演的對話活動,小組成員互相交流、互幫互助,創設情境與創編對話。同時,在每一組展示后,同學間進行互評,不斷完善對話以及產生新的學習需求。學習過程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參與和社交互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
3. 知識轉化階段
圍繞本課的學習主題“飲食”,教師提出“中西方餐飲文化的差異”“健康飲食”等話題供學生選擇或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通過興趣的指引,每位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組建起新的合作小組和小組云盤。每個小組自行推選出一名組長,小組成員討論交流以劃分每個人的任務,形成一份任務分配表,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能力水平,進行適當調整。
其中,有一個小組對“小學生飲食偏好”十分感興趣,他們決定調查學校學生的飲食偏好。調查完之后,小組成員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數據,并整理出所在學校學生的飲食偏好,形成一份英文調查結果報告。最后,該小組把學習成果上傳分享到班級云空間,并且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教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
分析:在知識轉化階段,集中體現了知識建構權的賦予。在“小學生飲食偏愛”的調查活動中,學生將所學的課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認知結構,設計出“小學生飲食偏愛”調查表,并運用所學的重點句型和詞匯進行采訪調查,以此實現了知識的建構。此外,根據調查結果“大部分小學生偏愛吃肉,而少吃蔬果”,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如何健康飲食”,這體現了學習層次的再次遷躍,知識運用的深化。最后,學習小組向全班展示“健康飲食”問題的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經驗與反思,實現知識成果的共享。
參考文獻:
[1][2]王永軍. 賦權學習理論及實踐案例研究:賦權視域中的技術變革學習[J]. 中國電化教育,2018(11):79-86.
[3]李家新,湯俊雅. 從賦權理論看MOOCs教學的本質[J]. 高校教育管理,2015,9(03):64-68.
注:本文系教育部委托課題“信息技術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研究”(課題編號:WTKT20130424)重點子課題 “人工智能技術與智慧學習空間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WTKT20130424-201810001)、佛山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課題“基于賦權學習的小學高年段英語微課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課題立項號:fset2020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