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問題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有效應用的策略,提出結合學情設計問題、聯系現實生活激發(fā)探究熱情、巧設層次性問題、科學設計開放性問題、把握提問契機等做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問題探究式教學 高中地理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107-02
地理是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問題探究式教學是問題式與探究式兩種教學方法的融會貫通,指教師提出問題或者引領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獨立地思考,最終通過探究問題答案而獲得知識。將問題探究式教學有效應用于高中地理課堂中,能為學生指明思考與探究的方向,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研究上,進而充分體驗到地理探索的趣味與價值。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雖然當前教育界大力倡導改革與創(chuàng)新,但是部分教師仍然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落后且單一,不喜歡接受新事物。高中地理教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重點講授理論知識,尤其是考試中的知識要點,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與新課標理念相悖,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識范圍較廣,同初中地理知識相比差異顯著,大部分學生一時之間很難適應新階段的學習,認為高中地理難學。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少高中地理教師長期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只是在課堂上一味地大講特講,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tài),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二、高中地理課堂中問題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應用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探究問題
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學情,包括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年齡特征、心理特點與思維水平等,再圍繞所授內容設計問題,促使學生在個人認知能力范圍內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識、習得地理技能。
例如,在教學“地球的歷史”時,教師先分析學情:學生經過初中地理的學習,對地球的歷史有所了解,不過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且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的年齡,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頗有難度。接著,在課堂上,教師談話導入:“大家都知道地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至今已經存在46億年,那么在這悠久的時間長河里,地球到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化過程?”利用課件同步展示《梁龍化石骨架圖》和《太行山王莽嶺底層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發(fā)現巖石是一層一層的,沉積巖的地層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要想了解地球的歷史,研究地層是主要途徑之一。據此,教師提問:“什么是地層?地層有什么特點?什么是化石?化石和地層有什么關系?”指導學生一邊閱讀教材內容,一邊從中尋求答案,探究這些基礎性的地理概念。
(二)注重聯系現實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高中地理學科研究的范疇主要分為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類,其實無論是哪一類都與現實生活有著一定的關聯,這也是問題探究式教學的方向之一。具體來說,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事先找準教學內容同實際生活的結合點,確定問題的切入點,然后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一方面可以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另一方面能夠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促使學生主動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并嘗試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與解決現實問題。
以“水循環(huán)”教學為例,教師以李白的詩歌《將進酒》導入新課,設疑:“江河奔流不息最終注入大海,為什么大海的水沒有增多?”學生結合生活常識知道海水會蒸發(fā),教師追問:“蒸發(fā)的海水去哪里了?”進一步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其對新課的學習充滿期待。接著,教師在課件中展示《水循環(huán)示意圖》,提問:“誰能表述海陸間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主要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陽輻射作用下,通過蒸發(fā)、水氣輸送、大氣降水、陸地徑流等環(huán)節(jié),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海陸間水循環(huán)。之后,教師配合課件講解水循環(huán)的三種類型,即海陸間循環(huán)、陸地間循環(huán)和海水內循環(huán),并設問:“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有哪些影響?”學生根據生活認識知道有如下影響:改變地表徑流,影響地下徑流、局地大氣降水、蒸發(fā)等。
(三)巧妙設置層次性問題,維系學生探究欲望
高中地理知識難度較大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平鋪直敘”式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層,會影響其在高考中的發(fā)揮。對此,教師應圍繞課本助手與教學目標巧妙設置一系列由舊及新、由淺及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與思維水平。
例如,在“常見地貌類型”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在課件中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線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節(jié)選內容及描述的地貌圖片,提出淺層問題:“作者描述的是哪種類型的地貌?”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能夠判斷出是喀斯特地貌,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喀斯特地貌是在適當條件下,可溶性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地貌,那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可能回答道:需要一定的巖石、氣候和水文條件。接著,教師模擬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實驗,結合地圖指出其在中國的分布范圍,出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演變示意圖,提升問題層次:“喀斯特地貌分為地表和地下景觀兩部分,地表和地下景觀是如何形成的?”要求學生圍繞問題結合理論知識及媒體資源進行綜合探究,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
(四)科學設計開放性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高中生正處于思維發(fā)展與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要想真正發(fā)揮問題探究式教學的作用,教師需科學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適當延伸地理教學的范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深度探索地理規(guī)律和原理。與此同時,打造一個開放性的平臺,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敢于提出個人的看法與見解,促使學生進行思維碰撞與交流,從而加深學生的地理認知。
以“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教學為例,教師詢問:“為什么會出現‘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現象?”學生討論后知道是山頂氣溫比山麓低,聯想到可能與大氣受熱有關。接著,教師展示太陽光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的過程,設問:“地球表面熱量從何而來?”要求學生在問題探究中了解大氣受熱過程。之后,教師演示大氣受熱過程,引導學生讀圖理解并說出大氣的保溫原理,再設置開放性問題:“月球沒有大氣層,表面的溫度變化跟地球比較,哪個變化要劇烈些?為什么?”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掌握月球表面的受熱原理。隨后,教師繼續(xù)提出開放性問題:“晚秋或寒冬時,為什么霜凍多出現在晴朗的夜晚?在寒冬,為什么人造煙幕能起到防御霜凍的作用?”結合問題指導學生學以致用,讓他們感受到所學內容是實際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識,并非空洞的理論。
(五)善于把握提問契機,多方共同探究問題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對提問內容與方式加以改進,多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讓他們切實體會到問題探究的樂趣。對此,教師要善于把握提問的契機,可在新課導入、重難點和疑點處以及小結和下課前等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多方共同探究問題,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探究更具價值。
例如,在“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空間結構”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一組鄉(xiāng)村與城鎮(zhèn)景觀圖片,詢問:“什么是鄉(xiāng)村、城鎮(zhèn)?景觀有何不同?”讓學生初步了解鄉(xiāng)村與城鎮(zhèn)在景觀上的差別,順勢解釋鄉(xiāng)村與城鎮(zhèn)的概念。接著,教師展示中國地圖,標注出本節(jié)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內部空間結構分析的案例:浙江諸葛村、新疆禾木村和北京市,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它們所處的位置。然后,展示浙江諸葛村的平面簡圖與航拍圖片,簡單介紹其形態(tài),提問:“該村土地利用類型有哪些?空間分布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以了解諸葛村的土地利用類型與空間分布為基礎,得出鄉(xiāng)村內部空間結構的概念。之后,教師展示新疆禾木村的景觀圖,簡單講解該村的生活方式、土地利用類型與空間分布,設問:“兩個鄉(xiāng)村的內部空間有何差異?”要求學生通過比較了解不同地域的鄉(xiāng)村內部空間結構并總結出一般特點。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問題探究式教學的作用,綜合多個方面的因素靈活設計問題,突出問題的生活化、層次性、開放性等特征,把握好提問的契機,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問題探究,從而在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習得地理知識與技能。
【參考文獻】
[1]周鵬.綜合思維導向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問題鏈設計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1(3).
[2]王許東.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智慧,2021(6).
[3]陳若寧.在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背景下培養(yǎng)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2).
[4]潘紅梅,劉紅海.以問題為導向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學策略初探[J].地理教學,2021(4).
[5]李天景.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高考,2021(7).
[6]董娟.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
【作者簡介】張冉冉(1990— ),女,漢族,山東鄒平人,碩士研究生,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地理教學與研究。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