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相對于小學其他學科而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在于實踐性、動手性強,且課程中涉及了諸多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時需要積極開展各項操作,以達到培養綜合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教師可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合作交流,創造教學資源,最后通過實踐活動、課后活動整合與補充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合作交流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近些年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后開設的新課程,主要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項目,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與自然的機會,讓學生拓寬知識視野,促進綜合能力的發展。然而,分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現狀可知,教師應用的課程資源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這就需要教師多方面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并且靈活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以改變教學環境與氛圍,創設更多體驗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經過實踐活動后提升學習品質,為今后的綜合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此外,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資源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可在原有基礎上做到拓展與延伸,幫助學生挖掘潛能,拓寬知識視野,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通過日常生活,挖掘教學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再加上學生思維邏輯與理解能力尚未發育完全,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應將日常生活作為切入點,通過日常生活對教學資源進行挖掘,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例如,在《水果大觀園》教學中,教師上課時首先引入當堂課的主要內容:“同學們,水果里含有豐富的營養與微量元素,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水果,那么你們對水果的了解有多少呢?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水果大觀園了解一下水果的世界吧!”隨后,教師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水果的圖片,隨機選取學生簡單介紹圖片顯示的水果及其具有的作用,對于水果的名字,學生可以輕松回答, 但是水果具備的營養價值,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此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水果的相關知識,為學生進行講解:“蘋果含有的纖維物質可溶解硫元素,促進腸道蠕動,提高消化能力;香蕉含有大量鉀元素,多吃香蕉可以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在學生了解水果的眾多功效后,要求學生課后準備一些水果,在下一堂課開展“制作水果拼盤”的活動。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不斷走動于課堂中,了解學生的設計思路與制作情況,有學生認為:水果拼盤應該合理搭配水果顏色,通過艷麗的色彩喚醒人們對食物的欲望,如使用蘋果、香蕉與橙子進行搭配;有學生認為:水果拼盤不僅要注重色彩搭配,還要考慮營養搭配,如水果拼盤是在下午制作,那么應該選用適宜下午吃的水果。最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設計思路。教師通過日常生活活動挖掘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思考、設計、討論的機會,可以拉近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綜合實踐活動中,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帶動個人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通過合作交流,創造教學資源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活潑,在學習過程中喜歡與人交流,再加上學生之間的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均具有個體差異性,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以滿足學生的交流需求,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分析與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合作交流創造教學資源,全面提升教學有效性。例如,在《對對聯》實踐活動中,教師首先為學生講解對聯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對聯的歷史、類型、寫法等內容,并分享一些與對聯有關的故事,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了解對聯,以便開展下一步的綜合實踐活動。在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后,教師組織學生組建成兩個小組,兩組之間開展對對聯的活動,即A組收集資料或是小組討論后創作對聯,B組根據給出的上聯對出下聯,兩組輪流給出上聯,對出下聯數量最多的組獲勝。在開展對對聯的活動過程中,兩個小組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如A組給出的上聯較為復雜,B組偶爾對不上來,但B組有學生邏輯思維反應速度快,能夠及時創作下聯,最終取得了勝利。課后,要求學生記錄在對對聯活動中聽到的有趣、精巧對聯,或是通過其他途徑收集對聯,完成當堂課的學習任務。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以此創造教學資源,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讓學生形成集體觀念,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促進實踐活動有效性的提升。
三、通過實踐活動,整合教學資源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與其他課程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即學生學習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后可以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中,以加深印象、鞏固基礎,在經歷綜合實踐活動后掌握的技能又有利于提升實踐能力,發展邏輯思維,為各學科學習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教師需要認識到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開展實踐活動時盡可能講授其他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促進實踐活動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校園樂韻》實踐活動中,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涉及音樂知識,教師授課時首先通過圖片、視頻為學生介紹琵琶、豎琴與二胡等樂器的功能,提高學生對樂器的認知,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樂器知識。其次,教師與學生鑒賞一些優秀音樂作品,其中一些音樂作品,學生已經學習并且有所了解,教師可以指定學生補充音樂知識,或是分享自己欣賞音樂作品后的感受。最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即教師發放提前準備的材料,其中包括剪刀、塑料瓶、小刀與透明膠帶,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制作樂器“排塤”。在制作前,教師播放制作“排塤”的視頻,讓學生觀看一遍后再開始制作,學生認真觀看后,使用透明膠帶密封塑料瓶的瓶口,再做稍微大的孔在封口處,使其可以發出聲音,最后有序擺放幾個塑料瓶,將水注入瓶內,保證每個瓶子中有不同高度的水,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制作結束后,組織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各小組起一個樂隊名,經過分析討論后使用“排塤”創編音樂,并設計節奏,將創編的音樂作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最后,在課堂上開展“班級演奏會”,各小組抽簽決定演奏順序,使用本小組的“樂器”演奏本組創編的音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可在活動過程中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應用所學的音樂知識于實踐活動中,從而鞏固知識基礎,推進實踐活動的進程,達到提升實踐活動效率與質量的目標。
四、通過課后活動,補充教學資源
新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要求小學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教材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社會閱歷、生活經驗有限,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需要盡可能圍繞日常生活進行。因此,教師可以開展課后活動,一方面是讓學生從教材中解放出來,拓寬知識面,避免長時間接受課堂知識而產生抗拒情緒,另一方面則是借助課后活動對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從而拓展與延伸綜合實踐活動。例如,在《生活中的規則》實踐活動中,教師首先為學生講解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到遵守規則意義與重要性。其次,讓學生在課后完成“了解規則”的課題活動,學生自由組建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多種方式收集資料以及與規則有關的事例,如部分小組通過實地走訪,記錄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規則,其中包括《實驗室器材使用登記表和規章制度》、《游泳館規章制度》與《健身房器材使用規則》等;部分小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一些違反規則的事例,其中包括有些人坐公交車不遵循“前門上、后門下”的規則、強行擠上地鐵、食堂打飯插隊等。在學生收集資料結束后,讓學生根據方框圖重新制定一些規則,可以為不同場景、環境設計不同的規則。如部分學生制定《家庭規則》,要求家人回家后及時換鞋整齊擺放于鞋架上;部分學生制定《食堂就餐規章制度》,其中包括文明用餐、禁止大聲喧嘩、用餐結束后將餐具放至指定地點等內容;部分學生制定《多媒體電教室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保持教室整潔、不可隨意移動設備等內容。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后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優化教學模式,改變實踐活動現狀,通過實踐活動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達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需重視該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通過日常生活挖掘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以創造出教學資源,并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與課后活動,以豐富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彩英.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誤區與策略研究[J].師道·教研,2019(05):181.
[2]鄭東煒.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J].新課程,2019(31):P.132-133.
[3]吳高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策略探析[J].名師在線,2019,101(28):40-41.
[4]王曉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19(026):P.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