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國土三調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為基礎,采用定量統計、土地利用轉移矩陣、條件格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丹鳳縣土地利用現狀及2009—2019年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丹鳳縣三大類用地占比為96∶2∶2,以林地為主,耕地次之;近10年間耕地、草地減少,林地、種植園地增加,主要地類轉變方式是耕地、草地、其他土地變林地,耕地變城鎮村、交通運輸用地。林地資源保護較好,但耕地保護力度仍需加強。
關鍵詞:土地利用;三調;丹鳳縣;國土調查;地類轉移矩陣
中圖分類號:F30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1)30-0097-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ird national land survey data and socio-economic data, the present land use status and changes in Danfeng County from 2009 to 2019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and conditional forma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three major types of land use is 96:2:2 in Danfeng County, with forest land as the main area and cultivated land as the second. In the recent 10 years,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forest land and plantations land increased. The main land typ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s that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and other land change to forest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to city-town-village and transport land. Forest land resources are well protected, but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 land use; the third national land survey; Danfeng County; land and resources survey;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土地利用與保護是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關于土地利用景觀格局[1,2]、生態服務價值[3]、驅動因素分析[4]的研究較多,對縣域小尺度的土地利用現狀情況分析相對較少。本文以丹鳳縣國土三調階段成果為基礎,結合社會經濟數據,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綜合分析丹鳳縣2009—2019年的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
1 研究區域概況
丹鳳縣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東鄰河南,位于E110.13°—110.83°,N33.36°—33.95°,總面積2 438 km2,是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土石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河流丹江流經此地,山高清明,水流秀長。海拔412~2 058 m,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平均氣溫13.8 ℃,降雨量687.4 mm,適宜各類作物生長。是距西安160 km的“后花園”。隨著關天經濟區、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商丹一體化等戰略的實施,丹鳳縣進入加速發展的機遇期,土地的高效利用與保護對保障縣域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
2 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來自丹鳳縣三調階段調查成果導出的二級類變化流量表。社會、經濟數據來自2010年、2020年陜西統計年鑒。根據三調技術規程,分類做微調,對二級類流量變化表進行重分類匯總,得到一級類流量變化表,用于數據分析。
借助變化量、變化率[5]、被占用量、新增量、不變量、布局變化率來反映土地利用現狀的變化情況,見式(1)。
式中,U1為某地類被占用量,U2為某地類新增量,Ua為2009年某地類面積,Ub為2019年某地類面積。
借助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與條件篩選結合分析地類變化原因。土地利用轉移矩陣B,是對原地類轉移矩陣[6]進行變換,見式(2),忽略地類互轉抵消部分,得到地類的凈轉移矩陣,bij=-bji,減少一半數據量。每一列的和即為對應地類的凈變化量,條件篩選工具,篩選對應列最大或最小的三個值,分析引起地類變化的主要原因。條件篩選矩陣中最大的10個值,揭示土地利用的主要轉變方式。
式中,A為以2009年地類為行、2019年地類為列的地類轉移矩陣,bij表示期間年地類i轉變為地類j的凈轉換量。
3 結果與討論
3.1 土地利用現狀
丹鳳縣三調階段成果顯示,2019年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結構為96∶2∶2,林地占83.39%,資源豐富,其次是耕地,占比8.50%。地均產值4元/ m2,人均耕地307 m2,人均城鎮村用地146.14 m2,人均林地0.72 hm2,相對經濟和農業價值,更加注重發揮自然生態價值,如圖1所示。
3.2 土地利用變化情況
丹鳳縣2009—2019年,10年間用地主要變化特征(表1)為:變化量上,耕地、草地、其他土地減少多,林地、種植園增加多;變化率上,草地、耕地、其他土地減少比例大,特殊用地、種植園、工礦用地增加比例大;耕地、草地、林地、其他土地被占用量大;新增林地、種植園、耕地、城鎮村用地多;林地、耕地、城鎮村、水域及水利設施維持原有用地方式不變的數量多,布局變化率均小于50%,布局較穩定,特殊用地、種植園、草地、工礦、其他、交通運輸、濕地布局變化比例更大。
3.3 土地利用變化原因及轉變方式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經條件篩選后(表2)結果表明,丹鳳縣變化量較突出的幾個地類,變化原因是:耕地、其他土地減少因林地、種植園、城鎮村占用,草地減少因林地、種植園、耕地占用;林地、種植園增加源于耕地、草地、其他土地,城鎮村增加源于耕地、林地、其他土地。
條件篩選土地利用轉移量的前十,可知丹鳳縣土地利用的主要轉變方式依次是:耕地、草地變林地,耕地變種植園,其他土地變林地,耕地變城鎮村、交通運輸用地,種植園變林地,其他土地變種植園,水域及水利設施變林地,林地變城鎮村,如圖2所示。
4 結論與展望
研究結果表明:國土調查數據能夠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情況,經變換的土地利用轉移矩陣在減少數據量的同時,有利于發現用地的主要轉變方式,條件篩選工具的運用提高了數據的可讀性。
丹鳳縣當前土地利用方式以農業為主,林地面積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近十年間,耕地、草地減少較多,林地、種植園增加較多,最主要用地轉變方式是耕地、草地變林地,耕地變種植園,較好地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然而耕地保護力度仍有待提高。
本文僅從數據分析的角度展現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對深層原因及優化措施的梳理,仍需結合當地實情進一步分析完善。
參考文獻:
[1] 王雪然,潘佩佩,王曉旭,等.基于GeoSOS-FLUS模型的河北省土地利用景觀格局模擬[J].江蘇農業學報,2021,37(3):667-675.
[2] 宋奇.阿拉爾墾區土地利用景觀格局演變與生態風險評價研究[D].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21.
[3] 張發,玉素甫江·如素力.基于LUCC追蹤分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空變化研究:以博斯騰湖流域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21,43(7):88-99.
[4] 劉丹,李琳娜.1995—2015年中國北方邊境樣帶土地利用時空格局演變及驅動因素[J].資源科學,2021,43(6):1208-1221.
[5] 毛忠安,惠珊.關中地區三生空間用地結構分析及預測[J].西部大開發(土地開發工程研究),2018,3(7):1-5,12.
[6] 王映月,惠珊.商洛市耕地資源變化及區域差異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20,37(3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