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的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科學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學生自主探究的需求。科學教師可以借用信息技術來豐富課堂,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一、科學教師的思想要創新
陶行知先生認為:“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新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這是陶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闡述的思想。現在已經過去快一個世紀了,我們科學教師還是裹足不前的“膽小鬼”嗎?當然不是。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各種新的教育理論不斷地沖擊著我們的腦細胞。
1.改變觀念學習新知識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學生塑造成一個生產線上的木偶,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思想和能力的人。小學科學教師是學生的啟蒙者,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實施者,要與時俱進,改變陳舊的“填鴨式”教學觀念,樹立面向全體學生主動發展、自主發展的思想,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意識,才能不被改革大潮淹沒。
2.創新方法融合多媒體
(1)啟發教學,學會提問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對觀察過的物體提出問題,證明學生的思維在運動。這個時候,先進的信息技術就可以大展拳腳了,能夠讓啟學的情境更加生動和直觀,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被吸引到科學課堂上來。
(2)激發興趣,情境教學
啟發式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這節課的關鍵地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立足實踐,創新無限
學生只有在活動的實踐中,才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驗到動手的過程帶給自己的成就感。
3.提升能力學習新技術
世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教育改革的大浪在翻滾著,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在不斷變化。科學教師要通過各種培訓和自學來提高自己的素養,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向先輩學習他們成功的育人經驗,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并付諸實踐,不斷地反思和改進,學習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使科學課堂更加豐滿有活力。
二、科學課堂的管理要調整
1.評價課堂的標準要變
在科學示范課上,學生都是訓練有素,坐姿端正,發言大聲,討論小聲,實驗沒聲。在公開課上可以要求學生這樣去做,但科學課堂的實驗活動和討論環節較多,每天的常規科學課堂上,學生邊做邊討論,不可能達到無聲的境界。因此,評價科學課堂時,不能只看課堂紀律的好壞,而需要調整評價的機制和標準。
2.教師授課的地點要變
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利用學校、社區和家庭中的各種資源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1)到校園的花圃中感受植物的春夏秋冬
新教材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的第一、二單元都是有關植物的生長和生長環境。教學這些內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到柳樹下,走進花圃中,去記錄或者畫出植物的樣子。觀察是學生探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學生的觀察力則是激發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學生的思維在不斷觀察和記錄中慢慢得到了提升。
(2)進學校廚房學習合理營養搭配
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說教一百遍不如行動一次。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的“我們吃什么”和“怎樣搭配食物”等內容,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帶學生走進學校的廚房,看看廚房的叔叔阿姨是怎么為我們的營養午餐保駕護航的,也可以讓學生為學校的菜單提供一些建議。學生把學到的營養知識學以致用,不就是我們科學教師所期盼的嗎?
(3)泡圖書館了解和佐證相關理論知識
到了六年級,科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只是蜻蜓點水地提到一點,需要學生自己去查閱各種資料來了解和佐證。這時候,圖書館就是可以為學生答疑解惑的好地方。
(4)到信息教室模擬制圖和編小程序
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要搭支架、建橋梁和造房子,讓學生在記錄單上畫平面圖很難畫出立體的效果。而信息課教學生學會很多制圖小程序,這時候把科學課堂搬到信息教室,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
(5)到社區和街道進行社會調查實踐
從“做中學”到STEM項目式學習,都是提倡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新知。小學科學課程就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要求學生走進社區和街道去觀察生活。如學生發現小黃車存在街邊亂停的現象,這是他們走上街頭拍照、取證、記錄,不斷積累得到的材料。
真正吸引人的教育,是:沒有匆忙,學生意識到有大量的時間做好事情;沒有害怕,每個學生都信賴特定的節律;沒有命令,自我選擇和模仿的意愿代替了命令;沒有失敗感,學生即使失敗了也能感到滿足。科學課堂的多樣性需要教師從理念上認同、學校考核上的支持和課堂異地化改革,如此,才能還給學生一個真正的科學課堂。